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服务效能监督体系是提高政务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品质的核心环节,对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有着重要作用。江北区始终紧扣监督重点、抓住关键环节,聚焦服务效能提高、服务流程优化、服务质量提升,积极探索政务服务监督的新模式新办法,构建了纪委监委内部监督、“两代表一委员”社会监督、第三方机构专业监督、“好差评”制度群众监督的“四位一体”监督体系,强化了多层次、全方面、无死角的政务服务监督,切实推动了江北政务服务品质再提升、营商环境再优化。
(一)守红线、严戒尺,强化纪委监委内部监督。坚持底线思维、传导责任压力,全面发挥纪委监委在政务服务领域的监督执纪作用。一是强化联合督查。坚持工作联动、步调协同,区政务服务办、区纪委监委全过程、全环节,开展政务服务、党风廉政等问题联合督查督导,并全方位支持派驻纪检组日常工作,环环扣紧责任、层层传导压力,今年以来,共约谈5人次。二是完善攻坚机制。针对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等领域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由区纪委监委、区发改委、区政务服务办为固定成员的江北区优化营商环境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处理出现的问题,为相关领域难题的协同攻坚,建立了制度化的破解机制,形成了强大工作合力。三是提升监督智能化水平。强化“渝快办”平台智能对接,建立健全电子监察系统,对全区政务服务单位(含分厅、街镇公共服务中心)的服务态度、工作效率等情况开展综合监督检查并将数据实时上传至区纪委监委,实时监察、预警纠错、绩效考核,实现执纪监督全过程信息化,全面提升政务服务监督的及时性、科学性、准确性。
(二)聚众智、汇众力,强化“两代表一委员”社会监督。坚持专有所用、人尽其才,聘请20位来自医疗、律师、教育、科技、社区管理等不同行业的“两代表、一委员”作为政务服务社会监督员,利用专业优势、行业便利、自身特长,围绕服务流程、办事环节、服务态度等核心问题,分门别类开展政务服务监督,有力推动政务服务工作再细化、再完善、再升级。一方面,开展明察暗访。2020年9月以来,20位政务服务社会监督员,聚焦咨询、预约、受理、审批、办理、出证等环节,对区行政服务中心、区税务、人社、出入境大厅、区民政、区不动产登记等分中心以及街(镇)公共服务中心等19个单位,开展明察暗访行动,收集反馈意见52条、建议27条。另一方面,全程体验找问题。积极组织政务服务社会监督员,通过现场观摩、协助办理、全程帮办等方式,体验群众办事全过程,查找问题堵点、寻找漏洞不足,找到了内资企业及分支机构变更登记、鲜活农产品运输通行证、社会团体变更登记等事项,办理过程中的问题,并逐一推动解决,对政务服务水平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勇探索、立新规,强化“第三方”专业监督。坚持专业性、多元化,建立第三方评估制度、聘请第三方机构,通过现场暗访、电话回访调查、网络监管、“渝快办”平台汇聚相关数据等专业监督方式,开展综合评估,进一步找差距、强弱项、补短板。一是开展实时监测评估。第三方机构实时监测线上线下数据,按月度、年度定期发布政务服务效能指标相关数据评估报告,及时通报各单位政务服务评价、超时办件、有效投诉等相关数据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打造群众满意的政务服务环境。目前,第三方机构分别对35个部门、12个街镇,形成了政务服务效能评估报告47份,推动了各单位及时补漏洞、抓整改。二是建立“曝光台”制度。坚持边查边改、持续整改,根据第三方机构评估数据,问题到单位、责任到人头,对部门有关人员进行约谈,持续回访督促整改。三是推动“比学赶超”。立足政务服务定量化、数据化,通过第三方评估数据,得出各政务服务单位服务水平“高低等次”,并及时通报各项数据,推动各单位服务水平争先进位、服务质量比学赶超,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四)听民声、通渠道,强化“好差评”群众监督。坚持“服务绩效由企业群众来评判”工作要求,完善监督体系、畅通监督渠道、抓实问题整改。一是建框架。制定《重庆市江北区政务服务“好差评”实施细则》,明确评价指标和内容、评价对象、评价方式及渠道、评价整改和结果运用等关键内容,确保“好差评”工作按图索骥、有序推进。二是通渠道。依托“好差评”系统,全面对接畅通大厅评价器、自助终端、电脑端、APP、小程序、二维码、短信、电话等8种评价渠道,实行“一事一评价”、“办完即评”、差评事项“及时处置”,让企业群众舒心满意。三是抓整改。在认真核对差评的真实性、防范恶意差评的基础上,及时调查、处理差评问题,并在5个工作日内反馈办理结果,对于存在有效差评的窗口,由派驻纪检组约谈相关人员限期整改。2020年以来,我区共处置差评10件,涉及 6个政务服务部门,以上差评均已受理且督促责任单位整改落实,并反馈当事人,做到了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