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数据江北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 >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重庆市江北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区人大第十八届四次会议第390号建议的复函
日期:2021-02-19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390号)我委已收悉,并对此高度重视,也非常感谢您所提出的宝贵意见。现将建议答复如下:

近年来,江北区立足于建设“国家智能制造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标,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强化举措,全面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制造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现状

(一)以龙头为引领,智能制造步伐加快。通过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智能制造已成为驱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长安汽车、海尔工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全面提升全产业企业的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目前,长安汽车已掌握智能互联、智能交互、智能驾驶三大类60余项智能化技术,实现中国首个长距离汽车无人驾驶,加快了传统汽车制造向智能制造和智能化应用转型。重庆海尔通过智能化改造,白色家电产能从1000万台套提升到1700万台套,主打产品全面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冷凝器、蒸发器、电脑板等家电关键零部件在全区布局生产,搭建由大规模制造转变为大规模定制的COSMOPlat智能互联工厂。此外,全区共有长安汽车高性能仿真万核级小超算生态建设、海尔洗衣机5G智能工厂等14个项目入选重庆市2020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涵盖了企业网络化改造升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云上平台、创新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型制造等内容。

(二)加强创新驱动,智能制造辐射效应更广。2020年,在新冠疫情对实体经济严重冲击的不利背景下,企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启动了智能化改造的“快捷键”,全区智能制造加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区数字化装备普及、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应用、上云上平台、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等方面的项目达48个,累计涵盖智能化改造企业31户,2020年全区新申请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项目9个,累计达25个;新申报设立独立法人新型研发机构3个,获得市级审批后全区将达7个;新申报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个,累计达35个,全区新认定成功市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14个,累计达23个。全区工业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底气。

(三)打造智慧化管理,智能制造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以智慧园区为聚焦,载体平台进一步夯实。港城、鱼复两大园区在完善社会配套、商业配套、基础设施配套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功能智能化管理大提升。其中,港城园区重点建设“港城工业园区物联数据融合平台”、“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园区管理平台”、“园区服务平台”以及智能化设施、园区运营管理中心等系列智能园区项目,鱼复园区已先期启动智慧园区指挥中心建设和市政管理、安全环保、土地看护、经济运行等方面智慧园区建设相关工作,两大园区均已评定为重庆市第一批智慧园区试点园区。下一步,港城、鱼复园区将着力建设成为融合园区管理智慧化、基础保障智慧化、交通出行智慧化、环保绿色智慧化、安监保障智慧化、经济发展智慧化、建设监管智慧化等于一体的市内样板、全国一流的现代化产业发展平台,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优质环境。

二、智能化改造推进中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

一是产业协同度不够高。信息化应用是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升的根本助力,而目前我区信息服务业与工业实体经济的融合度不高,主要由于规上信息服务业企业偏少,缺乏较大的龙头信息服务业企业,品牌效应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有待加强,现有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行业领先地位不强,产业链协同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全区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重不足2%,信息产业的发展规模与工业经济乃至全区产业功能定位还不够匹配。二是智能化转型升级压力较大。除长安、海尔、平伟、登康等龙头型企业推进智能化发展步伐较快以外,部分中小型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较低,大多数企业均面临着智能化改造投入大、环保治理成本高、用工难且贵、原材料成本日益上涨等问题,严重挤压企业利润空间,企业迫于转型的风险和成本压力,转型升级步伐较缓。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针对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近年来,江北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积极构建产业扶持政策体系,明确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方向,即对生产经营在江北行政区域内且在江北依法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核算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信息服务业企业,从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智能化改造、人才配套扶持、鼓励企业创新研发等方面进行补助,同时积极落实市级、国家级惠企政策,积极营造鼓励企业智能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多主体合作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和成效。充分发挥5G、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对制造业的赋能作用,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示范作用突出的重大标杆项目,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依托重庆市公布的2020年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服务商资源池的相关资源,与辖区内企业、相关行业协会、公共服务平台等形成多体发展联盟,打造一批重庆市创新示范智能工厂项目、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示范项目、“5G+工业互联网”先导应用示范项目等市级鼓励类项目。

(三)助力企业提高智能化改造可操作性。充分发挥市区两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诊断评估的相关服务。组织辖区内一批企业参与全市智能制造诊断评估,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服务,结合企业智能制造能力现状,综合企业生产要素、制造资源、业务应用的深度集成等元素,应用企业智能化改造成熟度评价模型开展企业诊断与分析,形成诊断评估报告,明确企业智能制造演进路径、定位技术成熟等级,指导企业实施科学化改进手段,最终完成智能化改造的实施和应用。

(四)加大制造业企业两化融合普及力度。一是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在汽车、电子电器、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精选一批重点企业,突出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等新兴技术应用,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示范工厂,进一步打造智能化改造标杆企业。二是按照产业化聚集、功能化服务、产业链支撑、生态化发展的标准,规划打造布局合理、要素集聚、创新活跃、特色纷呈的信息服务业产业发展载体,为工业信息化提升助力添翼。三是加速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积极组织和引导辖区内中小企业参与全市上云上平台工作,持续营造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的浓厚氛围。

(五)不断筑牢智能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利用港城、鱼复两大工业发展平台,联合专业机构,围绕电子电器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编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和企业智能制造升级改造方案,率先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企业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改造,进一步全面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改造项目建设。此外,完善园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建设智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园区基础设施网络化、开发管理信息化、功能服务精准化和产业发展智能化,打造智能产业发展平台。

(六)提升企业创新发展人才支撑。一是聚集高端产业人才。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着力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实现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创新创业的带动效应。二是聚集企业家队伍。实施企业家成长工程,加大优秀民营企业带头人、高层管理人员培养力度,着力建设企业家队伍。三是聚集高素质产业工人。紧密结合产业特点和人才需求,联合企业、职业技术院校,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等各类培训。

此复函已经区经济信息委万宇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矩阵

公开信箱

服务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