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空气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目录
1. 总则 4
1.1 编制目的 4
1.2 编制依据 4
1.3 适用范围 4
1.4 工作原则 4
1.5 风险分析 4
1.6 预案体系 5
2. 组织指挥机构 5
2.1 江北区组织指挥机构 5
2.2 各工作组职能职责 5
3. 监测与预警 7
3.1 监测 7
3.2 预警 7
3.3 信息报送 9
4. 应急响应 9
4.1 预案启动 9
4.2 响应分级 9
4.3 响应措施 9
4.4信息公开 17
5. 总结评估 17
6. 应急保障 17
6.1 队伍保障 17
6.2 装备保障 18
6.3 医疗保障 18
6.4 通信保障 18
6.5 经费保障 18
6.6 其他保障 18
7. 宣传培训和演练 19
8. 附则 19
8.1 名词术语 19
8.2 预案管理 19
8.3 预案解释 19
8.4 实施时间 19
为进一步规范我区空气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提高预测预警和应急管理能力,降低重污染天气危害程度,保障环境安全和公众身体健康。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重庆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重庆市突发事件应对条例》《重庆市空气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江北区突发事件综合应急预案》,制订本预案。
本预案适用于重庆市江北区行政区域内发生或即将发生空气重污染天气(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大于200)的应对工作。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加强预警、分级响应,部门联动、社会参与。
结合江北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辖区实际情况,夏、秋季节,臭氧浓度对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影响较大;冬、春季节,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浓度对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影响较大。
根据工作需要,在重庆市江北区应急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成立重庆市江北区空气重污染天气应急处置指挥部(以下简称区指挥部)。由区政府分管领导同志担任指挥长,区政府办公室联系副主任、区政府应急办和区环保局主要负责人任副指挥长,负责统一协调、指挥空气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区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工业应急组、城市扬尘应急组、机动车排气应急组和公共舆情组,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空气重污染天气的应急处置工作(江北区空气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组织架构图见附件2)。
区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环保局,承担区指挥部日常工作,由区环保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
综合协调组。区政府应急办、区环保局牵头,区政府督查室、区财政局、区教委、区卫计委等参加。主要职责:负责履行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信息枢纽作用;传达上级有关指示;协调调配有关应急资源;协调各工作组全力开展应对工作。
工业应急组。区环保局、区经信委牵头,区国资委、区质监局、港城工业园区管委办等参加。主要职责:负责指导和检查重点企业应急专项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督促重点企业落实应急管理措施,重点对企业生产排放台账、污染治理设施和在线监测设备运行、预警应急措施落实情况开展检查;根据预警级别督促重点企业开展相应的限产、停产等减排措施,降低污染负荷;对预警期间违规排污的企业依法实行严格处罚。
城市扬尘应急组。区蓝天行动工作组牵头,区城乡建委、区城管局、区交委、区农委、区公安分局、区国土分局、区房管局、区环保局、各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港城工业园区管委办、观音桥商圈办等参加。主要职责:负责对各类道路扬尘、施工扬尘的控制与检查;提高洒水清扫保洁力度;根据预警级别督促各类施工工地、搅拌站、物料码头和渣土消纳场开展相应的停工、暂停生产等措施;督促有关单位加大对易撒漏物质密闭运输及露天焚烧秸秆等行为的检查力度;监督落实相应区域内堆场覆盖、喷淋等措施。
机动车排气应急组。区公安分局、区环保局牵头,区交委、区工商分局、区质监局、区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参加。主要职责:负责开展道路行驶车辆的执法检查;强化路检、抽检频次,查处排放超标车辆和排放黑烟车辆进入禁行区行驶;落实高排放机动车应急限行措施;负责车用汽油、柴油油品质量的监管;开展公共交通出行的倡议宣传,优化公交运力,保障市民公共交通出行;负责强化交通指挥、保障道路畅通。
公共舆情组。区委网信办、区外宣办、区环保局牵头,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等参加。主要职责:及时、准确、公正、客观发布权威信息;汇集相关舆情;组织开展宣传报道;做好媒体记者的接待工作;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区环保局负责及时发布空气质量监测信息,监测项目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等。
按照空气重污染天气的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影响的严重程度,将预警分级划分为四个等级,由低到高顺序依次为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
(1)蓝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将持续1天,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时。
(2)黄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将持续2天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时。
(3)橙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将持续3天,且出现AQI日均值>300将持续1天,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时。
(4)红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将持续4天及以上,且出现AQI日均值>300将持续2天及以上,或预测AQI日均值>500将持续1天及以上时。
根据预警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空气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内容包括:发布单位、发布时间、空气重污染天气出现的时间、范围、污染程度、主要污染物、预警级别、潜在的危险程度、已采取的措施、可能受影响的区域及需采取的措施建议等。
红色、橙色预警信息由区政府或委托区指挥部发布;黄色、蓝色预警信息由区指挥部发布。
蓝色和黄色预警每8小时、橙色和红色预警每4小时通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以及电视、网络、微博、微信、商圈大屏幕等向受影响区域公众发布信息,告知公众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引导公众主动采取自我防护措施。
预警信息发布后,区指挥部办公室应当加强信息收集、分析、研判等工作。预警有升级可能时,由有权限的发布单位重新发布预警信息,并宣布预警级别调整;预警有降级可能时,由原发布单位宣布预警级别调整。
经预测,预警区域未来空气质量不满足空气重污染天气预警条件时,预警信息发布单位应当及时宣布解除预警。
区指挥部要及时向区委、区政府(应急办)和市生态环境局报送空气重污染天气情况等信息,信息内容主要包括:空气重污染天气出现的时间、范围、污染程度、主要污染物、预警级别、潜在的危险程度、已采取的措施、可能受影响的区域及需采取的措施建议等。预警达到调整和解除条件时,要及时报告调整和解除预警的情况。
当空气重污染天气达到预警条件时,经区指挥部请示区委、区政府后,启动本应急预案,并将启动应急预案的情况报市生态环境局。
空气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等级由低到高分为Ⅳ级、Ⅲ级、Ⅱ级、Ⅰ级。对蓝色预警启动Ⅳ级应急响应,对黄色预警启动Ⅲ级应急响应,对橙色预警启动Ⅱ级应急响应,对红色预警启动Ⅰ级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措施主要分为健康防护措施、倡议性污染减排措施和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
4.3.1 Ⅳ级响应措施
4.3.1.1 健康防护措施
提醒儿童、老年人和呼吸道、心脑血管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尽量留在室内、避免户外活动,确需外出尽量采取防护措施。
提醒一般人群减少户外活动;提醒室外作业人员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或减少室外作业时间。
建议或要求高校、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减少学生户外活动。
减少露天比赛等户外大型活动。
4.3.1.2 倡议性污染减排措施
倡导绿色生活,节能减排,夏季适当调高、冬季适当调低空调温度;暂停开放城市景观灯光,缩短城市路灯开启时间。
倡导绿色出行,鼓励公交出行或乘坐电动汽车等方式出行。
倡导工业企业、施工工地等有关单位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工业和扬尘污染物排放。
鼓励节庆时段(如春节、大型活动期间等)减少或不燃放烟花爆竹。
4.3.1.3 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
(1)减少燃煤污染。
加强无煤区的执法监管。
(2)减少工业废气污染。
加强对响应区域内产生扬尘、粉尘、烟尘等空气污染物的工业企业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现场检查,监督大气污染重点企业环保设施正常运行。排污企业和单位严格执行环保设施运行维护,有效开展污染物减排。加大对汽车整车制造、摩托车整车制造等挥发性有机物重点排放企业管控力度,确保达标排放。
(3)减少扬尘污染。
加强对响应区域内的工程建筑、市政管网、园林绿化、土地整治、建筑物拆除等施工工地的现场检查,督促落实有关控制扬尘的强制性规定,依法责令控尘设施未达到规范要求的施工工地停止施工,严查土石方施工工地扬尘污染。加大城市主次道路的冲洗保洁、机扫和洒水频次,加强对冒装撒漏和未冲洗运渣车辆的执法查处工作。强化对散装码头堆放、装卸、运输河沙等易扬散物料的控尘监管,督促业主落实控尘措施。
(4)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
严格执行高排放机动车限行要求,加强对排放黑烟车辆的执法检查。加强对生产流通领域加油站和油库车用油品环保指标的检查,严厉打击销售不合格油品行为。
(5)减少生活污染。
加大户外烟熏腊肉、露天焚烧、餐饮企业使用高污染燃料等行为的管控力度。
(6)增加管理措施。
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实行分片包干,定期巡查通报,强化考核追责。
4.3.2 Ⅲ级响应措施
在Ⅳ级响应措施的基础上增加或强化以下措施:
4.3.2.1 健康防护措施
建议或要求高校、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取消学生户外活动。
卫生部门协调医疗机构适当增加相关疾病门诊急诊和医护人员数量,加强对呼吸类疾病患者的就医指导和诊疗保障。
4.3.2.2 倡议性污染减排措施
倡导绿色消费,单位和公众尽量减少使用含挥发性有机物的涂料、油漆、溶剂等原材料及产品。
倡导生产过程中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自觉调整生产周期,减少污染物排放;在排放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污染治理效率。
4.3.2.3 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
(1)减少工业废气污染。
大气污染重点企业分级启动空气重污染天气应急专项实施方案,加强环保设施的维护和检修,确保除尘设施正常运行,并按应急预案的内容实施限产减排等措施。对响应区域内产生扬尘、粉尘、烟尘的重点企业每日进行1次现场检查,监督其高效运行除尘设施。
加大对大气污染重点企业在线监管和现场执法力度,对预警期间各项违法排污行为一律依法予以高限处罚,对污染排放不达标企业和不能完成减排任务企业以及污染排放扰民企业依法实行强制停产。
(2)减少扬尘污染。
依法禁止从事土石方施工和房屋拆除施工作业。建筑施工工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从严控制扬尘污染。
加强施工扬尘执法检查,增加对响应区域内各类建筑施工工地的检查频次,督促施工现场落实扬尘污染控制措施。建筑工地增加料堆、土堆的洒水、喷淋频次或采取覆盖措施;有关企业对施工现场和周边被污染道路每6小时进行1次冲洗、洒水和保湿作业。
加强对运输散装砂石、工程渣土、建筑垃圾等易撒漏物质车辆的监管,依法禁止无密闭措施运输车辆在内环快速路以内区域行驶。
加强道路扬尘控制。在日常道路清扫保洁频次的基础上,增加道路机扫和洒水次数,尤其是响应区域内的城市道路每6小时要进行1次机扫和洒水作业,在夜间实施道路冲洗作业。
加强渣土消纳场扬尘监管与执法检查。加大对各类渣土消纳场洒水保湿、冲洗出入车辆、倾倒点湿法作业等控尘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频次;各类渣土消纳场在日常控尘措施的基础上,每6小时开展1次洒水降尘作业。
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码头全部依法暂停生产作业,并做好场地洒水降尘工作。
加强对重点企业渣、沙石等堆场实施覆盖或者不间断喷淋等控尘措施的检查;有关企业对生产经营现场和周边被污染道路每6小时进行1次冲洗。
(3)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
加大对高排放机动车违规上路行驶的执法检查力度,限行区域内全天依法禁行高排放机动车。
严厉查处排放黑烟车辆以及尾气排放超标车辆在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区域城市道路行驶的行为,增加机动车路检、抽检数量和频率。
引导市民减少自驾车出行。优化提升公交运力,保证市民出行便利。
(4)减少生活污染。
劝阻露天烧烤、露天火锅等经营行为,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检查和制止力度。
依法禁止违规露天燃烧农作物秸秆、城市清扫废物、园林垃圾、建筑废弃物、罚没品等,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检查与执法力度。
依法禁止沥青熔化作业,减少铺设沥青路面作业时间。
(5)增加管理措施。
增加现场巡查监管频次,加大各类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对预警期间拒不整改的违法行为,依法实施按日连续处罚。
加强对汽油、柴油品质监管,查处销售、使用含硫量高的劣质汽油、柴油行为。
增加交巡警出勤人数,延长出勤时间,加强道路交通指挥与疏导,保障道路通畅。
4.3.3 Ⅱ级响应措施
在Ⅲ级响应措施的基础上增加或强化以下措施:
4.3.3.1 健康防护措施
要求高校、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依法取消学生户外活动。
依法停止举办露天比赛等户外大型活动。
4.3.3.2 倡议性污染减排措施
倡导企事业单位可根据空气重污染天气实际情况、应急响应措施,采取调休、错峰上下班、远程办公等弹性工作制。
4.3.3.3 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
(1)减少工业废气污染。
加大汽车整车制造、摩托车整车制造等挥发性有机物重点排放企业管控力度,对重点产生挥发性有机物的工艺环节依法实施限产或停产措施。
(2)减少扬尘污染。
依法禁止所有园林绿化、道路开挖等室外施工作业。
进一步加强施工扬尘环境监管和执法检查工作,督促施工单位停工。建筑工地对料堆、土堆增加洒水和喷淋频次或采取覆盖措施,并对周边被污染道路实施冲洗。
进一步加强道路扬尘控制。加密道路机扫和洒水次数,尽可能减少地面起尘。在日常道路清扫保洁频次的基础上,对响应区域内城市道路每4小时进行1次机扫和洒水作业,在夜间实施道路冲洗作业。
进一步加强对产生扬尘、粉尘、烟尘等重点企业的渣、沙石等堆场实施覆盖或者不间断喷淋等控尘措施情况的检查;有关企业对生产经营现场和周边被污染的道路每4小时进行1次冲洗作业。
依法禁止所有渣土消纳场接纳渣土或进行场内渣土转运和挖掘施工作业。
(3)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
依法禁止高排放机动车在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区域的城市道路行驶。
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停驶30%的公务车辆(特殊公务车辆除外)。
适时调整公共交通运输能力,保障市民出行。
(4)减少生活污染。
依法禁止露天烧烤、露天火锅经营行为;对油烟排放不达标的饭店、酒楼采取强制临时停业措施。
依法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5)增加管理措施。
增加对大气污染重点企业、各类建筑工地、露天焚烧、露天烧烤等巡查频次,从严查处不按规定落实响应措施的环境违法行为。
4.3.4 Ⅰ级响应措施
在Ⅱ级响应措施的基础上增加或强化以下措施:
4.3.4.1 健康防护措施
要求高校、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依法取消学生户外活动或停课,可通过远程教育等方式安排学生在家学习。
4.3.4.1 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
(1)减少工业废气污染。
列入年度落后产能淘汰计划的排放大气污染物企业全部依法停产。
(2)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
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停驶50%的公务车辆(特殊公务车辆除外)。
要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途径,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通过发布新闻通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主动、及时、准确、客观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和应对情况,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不实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预警解除时,响应自行终止。区指挥部办公室及时组织调查、分析、评估响应措施落实情况及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并及时向区政府及市生态环境局报送总结评估报告。
加强环境监测应急队伍和气象预测预报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空气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建立空气重污染天气应对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在指挥决策、应急处置等方面的智囊作用,及时提供专业咨询,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应对工作评估。
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设备和环境气象应急设备的配备和日常维护管理,确保性能稳定、数据准确,保障空气重污染天气污染预报、应急监测、污染控制、处理处置等应对工作。
加强医疗机构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能力建设,完善空气重污染天气情况下呼吸道疾病患者激增的应对措施,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对呼吸道相关疾病的应急接诊和医疗救护能力。
完善空气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通信体系,保障应急响应期间的通信联络和信息传递畅通。
财政部门要为空气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处置以及宣传、演练等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环保部门要加强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建立空气质量预报会商制度、预警专家会商制度,做好空气重污染天气过程的趋势分析,不断提高预测预警的准确率。要加强与周边各区的联动,做好大气污染协同防治,在空气重污染天气情况下,开展联合执法,共同控制大气污染。要建立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定期更新机制,及时掌握年度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时空分布,为日常监管、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提供定量化依据。
区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空气重污染天气应对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定期组织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不断提升空气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
空气重污染: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33―2012),空气重污染指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大于200,即空气质量达到五级及以上污染程度的空气污染。
区环保局定期组织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开展应急预案评估工作,适时对本预案进行修订。本预案有效期原则上不超过5年。
本预案由区环保局负责解释。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重庆市江北区空气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江北府办〔2016〕177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