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数据江北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重大决策预公开>2025年 > 草案
重庆市江北区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发展共同体5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
日期:2025-08-12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全市教育大会、全区教育大会工作部署,深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全市中外人文交流创新区提供有力的支撑,根据《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重庆市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委教发〔202515),现制定《重庆市江北区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发展共同体5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教共体)。

、工作目标

2025年底,全区37所中小学39个校区纳入第一批教共体,覆盖率达到85%,打造6个区级优质教共体典型案例,助力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2027年底,剩余14所学校16个校区纳入第二批教共体,覆盖率达到100%区内教共体形成一整套在全市具有示范性、辨识度的实施标准及评价办法等,校园文化建设、功能场馆配置等方面形成与教共体相一致的鲜明特色,形成3个以上的跨区教共体。助力完成重庆市中外人文交流创新区建设。2029年底,形成一批教共体建设的典型优秀案例,并积极向市级部门进行推荐,助力完成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

二、双向协同,统筹推进教共体建设

1.区内教共体。全区37所中小学39个校区组建6个教共体:中学教共体3个,小学教共体3个,即“3+3”方案,3个优质中学教共体(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教育发展共同体、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教育发展共同体、重庆八中宏帆中学校教育发展共同体)冠名领办其他学校或校区17所;3个优质小学教共体(重庆市江北区新村教育发展共同体、重庆市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校教育发展共同体、重庆市江北区鲤鱼池小学校教育发展共同体)冠名领办其他学校或校区19所。

其余14所学校16个校区纳入第二批教共体建设。

2.跨区教共体。在市教委统筹下,组建跨区域教共体,建成重庆八中宏帆中学校与武隆区学校,重庆市第十八中学、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重庆市江北区鲤鱼池小学校与酉阳县学校教育发展共同体

三、围绕紧密型教共体,建立健全运行机制

3.教育管理一体化。区委组织部指导设立教共体党组织,强化党建引领;区委编办优化调整领导职数设置。实行总校长负责制的紧密型教共体办学模式,各领航校派出管理团队进驻成员校,在战略规划、办学理念、教学改革、课程管理、文化建设、五育融合等方面系统谋划、统一管理、统筹实施。

4.队伍建设一体化。制定教共体教师管理办法,形成领航校统筹做好教师招录、职称评聘、培养培训、选拔任用一体化规划设计的制度体系。区委编办动态核定教共体领航校编制,支持学校用编,增强领航校的辐射引领力;区委组织部开通小学领航校人才引进通道;区人力社保局在高层次人才考核招聘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上予以政策支持,指导学校按照规定对教共体中突出贡献者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方面给予激励。推动教共体内干部教师双向交流任职,领航校与成员校之间互派教师轮岗交流和跟岗研修,领航校教师到成员校轮岗交流,视同具有乡村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并作为职称评审必备条件及岗位晋级、职务任用、评先评优的优先条件。

5.教科研训一体化。建立教共体内各学科线上线下集体教研机制,充分发挥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骨干教师在教共体内的辐射引领示范作用。

6.资源应用一体化。教共体内实行教学常规统一管理、教学功能室共同使用、教学监测同步实施。根据教共体成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水平差异,分段分层分类开发教学资源,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办学特色。

7.育人方式一体化。转变育人方式,发挥教共体体制机制优势,积极开展基础教育阶段各类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实验项目以及外语、体育、艺术等特定类型培养试点。对学业水平特别优异、科学创新潜质特别明显或体育艺术专业能力特别突出的,可通过交流访学、举办夏令营等方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努力探索一体化、贯通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8.考核评价一体化。将教共体建设的评估纳入学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中重点评估领导班子在教共体机制创新、资源共享、教学协同、师资共育等方面的组织实施成效。

四、加强保障,促进教共体高质量发展

9.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健全区委区府领导、教育部门实施、各部门协同的教共体建设共商机制,充分发挥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全面加强人、财、物等重要资源的统筹。

10.强化经费保障。设立教共体建设区级专项资金,确保每年教共体建设经费不低9000万,加大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主要用于各教共体改善办学条件、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资源保障水平,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监督与管理,重点向补充绩效发放、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资源研发等方面倾斜。

11.加强典型带动。提炼区内和跨区教共体建设的典型案例,向市教委积极推荐。加强教共体之间的交流沟通,通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充分利用教联体建设,大力营造全社会充分了解、积极支持教共体建设的良好氛围,提升群众教育满意度。

12.强化考核激励。积极参加市级优质教共体遴选工作,努力争取市级部门在项目支持类以及各项改革实验区实验校评选中予以倾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矩阵

公开信箱

服务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