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生态环境局的有力指导下,江北区生态环境局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和美丽重庆建设大会精神,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现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3年工作情况
(一)聚焦党建统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一是强化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化“第一议题”和中心组学习制度,开展集中学习20余场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美丽重庆建设样板区等重点工作中展现担当作为,把“两个维护”体现在做好生态环保工作实效上。二是抓好主题教育。研究制定“1+N”实施方案,贯通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等各环节。用好“四下基层”制度,走访调研40余次,推动解决问题50余个。开展“立足岗位做贡献”活动,组建党员突击队解决环保投诉,夜间施工噪声扰民投诉率同比下降47.3%。三是不断压实责任。局党组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制定党建工作要点,明确16项重点工作任务。局党组书记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全年研究党建工作18次,督促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开展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专门听取基层党支部书记工作汇报。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每半年召开党组会进行专题研究。维护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意识形态阵地,处理网络投诉76条,全年未发生重大网络舆情事件。四是夯实基层基础。建设“红岩先锋·四强支部”,有序完成党总支及3个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在纪检监察、环保审批等重要岗位培养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1名。坚持民主集中制,集体研究议题240余个。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双重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严格按程序开展科级干部平级交流和职级晋升工作。五是强化廉政教育。以滕刚严重违纪违法案为鉴,开展“以案四说”等各类警示教育10余场次,受教育对象400余人次。召开“以案促改”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深入对照检查。结合重要节点,组织廉政谈话100余人次。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严管党员干部“八小时之外”言行。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自查自纠问题12个并全部整改完毕,修订、新增制度15项,排查廉政风险点14条,制定防控措施35项,全局政治生态得到净化,干事创业精气神得到提振。
(二)切实提高站位,完善大环保工作格局。一是加强部署安排。充分发挥区生态环保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生态环委办效能,报请区政府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领导小组暨生态环委会全体会议,传达部署全年生态环保工作。二是用好用活“生态报表”“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清单”。压实报表指标单位责任,实施定期调度,对落后指标组织实施专题攻坚提升,生态报表连续三个季度均排名A档。持续组织开展问题排查,主动发现问题、主动上报问题、主动整改问题,共排查整改全量问题1855个,发布市级清单问题9个、区级清单问题123个,有序推进整改,无一超期。三是落实生态环境保护逐级督察工作机制。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逐级督察,印发《江北区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查工作方案》,组建9个区级督查组,对14个部门及12个镇街开展现场督查,进一步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四是全力抓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率先推进实施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责任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一案双查”,办理生态损害赔偿案件21起,我区相关工作经验在重庆市2023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专题培训班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三)瞄准重点任务,打好碧水保卫战。一是加快健全排水基础设施。建成投用郭家沱中期污水管网、杨家河沟污水治理工程,基本消除城市污水管网缺失。投资192万元,完成五宝镇3座人工湿地提标改造,停用五宝镇箭沱湾人工湿地。二是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长江、嘉陵江及部分次级河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阶段性工作,印发实施《江北区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形成《“一口一策”整治任务清单》,对156个入河排污口逐一明确了排污口位置、类型、排水状况,完成144个入河排污口整改销号任务,销号率达92.3%,溉澜溪、盘溪入河排污口整治入选全市正面典型案例。三是加强饮用水源地标准化建设。完成梁沱水厂、鱼嘴水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标准化建设,加装隔离防护网约500平米,更换宣传警示牌13块,新增视频实时监控AI识别功能。2023年,长江流域江北段水质年均值达到II类标准,地表水考核断面、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四)突出“平战结合”,打好蓝天保卫战。一是全面排查溯源,找准污染源。聘请专业技术团队全面摸排、监测、分析我区空气污染源和污染成因,建立262个“污染源”清单;在国控点周边固定建设颗粒物激光雷达扫描系统1套,VOCs在线色谱—质谱分析仪1套,非甲烷总烃定点监测仪8套,实时监测片区118项主要污染物质浓度;组建多个入户小分队,采用移动车载激光雷达走航等技术手段,共计排查点位1307个。二是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清单”。印发《江北区大气污染防治“十五条措施”》等区级文件6个,在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上专题汇报大气工作2次;将“治气”工作纳入江北区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查。三是深化污染应对,落地工作措施。整合“港城环保管家”“第三方溯源”单位和专家力量,深入开展重点区域源解析;组建蓝天专职巡查队伍,开展巡查1431家次,帮助企业及时整改各类环境问题914条;路检机动车10032辆,淘汰替换老旧车1909辆,发放《臭氧告知书》《餐饮油烟告知书》2000余份,开展固定污染源监测200余家;督导汇普液压、新金雅迪公司等28家企业完善废气治理设施;平伟公司、合信包装等13家涉VOCs企业完成环保搬迁。四是强化预警应急,“共抢”蓝天。从监测预警入手,落实专人紧盯数据变化,结合气象条件,落实到具体工作措施;共启动常规应急预警14次,重污染天气黄色应急预警2次、橙色应急预警1次,调度处理问题500余个,共抢回临界超标天14天。2023年,我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89天,空气综合质量指数、PM2.5浓度居中心城区前列。
(五)坚持多措并举,打好净土保卫战。一是开展疑似污染地块排查及调查评估,完成观音桥标准组团E15等26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完成重庆肥皂总厂等污染地块风险评估,完成长安三工厂原址场地、重庆嘉溢华公司原址场地等地块治理,修复污染土壤面积2.2万平方米,处置污染土壤6万余立方米,全区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二是编制《2023年江北区受污染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及安全利用工作方案》,对照《重庆市受污染耕地土壤周边重金属镉污染源排查技术要点(试行)》要求,对五宝镇大树村等5个村社开展现场核查,重点排查关停遗留矿山、工矿企业等源头污染。同时,继续在五宝镇建立500亩集中连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示范区,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三是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成立以区长任组长的“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季度进行任务调度。加快工业低碳发展,以“三线一单”为抓手,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进港城园区国家级绿色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市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进望江温泉绿色矿山建设。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全区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
(六)深化环保宣教,构建立体宣传矩阵。一是抓重点,深入宣传凝聚人心。积极落实《“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结合环保相关节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3场次,线上线下活动受众20余万人。联合重庆交广开展“小咖探生态、青绿溉澜溪”活动,受邀做客重庆交广参加“美丽重庆 两山访谈”直播,对江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重点宣传。二是抓合力,志愿服务走深走实。大力发挥环保志愿者作用,深入企业、社区、学校等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微宣讲和环保普法宣传活动20余场次,累计服务时长超过2000余小时,发放相关资料5万余份。擦亮“蒲公英绿色乐团”品牌,充分发挥其作为全市唯一一支用音乐传播环保理念的志愿服务分队的作用,创作、宣传环保原创歌曲7首,深入社区、学校演出3场次。三是抓创新,整合资源扩大影响。六五环境日与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在江北嘴大剧院举办“乐咏巴山夜·声绘两江情”生态环保实景音乐会,反响热烈。与成都市锦江生态环境局网络联动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唱响同一首歌《中国更美丽》。与区教委联合开展“我爱江北·我爱环保”为主题的视频征集大赛活动、“绿色星球研学行”等主题活动。联合区城市管理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农业农村委开展了主题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美丽重庆幸福江北”2023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均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七)强化刚柔并济,提升监管服务效能。一是深化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污染源管理制度,实行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将18家企业纳入2023年江北区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单。办结环评项目22个、排污许可证94个,其中12个项目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联办。持续实施推进“最快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项目17个,占环评审批总数的77%。落实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改革,指导18家企业完成2022年度信息披露。二是严格落实监督执法“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和正面清单管理制度,制定生态环境领域年度检查计划,开展排污许可、建设项目、蓝天巡查等各类专项抽查501家次,结合投诉处理、区级环保督察、环保专项行动等多形式发现问题,帮扶企业完成65个一般性环境问题整改,作出处罚决定48个。将166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管理,原则上不开展现场检查。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三是推进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企业信用评价48家(其中,评为环保诚信型企业6家),落实“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制度。强化结果运用,2023年对主动整改违法行为并及时消除不良影响的4家企业帮扶完成信用修复。推行非现场执法,督促我区重点污染源按有关规定安装在线监控并联网,对主要污染物排放进行实时监督,开展非现场检查297家次。
(八)深化能力建设,提高生态环境满意度。一是全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全年开展环境隐患排查336家次,整治隐患39个,整改率100%。指导37家风险源企业风评和预案修编,编制盘溪河、溉澜溪等2条次级河流 “一河一策一图”,进一步充实应急物资储备,开展江北区年度突发环境事件综合应急演练1次。妥善处置2起应急响应,未造成突发环境事件。我区连续8年未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生态环境安全有效保障。二是监测能力不断提升。优化布局环境质量监测点位136个,覆盖全区各街镇,为环境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全年培训技术人员270余人次,13人通过持证上岗考核。开展环境质量监测329点位(次)、执法监测197家(次)、应急监测4次,完成空气质量播报365次、日报480份、预报365次、预警1064次,编写专题分析报告3份,统计分析监测数据2万余个。编制监测报告498份,完成《2022年江北区环境质量报告书》《2022年江北区污染源监测及排污状况报告书》,统计分析数据10万余个。三是数字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开展两轮核心业务梳理,我局梳理事项被区委改革办纳入范例印发全区学习。收集全局“一件事”事项12条,谋划改革举措4个,其中“废机油监管一件事”已通过区委改革办论证。完成水质自动监测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启动大气环境大数据应用系统升级改造项目。全局自建信息系统、云网资源、城市感知目录编制等工作全部接入渝快政,归集数据26万余个,归集率达100%。四是全力处理群众投诉。深度剖析施工噪声扰民和餐饮油烟扰民突出问题,制定并牵头落实《江北区施工噪声扰民突出问题整治攻坚工作方案》《江北区餐饮油烟扰民突出问题整治攻坚工作方案》,保障香港置地、江北一院等重点项目工程进度,全区餐饮单位新增1300余家,施工噪声投诉、餐饮油烟投诉量下降明显。积极推动“枫桥经验”落地生根,创新深化“1+3”工作模式,组织“院坝会”181场次,调处生态环境矛盾纠纷3098件,面对面服务群众超过10000人次,解决平伟废气扰民等重点、难点问题5起,群众满意度超过95%,投诉同比下降40.4%。
2023年我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未达到预期、水质提质增优还有差距,一季度国家考核断面出现偶发性超标、辖区餐饮油烟扰民投诉下降缓慢等。深入分析,主要原因在于生态环境工作齐抓共管格局还需持续深化,大气、水污染防治还需落地落细,化解群众投诉还需探索方式方法。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要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切实用实际工作成效交出生态“高分报表”。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年,全局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化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的工作导向,全力助推江北加快打造美丽重庆建设样板区。
一是抓好美丽江北建设。统筹抓好美丽江北建设工作,印发实施《美丽江北建设实施方案》《重庆市江北区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攻坚行动方案》,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加快推进数字生态建设,持续完善我局生态环境大数据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完成大气环境大数据应用系统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围绕发展需要、治理难题、企业和群众反映的难点堵点卡点,打造具有江北生态环境辨识度的“一件事”。
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精准治水,系统抓好地表水断面稳定达标,持续推进管网摸底整治,加快排污口排查整治。突出精准治气,加强臭氧和细颗粒物协同治理,在污染管控、工程减排、质量达标上协同下功夫,争抢每一个蓝天。突出精准治土,扎实推进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和分级分类管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和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确保群众住得安心、吃得放心。突出精准治废,加快“无废城市”建设,确保危废安全处置。
三是夯实大环保工作格局。充分发挥环委会、环督办工作职责,督促全区各部门(镇街)真正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及“三个必须”要求,形成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提高政治站位,牵头迎接中央、市级生态环保督察。落实逐级督察制度,组织开展区级生态环保专项督查。统筹抓好生态报表工作,激发主观能动性,盯住重要指标,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努力交出高分报表。用实“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清单”,不断提高主动发现问题、广泛排查问题、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季度排查整改市级清单问题5个、区级清单问题25个,常态化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成绩清单。
四是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能力,切实以高水平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建设项目环评“无纸化”“减量化”申报和告知承诺制审批,全面推行“最快环评审批”及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联办”。大力支持北滨路东延伸段二期及岸线生态修复工程、区疾控中心、区中医院新城院区等重点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做到早服务、快审批。扎实做好“百千万”联系服务市场主体全覆盖工作,总结前期帮扶经验,积极运用相关政策,持续提升联系服务企业成效。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