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李明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江北区高质量较快发展的建议》(第44号)收悉。提案分析了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变化情况,提出了短期和中长期的应对措施,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把握了现实需要,提案数据准确详实,分析深入且切中时弊,对策举措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对推动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很高的指导意义。收到提案后,我委高度重视,深入调研,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当前世界经济仍将处于贸易摩擦增多、流动性环境收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相互叠加的敏感时期,外部环境的各种潜在风险不容低估。我国高质量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既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冲击,也面临国内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的挑战。重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市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仍面临老问题、新矛盾。江北既面临“一区两群”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等战略机遇,也面临着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以及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市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的挑战。江北区如何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并迎接新挑战,推动全市“两高”示范区建设,您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恰逢其时。
一、从短期来看,抓好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
(一)转型发展商贸文旅产业。顺应“宅经济”、体验经济等新型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升级和商贸业态升级,持续推动观音桥商圈升级扩能、江北嘴CBD完善高端商业配套、北滨路建设“慢生活”休闲体验带等,加快推进鎏嘉码头、大九街等特色商业街、夜市街提档升级,推动“升级版太古里”、邮轮母港、“重庆网街”、寸滩老街等大型文商旅融合项目建设,构建“夜间经济”“首店经济”等新消费模式,加快发展“线上+线下”“商品+服务”“零售+体验”等多极引领消费的业态格局。
(二)提质发展现代金融业。提升金融集聚辐射能级水平,坚持传统金融与新兴金融并重,大力集聚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总部企业,加快布局基金、商业保理、支付结算、汽车金融、消费金融、理财子公司等新业态,助推小米消费金融、渝农商理财子公司等新金融机构做大做强,争取一批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有特色的专业外资保险机构入驻江北。加快完善金融核心区配套设施,推动金融博物馆等项目建设,提档升级重庆“金融云”基地、江北嘴金融科技港等平台,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智能金融,不断丰富金融产业链条。
(三)大力发展数字智能产业。建设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不断壮大智能制造产业链,构建品种多样、链条完整、基础坚实、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方向,全力推进“智慧园区”“智能工厂”建设。抢抓疫情催生的市场机遇,推动生物医药、新材料、大健康等产业加速发展,依托港城园区打造生物医药进口产业基地,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新增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企业申报重大新产品。推动智慧城市、远程医疗、远程办公、远程教育、信息溯源等技术发展,催生一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领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速产业变革,给新兴产业带来新机遇,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四)提升发展现代物流业。将果园港打造为长江上游多式联运综合枢纽,加快构筑以果园港、寸滩港两大深水港为主,郭家沱、朝阳河作业区为辅的港区布局。推进果园港与泸州港、龙头港、万州港等沿江港口协作交流。加快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发展,大力发展电商物流、快递物流、冷链物流、汽车物流等专业物流。打造集物流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数据交换、跟踪追溯、智能分析为一体的物流信息服务中心。
(五)努力扩大有效投资。着力抓存量、挖增量,抢抓国家扩大有效投资机遇,狠抓重点项目建设,扩宽建设资金来源,努力扩大有效投资。围绕“两新一重”国家重点领域投资方向,提升项目储备谋划工作的层次和水平,为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成果最大化奠定基础;同时加快5G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疗等行业建设项目的谋划储备,鼓励企业加大投入,进行智能化改造,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土地供应,加快工业闲置土地的招商工作,加强已出让未开发地块的管理,做好项目调度服务工作,分类分级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卡点问题,加快项目投资放量。创新项目运作方式,拓宽项目支付保障渠道,重点在交通、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补短板领域,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规划要求、投资回报机制明确、商业模式创新潜力大的项目,做好PPP项目推介工作,推动“两江四岸”提升工程、北滨路东西延伸段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
(六)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培育发展高端服务业,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科技服务企业,加快培育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业。大力推进高端医疗、专科医疗、互联网医疗等医疗产业发展;充分利用铁山坪、五宝等生态康体资源,加速发展康养产业。积极培育社区民生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养老托育服务,推进高端家政服务、宜居服务等产业发展;发展家庭用品配送服务,提升社区服务的个性化、规范化、便利化、品质化。
二、从中长期来看,紧紧抓住战略机遇,重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紧紧抓住国家战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陆海新通道、成渝双城经济圈、重庆主城都市区建设等新的国家和全市的发展战略,将为江北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方向,有利于江北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要素的集聚和流动,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联动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国际市场。而且,江北区还有望发挥比较优势,强化与区域内城市发展的关联性,提升集聚优质产业资源的能力,在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近期,全区已形成“争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区”的共识。未来几年,江北区经济发展将进入新时代,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方式继续向减量集约转变。
(二)顺势而为推动产业优化调整。重点关注后疫情时期产业转型,通过引入和创新发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提升价值链,通过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改造升级现有产业,优化产业生态。一是做强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智能装备和产品的研发应用,逐步实现生产数字化、产品智能化。加快发展智能装备与产品。大力发展具备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促进先进制造、信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培育大数据智能化数字经济新业态。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构建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能应用“三位一体”新格局。加快建设港城工业园大数据产业园、南桥寺信息产业园等载体,重点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服务、物联网、智能硬件、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装备、数字内容、生物医药等产业。二是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做强做优金融业,研究出台支持绿色金融和金融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消费金融、财富管理、互联网征信等。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支撑能力,不断加强生产服务要素整合能力,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功能区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重点发展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信息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跟工业发展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打造国际知名的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鼓励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链条延伸,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从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或研发服务转变,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文化旅游业提档升级,推动健康服务业加速壮大,推动商贸服务业转型增效,推动社区服务业扩容提质。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委将继续采纳您的建议,立足全国、全市发展大局,牢牢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科学谋划江北区“十四五”产业发展,将您提出的中长期应对措施充分吸纳到正在开展编制的全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以指导未来一段时期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李委员提出的宝贵意见,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此函已经刘杰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江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