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江北区司法局深学笃用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区委“13457”总体发展思路,扎实履行司法行政职能职责,中央政法委书记陈文清亲临调研西部金融法律服务中心并给予高度评价,司法部部长贺荣、司法部副部长王振江先后亲临视察江北司法行政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相关做法被中央政法委《政法调研报告》2024年唯一一期专题报道;顺利入选司法部首批全国十个立法联系点,牵头以全市第一的成绩创成市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小江说普法”栏目入选全市精准普法典型案例。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凝聚法治合力,纵深推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
一是坚持统筹协调高质量谋划推动。在成功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和全市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的基础上,接续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成立全区创建领导小组,集中调度5次,创新实施“一个指标提升行动+八项创新举措”,全面提升创建质效。二是强化督察指导优化指标质量。组建专家团队,对创建指标逐一开展指导评查,100项创建指标佐证资料上传至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系统。聚焦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优化营商环境、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等7项重点内容,开展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情况专项督察,发出工作提醒函15份,实现以督促责、以察促改。三是抓好学法考法提升法治素养。区政府常务会专题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和法律法规7次。坚持“线上打卡+线下实战”相结合,编印应知应会手册,探索“云”学法新模式,设计开发普法学法答题小程序,组织新提拔领导干部、新录用公务员、行政执法人员实战模拟考试3次,不断强化法治思维。四是打造优秀案例擦亮法治品牌。聚焦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重点内容,在全区评选出法治政府建设“优秀案例”10个、“提名案例”6个,形成一批具有江北特色、法治底色、实践价值的标志性成果,召开全区法治政府建设暨优秀案例发布会,10余家央媒、市媒广泛宣传报道,持续奏响我区法治建设主旋律。
(二)创新服务机制,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是创新打造西部金融法律服务中心品牌。围绕打造江北嘴西部金融核心城,迭代升级西部金融法律服务中心,系统搭建一站式多元解纷等三大协同平台,纵向贯通重庆仲裁委速裁速调中心等八大川渝资源,创新培育6家商事调解组织。中心成立以来,累计办理各类金融案件20万件,涉案金额234.6亿元,打造金融“枫桥经验”江北样板,实现金融矛盾纠纷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江北、矛盾不上交。二是稳步推进法律服务行业取得良好成效。组建“江小律”律师服务队,深入民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常态化实施政企对接,走访对口辖区律师事务所48次,解决18家律所楼宇租赁等方面问题25件。助推生产型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大力推进法律服务产业园建设,今年以来先后引进华商律所等4家全国百强律所。全区律所总量171家,全国百强律所23家,执业律师人数4066人,律所规模、从业人数、营业收入均居全市第一。引导辖区律所大力发展涉外业务,探索渝港澳律所联营试点,为外商投资和本土企业“出海”提供专业法律服务,涉外律所30余家,涉外律师突破100人,代理案件超过200件。三是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能级。推进普法宣传教育“抓前端、治未病”,创新开播“小江说普法”栏目29期,通过“小切口、真案例”,“进圈入群”精准普法,累计播放130余万次,将专业的法言法语变成群众喜闻乐见的和风细雨;深入推进“八五”普法规划实施,巩固青少年精准普法试点成果,构建青少年精准普法“六个一”模式;推动128个村居结对律所全覆盖,选配52名优秀律师入驻“重庆村居法务”线上服务平台,使用人数达4万余人次;受理援助案件636件,为困难群众挽回损失400余万元。
(三)坚持改革突破,全面提升依法行政质量
一是推动“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走在全市前列。构建“5+1”综合行政执法队伍,转隶37人,下沉镇街79人。下沉人员实行“考核单列”和“双向评价”, 将发生频率高、与群众生活密切、专业适宜的1026项行政执法事项调整划入区级综合执法队伍统一实施,行政执法事项综合率达73%。执法单位入驻“执法+监督”应用达100%,行政执法复议纠错和诉讼败诉率为零。先后落地“民宿执法监管一件事”“马路拉链”数字应用,实现全流程执法监管闭环矩阵,横向整体协同、纵向三级贯通。二是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走深走实。抓实行政执法监督,制定年度“培训+监督”方案,通过查阅资料、检查执法案卷、走访执法现场等形式,对14个重点行政执法单位进行执法督导检查。采取“理论+实战+考核”模式,对全区809名执法人员全覆盖进行轮训。对13项民生类事项实行首违免罚,以柔性方式传递法治温度。三是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力度不断强化。区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出庭应诉,推动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加强“复调对接”,发挥“依法治区意见书”监督效能,先后2次对败诉案件、复议纠错案件进行通报,安排专人到败诉或被纠错单位开展专题培训指导,实现“以案促改”,全区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率为92.6%,较2023年提升了约10个百分点。我区“强化案后跟踪 推动案结事了”入选全市复调对接创新机制。四是规范性文件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编制和调整2024年全区重大行政决策目录,严把行政规范性文件“意见征集关”“合规审查关”“清理评估关”,建立起草单位和司法局“联审”、法律顾问“协审”的“2+1”的合法性审核机制,今年累计审核涉及行政规范性文件草案675件,提出修改意见197条,集中废止不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10件。五是立法联系点建设初显成效。顺利入选司法部首批全国十个立法联系点,坚持市、区联动,制定立法联系点工作机制5项,参与相关法规草案意见征集,提出19条修改意见建议直报司法部,推动立法建议工作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四)深化依法治理,持续筑牢平安稳定防线
一是促进司法所职能拓展。全面融入“141”基层智治体系,实施基层司法所“强基创优”行动,创新打造“所长来了”“五指解纷法”“香樟树法治夜校”等亮点品牌,实现普法接地气、解纷有温度、服务有口碑,打造了五里店、观音桥、石马河等一批立得起、履职好、有特色的“枫桥式”司法所。二是促进矛盾纠纷化解多元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大调解工作迭代升级,制定《江北区关于推动大调解工作迭代升级实施方案》,发挥一个中心统筹协调、三级组织上下联动、四类调解协同发力实战效能,加强数字调解系统应用,调解矛盾纠纷1.16万件,涉及金额1.03亿元。三是促进重点人员管理联动落实。夯实网格员协助参与重点人员管理工作机制,强化拉网摸排、分类管理和五方联动机制;实施“3+2”精准矫正工作举措,强化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对象管理,社区矫正对象未发生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的情形。
二、局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
2024年以来,区司法局主要负责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实干笃行,创新突破,扎实推进司法行政工作。一是带头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结合“第一议题”学习、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带动全局干部职工学法24次,研究印发《江北区司法局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清单》,立足各科室职能工作开展法治建设专题调研督导。带领全体职工完成重庆干部网络学院和年度法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将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在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二是深入学习法治理论。强化法治思维,利用读书班、“三会一课”、专题学习会等形式组织干部职工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创新理论30余次,组织编印《江北区法治建设应知应会手册》,推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全覆盖。三是积极谋划推进法治工作。2024年度主持召开局党委会议15次,将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放在全局大局工作中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强力推动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制定“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行政争议化解、平安稳定、行业监管等领域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实现法治政府工作闭环管理体系。
三、存在的不足
2024年,我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需要进一步强化。
一是行政执法统筹协调力度还需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体系还不够健全。
二是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还不够精准及时,部分矛盾风险在萌芽状态没有及时进入视野。
三是法治建设基础还有提升空间,法治政府建设成效评估体系仍需进一步细化。
四、下一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安排
区司法局将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关于平安法治建设的工作部署,围绕区委 “13457”总体发展思路,坚持改革牵引、营造法治化环境、打造标志性成果,重点抓好几个方面。
(一)持之以恒推动法治政府建设走深走实
一是高质量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强力推进“一个专项行动+八项创新举措”走深走实,按照“六个到位”工作要求,全面查漏补缺、优化指标质量,以优异成绩确保示范创建“首创则成”“高分创成”,持续激发法治政府建设持久动力,实现行政决策、行政执法、政务服务、平安建设等领域工作重点突破、整体提升。二是高水平建设司法部全国立法联系点。坚持市、区联动,持续完善立法联系点各项工作机制,推动立法联系点阵地建设,强化人员培训,加强宣传推介,强化工作支撑与保障,争取更多立法建议被司法部、市司法局吸收采纳,提升立法征集质量。三是高标准提升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水平。持续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定期通报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情况,推动提升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开展规范性文件到期评估和定期清理,确保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和相关制度的有效衔接。四是高水平建成疑难问题法务专班。组建法律专家智库,在重大项目、重大合同、重大决策过程中提供全流程服务,建立事权单位发起,区司法局、属地镇街、事权单位、专家队伍四方联动,多部门广泛参与的“1+4+N”会商服务机制,实施“按需点单”“靶向施策”“一事一议”,由专家团队进行点对点式“精准服务”,为全区重大事项提供专业法治保障。
(二)全力以赴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向好
一是增强西部金融法律服务中心效能。深化诉调对接平台及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建设,组织辖区部分品牌律所创新成立律师调解中心,引导金融机构与调解组织、仲裁、公证建立常态化合作对接机制,为辖区金融纠纷化解提供多元路径,加快法律服务楼宇型特色产业园建设,谋划推进“金融解纷”一件事,全力打造金融领域“枫桥经验”。二是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推进行政争议源头化解、前端化解、就地化解,对全区行政复议纠错和行政诉讼败诉进行复盘分析,做到办理一案、促进一片、规范一域。三是提升法律服务行业发展水平。围绕构建现代化服务业发展体系,打造高水平律所管理品牌、律师服务品牌和律师人才品牌,不断提升律师行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水平;坚持一流“龙头所”引领示范、专精特“精品所”支撑带动、小快灵“规范所”齐头并进,形成我区律师行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四是力争中心城区行政执法改革走在前列。推进执法队伍一体化、执法权责事项、执法场景谋划、执法协作调度、执法行为监督“五个领先”,谋划一批行政执法一件事场景,打造有江北辨识度、全市影响力的一体化执法平台。
(三)真抓实干打造法治政府建设标志性成果
一是创新打造“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品牌。聚焦群众高频法律服务需求,打造“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明确法律咨询、普法、调解、公证、援助、复议等法律服务目录;整合小江说普法、基层司法所、律所、公证处、公共法律服务站、复议便民点、法律援助站、调解组织等载体,充分发挥律师、公证员、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力量,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居民商户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推动公共法律服务更好惠及群众。二是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处置。深入实施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专项行动,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巩固“134”大调解体系成果,加力多元调解“融网进楼”专项行动,推广打造“警律调解中心”,推动各类矛盾纠纷处置在未发、解决在萌芽,不断提升矛盾风险预警和化解水平。三是提升打造基层治理亮点。坚持“一所一品牌”“一所一特色”,迭代升级基层司法所“强基创优”行动,提升普法宣传、执法监督、合法性审查、立法意见征集等法治工作效能,努力打造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群众认可的司法所。四是升级打造普法宣传品牌。进一步丰富和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方法,针对性开展重点群体精准普法,提高普法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对“小江说普法”栏目进行迭代升级,进一步丰富栏目内容,不断提高栏目质量和传播效应,让普法宣传更“接地气”、更“入人心”,持续提升居民法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