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五个先行示范”指示要求,围绕区委“13457”总体发展思路,聚焦江北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突出稳进增效、改革创新、除险固安、强企富民工作导向,立足经济监督定位,抓纲带目做好常态化、精准化“经济体检”工作,对全区34家单位开展审计。
审计结果表明: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区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认真落实区委工作安排,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各项工作,深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区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总体较好,为奋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重庆先行示范区打下坚实基础。
——积极财政政策,优化收支结构。2024年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3.33亿元,区级税收55.67亿元,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92%。出台《关于推动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若干举措的通知》,全年压减一般性支出2.1亿元。
——统筹财政资金,增进民生福祉。统筹各类资金约30亿元保障区人民医院新建工程、北滨路东延伸段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老旧小区改造、小微停车场建设等重点民生实事落地,全年各类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以上。
——深化体制改革,增强保障能力。修订出台《江北区预算支出通用标准(试行)》《江北区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等文件,推进绩效评价结果与单位次年预算、财会监督挂钩。
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155.69亿元,支出总计155.69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80.80亿元,支出总计80.80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计1.04亿元,支出总计1.04亿元。重点审计了预决算编制、重点专项支出绩效、财政资金管理等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5个代编预算项目应细化未细化主管部门。二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未编列到项。三是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动用方案未按流程报批。
6个项目的上级专项资金未在30日内分配下达,涉及预算资金1,079万元。部分项目因下达时间超规定天数,相关资金当年未使用。
一是未严格落实预算绩效管理要求。7个项目在应开展未开展事前绩效评估或事前绩效评估结果为差的情况下,仍纳入项目库实施;8个预算项目绩效目标设置不规范。二是项目绩效目标未实现,2个项目投资完成率低,未达绩效目标。
一是存量资金未及时清理,15家预算单位结存在代管资金账户的财政资金3,011.61万元未及时清理。二是非税收入未及时上缴,5家单位应缴财政收入372.10万元未及时上缴。
重点审计的5个部门(单位)2024年收到财政预算拨款24,653.77万元。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预算执行进度不达标。1家单位4个项目资金预算执行缓慢。截至2025年5月,2022年度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支付进度82%;2023年度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支付进度10%;2024年度“区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大班油库安全环保专项整治项目”支付进度不到1%。二是预算执行过程中改变预算用途。2家单位存在预算实际用途与预算用途不一致的情况。
一是1家单位截至2025年2月油卡结余9.18万元,是2024年全年支出的3倍多。二是1家单位将专项资金拨付街道后,未及时督促其按期使用,导致专项资金沉淀街镇21.53万元。三是1家单位超标准代收2家预算单位水电费,导致2024年多收水电费15.07万元滞留该单位,形成资金沉淀。
一是内控制度不健全。1家单位采购制度与“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相矛盾,基本建设项目制度未细化限额以下基建项目的管理流程。二是内部招标审核把关不严。1家单位在一个服务项目招标中,参与投标的3家企业存在关联关系。三是工会经费管理不规范。1家单位工会会费收缴不及时,1家单位工会开支核算不完整(未涵盖单位所有会员),1家单位工会活动超标。四是决策程序滞后。1家单位先开展活动,再履行决策程序。
重点审计了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和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实等情况。其中:西部陆海新通道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重点项目9个,完成投资455,120.49万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财政资金75,500万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财政资金2,246万元。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项目库管理不到位。2个项目未纳入区级项目库、2个项目清单未及时制定项目库入库标准、入库项目投资数据不准确。二是项目推动解决不力。1个项目推进缓慢并暂停施工、6个项目未按期实施。三是项目基本建设程序不规范。4个项目在未取得相关批准文件或许可证前开工建设。四是招标条件设置和招标程序不合理。2个项目招标文件设置不合理条件,1个项目先确定施工图设计单位后招标。五是项目合同执行不严。1个项目未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2个项目未按合同约定完成相关事项。六是合同担保保函超期失效。4个项目合同担保保函超期失效,项目处于无担保状态。七是项目变更程序不完善。1个项目设计变更现场已实施但未完善变更程序。
一是政策与规划落地还存在差距。未就落实产业与基金合作机制制定工作计划;1个项目未及时完工投用;未按照要求推动制定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专项政策。二是项目管理不完善。公共充换电基础设施底数掌握不清晰;建设状态掌握不准确,台账显示部分充电站已建成,但实际并未实施;部分公共充换电基础设施项目应备案未备案;2个公共充电设施项目未按备案信息实施建设,实际建设与备案信息不符。三是项目存在运营及安全隐患。1个项目运营程序不完备,数据备份机制缺失。
一是工作机制不健全。重点任务责任清单未明确责任单位具体责任人。二是项目申报审核把关不严。4家单位2024年共申报12个设备更新改造项目,仅2个成功。三是回收循环利用项目推进缓慢。报废汽车资源绿色利用项目未按承诺时间开工且未完成建设目标。四是政策宣传不到位。部分企业不清楚设备更新贷款贴息的具体政策和操作流程。五是未在规定时间审核企业入库申请。六是补贴资金管理存在漏洞。有企业员工利用家电补贴消费券帮消费者代买、代购,从中谋取报酬,以及个别订单虚高价格开票套取补贴等情况。
重点审计了殡葬领域专项资金、“无废城市”建设相关资金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专项审计调查等情况。其中:涉及殡葬服务许可机构6个、临时治丧点1个、丧葬业务个体和企业42家、殡葬补贴111.31万元;“无废城市”建设相关资金26,164.47万元;老旧小区改造资金81,619.24万元。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规划目标和区级任务未完成。二是体制机制未健全。尚未建立殡葬工作各成员单位间定期研究、信息互享等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三是缺乏对收费与价格管理手段。存在拆分项目收费、擅自修改政府核定收费标准、以及涉嫌以“打折”为噱头诱导消费等情况。四是对墓位的监管不到位。1个陵园未按要求划定公益性墓位(格)上报核价;有村社为本村社以外的其他人员提供墓穴用地,对占用林地和耕地的情况尚未及时整改;1个村仍有活人墓;1个公墓封墓后仍销售4个墓穴。
一是资金使用率低。中央土壤污染防治资金项目建设的绩效目标未完成。二是生活垃圾处置费征收不完整。三是垃圾中转站新建改造项目进度滞后。计划改造的6个垃圾中转站中,4个未能实施改造,导致2个转运站超负荷运转。四是协作机制不健全。部门与部门之间未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导致部分项目未办理建筑垃圾处置核准证,危险废物存在由无资质单位或车辆运输的情况。五是渣土车辆管理不到位。新型智能建筑渣土车推广还不顺畅,存在智能渣土车行车轨迹与审批弃渣地点不一致的情况。
一是改造小区准入不合规。将1个不符合改造条件的小区纳入改造计划。二是项目储备库要素不全。2022年度入库项目未建立完整档案。三是居民意见征求不规范。1个改造项目仅收集2.11%的居民意见问卷即纳入改造计划。四是未按居民意愿改造。1个片区参与民调居民中有78%的居民要求完善消防设施,但实际未纳入改造方案。五是现状分析评估报告要素不全。六是未按计划改造内容施工。10个项目计划改造内容与实际不符。七是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1个项目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用于非指定老旧改项目;8个项目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低。
重点实施了2个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审计和1个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涉及投资额19.72亿元。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招标控制价审核时间不合理。2个项目招标控制价审核时间早于施工图图审时间,存在时间倒置。二是合同签订滞后。1个项目中的拆除工程设计、监理合同签订时间滞后施工图出图时间或开工日期。三是设计变更程序不规范。部分设计变更未上会研究、决策程序滞后、变更内容不明确。四是施工过程管理不严谨。部分子项未按图施工、2个项目未使用招标文件推荐品牌、部分材料及设备无核价资料、材料进场报验流程不规范、签证与资料管理不完整。五是材料采购管理不到位。材料采购需求不合理、材料实际用量与成本核算消耗量不匹配、采购材料未按规定检验检测。六是竣工结算依据不充分。1个项目未按规定比例下浮、1个项目材料单价不实、1个项目无依据支出外运弃渣费、1个项目无依据支出劳务值守费和水电费。
重点对国有企业、行政事业、自然资源等3类国有资产、资源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1.运营管理方面。1个银行项目形成投资损失495.52万元;5个项目存在投资损失风险;1个股权投资项目未办理股权过户手续,未取得股东出资证明;1个项目以账外无形资产作价估值投资,存在贬值风险。
2.资产管理方面。3处大宗房产处于空置状态,未产生经济效益;资产出租管理不规范,未及时变更租赁合同、未按要求收取租赁保证金、未及时收取房屋租金及水电费。
3.财务管理方面。核算不及时,导致收入成本不准确;集团本部往来款核算不准确;3个项目未及时办理结(决)算审计。
一是资产上账下账不及时。2家单位固定资产未及时入账、账实不符,1家单位资产入账金额不准确。1家单位部分资产调拨未下账,1家单位资产转让和处置未下账。二是资产报废处置不及时。3家单位存在待处置报废资产未及时处理的情况。三是资产日常管理不细致。1家单位存在资产遗失的情况,1家单位未定期开展资产盘点工作。四是部分资产存在安全隐患。1家单位户外资产由于未安装大门、且资产内部已形成垃圾和淤泥,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2024年对复盛镇2名领导干部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审计结果表明,复盛镇能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强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发现的主要问题: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监督责任方面,存在未及时督促村民整改违法占地行为的情况。
2024年7月以来,审计共发现并移送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29件,区纪委监委及相关主管部门已查办相关问题线索21件,其余线索仍在查办中。
(一)强化资金资源统筹与监管,提升使用效益。
严肃财经纪律,加大财政资源统筹力度,通过优化资金安排、整合相近项目、严控新增资产配置等措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构建全链条预算机制,从编制、执行到评价、反馈,形成闭环管理,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加强对重大项目和重点资金的监管,推进全周期管理,健全项目论证、要素保障等机制,强化专项债券资金管理,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效应。对民生项目和资金,要全过程跟踪问效,严肃查处违规行为,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二)聚焦重点领域改革与风险防范,推动高质量发展。
持续深化“三攻坚一盘活”改革,提升国企管理和经营水平,盘活闲置低效资产,增强内生动力。健全大事要事财力保障机制,动态跟踪、评估重大战略部署,统筹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孵化,推动政策精准滴灌。在防范风险方面,需严控政府债务、国企运营等重点领域风险,通过调整债务结构、整合资源等方式,有序化解存量债务,确保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压减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三)健全审计整改与监督协同机制,提升治理效能。
迭代升级审计整改闭环管控机制,压实各方责任,优化评价体系,加大现场核查、公告、约谈、问责力度,推动问题彻底整改。健全审计监督与各类监督的贯通协同机制,深化成果跨领域运用,聚焦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加大对共性问题的整治力度,形成“发现一点、规范一片”的效应。加强财政政策与产业、金融等政策的协同联动,提升税收治理精准性,放大积极财政政策效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