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区教委>政务公开>基层政务公开>义务教育领域信息公开>教育督导 > 学校督导评估
  • [ 索引号 ]
  • 115001050092880479/2022-00320
  • [ 发文字号 ]
  • [ 主题分类 ]
  • 科技、教育
  • [ 体裁分类 ]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 江北区教委
  • [ 有效性 ]
  • [ 成文日期 ]
  • 2022-12-13
  • [ 发布日期 ]
  • 2022-12-13
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2021年以来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自评报告
日期:2022-12-13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江北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推动全区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2021年以来,区政府认真履行教育职责,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补齐短板,持续用力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关于印发2022年对区县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方案的通知》(渝府教督发〔20225号)要求,开展自查自评,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主要做法

1.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在区委领导下,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区委书记腾宏伟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教育事业发展,多次赴学校调研指导工作,为师生做形势报告;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陶世祥多次召开会议审议教育改革发展文件,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推动工作落实,召开60余次全体会议和专题会,组织成员深入学校调研,着力解决教育评价改革、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民转公”、“双减”等教育发展的重难点问题,督促落实区相关领导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制度。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压实责任,坚决守住学校意识形态底线。稳慎实施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持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推进党建和思政工作,坚持党建带团(队)建和关心下一代工作,探索建立学校党建工作中心组,积极推进重庆市中小学校党建引领创新和质量创优,推进学校党建“一校一品”创建,十八中等5所学校党建品牌初见雏形。举办“上好思政课、当好引路人”思政教育年会、“学百年党史、育时代新人”万名师生同上一堂党史课等主题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10万余人次师生参与红色教育实践。

2.全力保障教育优先优质发展。坚持教育规划先行,科学编制《江北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优化校点布局,将校点布局规划合并纳入江北区2035年全区空间规划,修编2015版《江北区中小学校点布局规划》,编制《江北区幼儿园校点布局规划》。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2021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15.67亿元,较上年度增长12.75%,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较上年度增加2.52个百分点。2021年以来,我区投入30亿元,新、改扩建学校完成投用4所,新增学位6000余个,正在实施的学校5所,建成投用后将新增学位9900个。各级各类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均高于市级标准,位居全市前列,建立健全动态管理机制,严格落实“谁使用、谁负责”的教育经费管理模式,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3.扎实推进“五育并举”工作。夯实教育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400余场。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持续规范普通中小学校教材、教辅和课后读物管理。提升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教学水平,实施好“五个一点”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完善年级、学校、区域性体育竞赛及艺术展演活动机制,推进体育艺术特色学校提质增效;全覆盖开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推行中小学劳动实践清单106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近视防控工作,实施教室照明升级改造,建立江北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指导站。扎实推进学生安全教育,创立“江小警”安全教育品牌,打造系列精品课程。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纳入2021年区级重要民生实事。

4.统筹落实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任务。深入落实“双减”工作,全覆盖推进“5+2”课后服务模式,学生参与率达99.7%;全区课后服务开展家长满意度达97.5%,辖区内审批在册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清零,培训机构资金监管平台机构入住率100%。印发《重庆市江北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具体举措》,构建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将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改革纳入区政府部门处级领导班子考核指标。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公参民”改革基本完成,7所“公参民”学校“公”“民”平稳脱钩,民办义务教育学校降至4所,占比降至7.14%。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采用引企入校、岗课赛证、工学结合的方式,实现学校教学和岗位标准有效衔接;整合校企资源,打造幼儿发展与服务、汽车等特色产业学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力建设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持续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深入教师学习实验室应用模式研究,启动智慧教育区域名师培养工程,加强STEM教育种子教师培养。统筹开展教育系统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属地管理,压实四方责任,建立以“江北区学生健康信息管理平台”为基础的疫情监测预警机制。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达2000余次。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选树师德榜样,常态化开展年度“教育特殊贡献人物”“最美教育人”评选活动,并成功推荐入选2022年重庆市“最美教师”1名;坚决实行教师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度,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聘、考核、评优评先的首要条件。保障公办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待遇,提升普惠性幼儿园教师职工体检、社保补助。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按照相当或高于公务员平均收入水平核定学校绩效,切实保证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压减率达到60%左右,清理抽调老师3人。认真落实教师职称晋升机制,注重教学实绩及课时量,发挥职称评聘和考核机制的激励作用,完成600余名专技人员岗位聘用。推进教师评价改革,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将教育教学实绩作为教师业绩评价关键指标,建立名师、名家、名校长等“三名”工程培养行动计划和人才激励机制,设计“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8个梯次的人才培养平台,分批次培养500人左右的学科名师团队和教育教学骨干队伍。我区按照本单位在职人员工资总额4%安排教师继续教育经常性经费,超过了市级规定标准。

6.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县创建,采取“移交一批、回购一批、回收一批、改扩建一批”及“政府补一点,举办者让一点、收费降一点”等多种方式扩大普及普惠学前教育资源,2021年新增普惠性幼儿园12所。完善特殊教育发展,搭建“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教班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格局,基本满足我区特殊教育的需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把“多校区”做优,把“集团化”做强,对优质学校“一校多区”给予人、财、物等方面支持,加快集团化办学、“学区制”改革、学校帮扶等制度建设,完成826校“结对子”。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实施教师交流、教研深蹲、培育精品课程、专家入校诊断等举措,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和3所示范校建设,同步优化区域学校软硬件等建设,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持续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一年来,政府投入近600万元改善女职中师生学习、生活、办公条件,投入800余万元实施两江职教中心汽修实训室改造和校园绿化改造。落实各段各类学生资助政策,资助学前至高中阶段学生1.3万余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年均投入300万元。投入区级财政资金13万元资助江北区户籍残疾学生。

7.全力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压实责任,严格执行学校安全稳定“一岗双责”、“党政同责”、“校长负责制”等制度。加强联动,完善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和依法处置机制,十一部门联合印发了《江北区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加强未成年人保护,防范校园欺凌。开展“莎姐”检察官进校园等宣传教育,加强家校共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预防学生非正常死亡。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防机制,开展逃生演练200余次。妥善处置培训机构跑路和江山云著小区划片入学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建立健全政府、学校纵向联动和部门、学校横向联动的安全管理工作网络,实现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含教学点)配备专职保安、设置护学岗、封闭化管理、一键式报警设备(视频监控)安装并联网等全面达标。牢牢把握教育系统意识形态领导权,聚焦风险隐患常态化定期分析研判,及时遏制苗头倾向性问题,实现意识形态领域问题零发生。

8.大力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切实加强教育收费管理,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备案登记制度,定期开展各级各类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教育收费专项检查,全面开展中小学违规招生收费问题专项治理。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扩大学位供给,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规范招生工作,合理划定招生范围,保障各类学生入学;科学合理制定“民转公”学校“一校一策”招生方案,有效化解入学矛盾。依托“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启用江北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报名信息采集系统,提高便民水平。强化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落实修订后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建立完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工作机制,与137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加强督查和问责,切实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二)主要成效

1.教育整体质量得到新提升。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124.6%,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55%,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8%。全区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集团化办学、学区制办学、联盟式、一校多点等优质办学模式覆盖全区30余所中小学和75%的学生。

2.教育改革创新实现新突破。我区成功举办“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经验复制推广现场会,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在全国推广;拓展普惠性托育服务资源、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等工作获评市政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5个区县之一予以督查激励通报。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16节,获批教育部重点课题和规划课题4项,优质课比赛全国特等奖4人、一等奖6人;入选教育部示范案例1个、教育部国培项目典型案例和实践案例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精品课例19个;培育了国家级、市区级“书画艺术、器乐、体育类”特色学校30余所;获得重庆市政府表彰优秀教学成果奖10项;义务教育阶段47篇作业设计被评为“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精品作业设计”并向全市推广。全区中小学文明校园创建率达100%,6个教育案例获评市级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8所学校被授予“重庆市文明校园”称号,3名学生获评“新时代重庆好少年”。

3.教育数字化转型取得新进展。新增4所重庆市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工作经验入选了202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案例。完成区域教师研修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国家、重庆智慧教育平台与区域教师研修平台的数据对接与创新应用,获评2021年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组织经验入选2021年教育部典型案例。我区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16节,名列重庆市第一,智慧教育“11+5+X”效果更加彰显。

4.教育服务发展获得新成效。我区两所中职学校已有2个专业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并与108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与海尔、长安等企业共建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400余家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撑。

二、存在问题

(一)教育评价改革需进一步深化

教育评价改革还存在“五唯”观念难转变、过程评价难记录、评价水平待提高、评价结果难运用的困境,亟需构建和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探索评价结果的运用机制。

(二)幼儿园办学条件还存在短板

学前教育布局规划建设相对滞后,投入不足,全区幼儿园还存在园舍达标率不足现象、超班额现象。学前教育教师资格证持有率不足。

(三)劳动教育的实施落地还存在差距

因场地不足、学校重视程度存在差异以及课程设置等原因,劳动教育实施还存在一定差距。

(四)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

部分开设晚自习的初中学校、高中学校晚自习等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经费保障政策。

(五)人才引进、职称和岗位晋升等机制有待优化

现行政策要求人才引进需“有编”“有岗”,学校专业技术岗位紧缺,导致人才引进难;加之对引进人员的职称评审、岗位晋升、配套福利等条件不够优厚,导致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目前普遍存在教师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空间小、机会少、矛盾大等突出问题,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六)职业教育存在校企合作不对等情况

当前,职业学校追求人才培养的长期性与企业追求用人的便捷性存在矛盾。校企合作存在学校热、企业冷,企业主体参与职业教育驱动力不足的现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一是发挥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相关制度,深入开展“十不得一严禁”等教育评价负面情况清查。二是提升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研究课题)的研究实效和咨政水平,强化试点项目(研究课题)过程管理。三是创新评价工具,分类分层建立评价制度和监管机制,加强评价结果运用,发挥好教育评价的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四是加大科学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宣传力度,及时复盘改革经验,正向牵引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改善幼儿园办学条件

一是加大回购、回收和新建力度,加快启动有回购意向的配套幼儿园回购事宜。二是深入推进幼小科学衔接试点工作。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学前教育教师资格证持有率和职称评定率。

(三)加强劳动教育

一是重视课程建设,开齐开足劳动课程,开发课程资源,配套资金、场地、材料与工具。二是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师队伍。三是家校结合,重视学生自理能力和服务意识的培养。

(四)完善课后服务保障机制

调研其他地区情况,结合我区实际,争取经费支持,研究制定中学晚自习保障政策。

(五)改进人才激励机制

一是积极争取政策,实施高级教育人才柔性引进计划,完善人才招录制度,落实优秀人才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等配套政策。二是建立健全教育事业单位聘用考核机制,加强聘后管理,充分发挥职称和岗位的激励作用,激发教师工作活力。

(六)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

一是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以女职中为基础,创建江北职业学院,适时推进两江职教中心升院工程,支持艺才技校升院后的迁扩建工程。二是以“双优”学校建设为核心,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增强我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适配性。三是建立健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建立校企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矩阵

公开信箱

服务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