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数据江北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 > 国土空间规划
  • [ 索引号 ]
  • /2023-00262
  • [ 发文字号 ]
  • [ 主题分类 ]
  • 土地
  • [ 体裁分类 ]
  • 规划计划
  • [ 发布机构 ]
  • 其他
  • [ 有效性 ]
  • [ 成文日期 ]
  • 2023-07-25
  • [ 发布日期 ]
  • 2023-07-25
重庆市江北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 (2021-2035年)
日期:2023-07-25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基础分析与形势研判

第一节 自然地理和资源状况

一、区位概况

二、地质构造

三、地形地貌

四、气候水文

五、自然资源概况

第二节 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效

第三节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一、景观生态格局演变

二、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三、生态退化识别

四、恢复力评价

五、质量评价

第四节 机遇与挑战

一、重大机遇

二、面临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规划原则

第三节 规划范围与期限

一、规划范围

二、规划期限

第四节 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分期目标

第三章 生态保护修复总体布局

第一节 规划策略与主要任务

一、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构建

二、维育山脊绿脉,构筑生态屏障

三、构建水网体系,重归清碧水畔

四、美化城市环境,扮靓城市“高颜值”

五、发展观光农业,打造郊野公园

第二节 生态安全总体格局

第三节 生态保护修复分区

一、城市生态品质提升区

二、铜锣山生态屏障保护修复区

三、鱼复绿色发展区

四、明月山生态屏障保护修复区

五、东部现代都市农业提升区

第四章 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第一节 岸线消落带治理重点工程

第二节 “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重点工程

第三节 森林质量提升重点工程

第四节 城市生态品质提升重点工程

第五节 水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第六节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工程

第五章 综合效益分析

第一节 生态效益分析

第二节 经济效益分析

第三节 社会效益分析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优化体制机制

第二节 建立政策体系

第三节 加强技术支撑

第四节 严格评估监管

第五节 强化资金保障

第六节 鼓励社会参与


1


前 言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国家战略任务。2019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格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20221016日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重庆市关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决策部署,服务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科学推进江北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按照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开展区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渝规资〔2022161号)要求,编制《江北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分析江北区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和主要生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2027年和2035年保护修复工作的总体目标,构建了两江锦带环绕、翠屏江峡清幽、江城蓝绿镶嵌的生态格局;形成了东部现代都市农业提升区、明月山生态屏障保护修复区、鱼复绿色发展区、铜锣山生态屏障保护修复区、城市生态品质提升区“5大保护修复片区。结合区域发展,统筹安排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5大重点任务和6类重点工程,并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是江北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是一定时期内江北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任务的总纲和空间指引,是争取各级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的依据。

1


第一章 基础分析与形势研判

第一节   自然地理和资源状况

一、区位概况

江北区位于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上游,地处长江、嘉陵江北岸,是重庆中心城区的地理几何中心,自西向东呈带状分布,长江岸线53公里、嘉陵江岸线19公里,幅员面积220.8平方公里。辖93镇,常住人口92.65万人、城镇化率99.3%。地跨历史母城、生态之城和智慧之城,涉及两江四岸核心区和广阳岛片区等重要功能空间节点,是重庆一枢纽、四中心、一示范职能的重要承载地。             

二、地质构造

江北区位于川东拱褶东西缘,由东至西横穿江北向斜、龙王洞背斜、石桥铺向斜、沙坪坝背斜,轴向分呈NNE向搌布。出露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中统下沙溪庙组和上沙溪庙组的碎屑岩,由紫红色杂灰绿色粘土岩、褐红色粉砂岩、浅灰色紫灰色长石英和黑灰色钙质岩组成。第四系主要包括河流冲积物、堆积物、残坡积物、崩积堆积物、地滑堆积物和人工杂填土。

三、地形地貌

以丘陵地形为主。辖区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区,沿江呈“S” 形带状分布,西南东三面环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地形以丘陵为主。因受重庆平行岭谷区的制约,形成环山、铁山坪、义学大山三条狭长状山岭,自北向南平行延伸,形成东西之间的三道屏障。境内最高点位于义学大山,海拔687米;最低点位于御临河与长江交汇处,海拔152米。

四、气候水文

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热。辖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初夏多雨、夏多伏旱,秋多绵雨,冬多云雾。区内多滨江河谷地带,湿度大、日照少、霜雪少、风力小。

河流湖库分布广。辖区河道属长江、嘉陵江两大流域。境内流域面积50km2以上河流6条,包括长江、嘉陵江、御临河、栋梁河、朝阳溪、双溪河;流域面积50km2以下河流4条,包括盘溪河、溉澜溪、旱河、沙溪口沟;3处小(2)型以上水库及其附属设施(五一水库、大塘水库、御临河水库)。河流总长114.6千米,河网密度0.5千米/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129.3亿立方米。

五、自然资源概况

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多样。根据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数据统计,全区土地总面积220.8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71平方公里、园地7.64平方公里、林地64.9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98.71平方公里、水域20.74平方公里、其他土地8.10平方公里。

林业资源丰富,是中心城区重要肺叶根据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数据统计,全区森林面积64.9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9.39%。森林植被81260余种,其中乔、灌木树种及竹资源47102种;乔木树种以马尾松为代表,约占森林面积的80.03%。拥有华巅池、华山和铁山坪市级森林自然公园3个,总面积18.10平方公里。

河湖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辖区河道属长江、嘉陵江两大流域。境内河流总长114.6公里,河网密度0.5千米/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129.3亿m3,水资源总量居中心城区第7位。滨江岸线总长达72公里,位居中心城区第一,占中心城区两江北岸线总长的37%

矿产资源较贫乏,种类较少,地热水资源相对丰富。全区已发现的矿种有砖瓦用页岩、建筑石料用灰岩、天然气、地热和矿泉水等。江北区作为重庆主城核心区,按照生态环保要求,至2017年底所有非煤矿固体矿山均退出开采行列。地热水作为江北区相对优势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铜锣峡背斜和明月峡背斜两翼,其主要热储层位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地层,现已探明地热水资源储量约109.5万立方米/年。

景观资源丰富,文旅资源占比高。全区现状历史人文遗产资源空间分布呈七片一带特征,包括:传统风貌区3处(第十兵工厂传统风貌区、寸滩传统风貌区、鱼嘴传统风貌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兵工署第五十兵工厂旧址、兵工署第十兵工厂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江北嘴遗址、明玉珍睿陵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6处(四甲湾民居等);有古巴渝十二景之字水霄灯、古树名木8处(共20株);有江北评书、江北蜀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8个;市区级抗战遗址工业遗产共13处。全区公园总数达109个,鸿恩寺公园成功创建4A级景区,石家花园、滨江广场等多个公园被评为重庆最美公园或最美街头绿地,江北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园城区。其中,大型城市公园9个,分别为铁山坪森林公园、鸿恩寺公园、江北嘴中央公园、石门公园、塔子山公园、儿童公园、石子山体育公园、溉澜溪体育公园、嘉陵公园,面积约491.746万平方米;社区公园、游园100个,面积253.30万平方米。

第二节 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江北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作为重庆市丘陵谷地生态品质提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北区奋力推进建设成为重庆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重要展示窗口和绿色发展示范城区,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加强,生态效能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保护意识持续提升,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生态安全底线基本形成。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体,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4.51平方公里,拆除没收四山违法建筑1.99m2,修复明月山湿地100亩。关停四山范围内全部矿山,治理恢复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22.31公顷,有效修复受损山体。以华巅池、华山和铁山坪市级森林自然公园等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建立。重要动植物群落等主要陆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河湖、岸线、湿地生态状况明显改善。铁山坪、明月山等四山环境保护提升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全面完成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修复。关停四山范围内全部矿山,治理恢复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22.31公顷,有效修复受损山体,增强了生态稳定性,降低了地质灾害风险。

森林生态质量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大力实施国土绿化提升,累计完成国土绿化任务2586.67公顷,落实宜林荒山造林、森林抚育、湿地修复386.67公顷。开展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完成营造林4400亩。实施松材线虫防治工程,保护区内近3万亩的森林安全。完成江北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工作,铁山坪觅香湖森林生态修复项目被评为重庆市首届生态保护修复十大案例;全区持续加强三防一能力体系建设,已连续12年未发生森林火灾。

岸线消落带治理加快推进。全面提升长嘉汇江北嘴片区岸线品质,打造国际一流滨水岸线,重点实施两江消落区(江北城段)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铜锣峡岸线生态修复,有序推进广阳岛江北片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开工建设北滨路东延伸段生态综合修复工程、观北路一期、黄观路春森彼岸段。

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面推行河长制,深入推进栋梁河等4条次级河流治理,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拆解捕捞渔船和涉渔三无船舶793艘,全面取缔沿江餐饮船舶。在全市率先关停嘉陵江5个砂石码头,腾退岸线长度4018米,全面消除城市河流黑臭水体,长江干流水质保持在类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长江寸滩断面、栋梁河跃进桥断面等国控、市控断面水质以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

第三节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一、景观生态格局演变

江北区以城镇空间景观格局为主,林业空间景观格局次之。根据2015年、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数据成果统计,2015-2020年,全区景观生态格局演变较为明显。以铜锣山明月山为代表的生态空间,林地规模增长明显,主要由耕地、园地演替而来。以中西部为代表的城镇空间景观格局演变剧烈,全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了10.68平方千米。以复盛镇、郭家沱街道、五宝镇为代表的农业空间景观格局有所减少,全区农业用地减少了8.93平方千米,主要用于城镇开发建设。

二、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包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江北区生态环境实际情况,江北区主导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包括水土流失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和生境敏感性。

区内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20.63平方千米,占全域土地总面积的9.34%,主要分布在铜锣山、明月山及长江沿线三峡库区;生态保护重要区103.27平方千米,占全域土地总面积的46.77%,集中在江北区东部五宝镇等区域;生态保护一般重要区96.90平方千米,占全域总面积的43.89%,主要分布在城镇建成区。

三、生态退化识别

不考虑城镇建设活动因素影响,全区生态系统退化不明显。重度退化以上面积12.95平方千米,集中分布在长江、嘉陵江沿线,主要受河流水量变化、岸线生态空间质量欠佳、湿地退化萎缩所致。

四、恢复力评价

区内两山及五宝镇区域土壤肥力及光热条件较好,植被覆盖度较高,人类活动相对较少,生态恢复力较好;西部、鱼复园区城市建设区域人类活动频繁,城镇和农业空间切割,生态空间完整性较差,区域生态恢复力一般。

五、质量评价

全区生态系统质量等级总体处于中等及以上。质量等级中等及以上区域面积165.60平方千米,占全域总面积的75%;质量等级低及较低区域面积55.20平方千米,占全域总面积的25%,分布在城镇建成区,主要受人为活动影响。

第四节 机遇与挑战

一、重大机遇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二十大提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对江北区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重庆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重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扛起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肩负的重大责任,强化上游意识,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力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为江北区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指明新的方向。

江北区加快推进全市两高示范区建设。江北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统筹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着力打造江北区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示范区,为江北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指明新路径。

二、面临挑战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森林质量、综合效能有待提高,城镇周边、交通沿线及水岸周边森林资源总量较低,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待提升;受城镇开发建设活动影响,地表植被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受侵蚀强度较高,易发生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协调关系经受考验。城镇建设进程加快,生态景观人工化趋势显著,生态空间呈现破碎化,削弱微气候调节、污染净化、固碳释氧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激励措施亟需完善,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保护补偿、投融资、公众参与等保护修复制度有待健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监测监管能力有待加强。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恢复为主方针,以全面提升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为目标,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以系统解决核心生态问题为导向,合理划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科学布局和分时序组织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确定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任务,科学部署和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着力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促进退化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全面扩大优质生态产 品供给,构建空间格局优化、生态功能稳定和生态产品优质的生态安全格局,打造两江锦带环绕、翠屏江峡清幽、江城蓝绿镶嵌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碧水青山、绿色低碳、和谐宜居的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第二节 规划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原则,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修复为辅,统筹全域全要素系统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挖掘江北区生态文化资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转化。

——坚持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准确识别突出生态问题,科学预判主要生态风险,聚焦重点流域、区域,明确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主要任务;坚持宜林则林、宜水则水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修复目标,针对性采取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模式和保障措施。

——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立足江北区生态系统整体性,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与人工生态系统的协同性,注重地上地下、山上山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全方位、全地域、全要素、全过程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坚持机制创新,共同参与。创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组织、实施、考核、激励等机制和适应性生态管理模式,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修复体系;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形成长效的实施保障机制,推动江北区长效、绿色发展。

第三节 规划范围与期限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江北区全域,总面积220.8平方公里,下辖9个街道、3个镇,即:石马河街道、大石坝街道、观音桥街道、华新街道、五里店街道、江北城街道、寸滩街道、铁山坪街道、郭家沱街道、鱼嘴镇、复盛镇、五宝镇。涉及两江新区直管区部分,整合两江新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7年,基准年为2020年。

第四节 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机制,按照全区两江锦带环绕、翠屏江峡清幽、江城蓝绿镶嵌生态格局,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碧水青山、绿色低碳、和谐宜居的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二、分期目标

2027年,通过划定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生态源地等措施,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关键区域生态问题得到改善,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提升。

2035年,通过修复类和提升类工程的实施,生态网络基本建成,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维护,铜锣山、明月山的生态屏障作用坚实稳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重要展示窗口基本建成。

第三章 生态保护修复总体布局

第一节 规划策略与主要任务

优化区域生态系统格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保障区域生态系统安全,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空间开发和保护新格局,城乡建设空间体系更加平衡适宜,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优化提升。以铜锣山-明月山及长江、嘉陵江、御临河、盘溪河、栋梁河、朝阳溪、双溪河生态廊道为重点,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国土绿化为统揽,大力开展林地资源保护和质量提升,有效保护境内生物多样性,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和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能力。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一、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构建

着力提升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连通性,提高生物多样性。通过源地廊道节点的生态保护网络建设,提高生态安全及可持续性。重点推进铜锣山森林公园、华巅池市级森林自然公园、华山市级森林自然公园、城中山体和御临河、朝阳溪、栋梁河、盘溪河、双溪河流域生态廊道构建,积极推进廊道内重要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保育保护,大力开展廊道内低效林地质量提升工程、水环境治理工程、岸线消落带治理工程。通过保绿廊、贯绿道、增绿园等方式增加开敞空间和各生境斑块的连接度,构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通过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等途径增绿、透绿,提升城市整体绿量。加强廊道内外来物种管控,增强本土物种培育栽植,提升外来有害物种入侵抵御能力。

二、维育山脊绿脉,构筑生态屏障

摸清生态本底,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铁山坪、华山和华巅池市级森林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重要动植物有效保护比率,加强重要动植物基因库建设。严格保护生态空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落实空间管控边界,制定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全面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强水资源治理与保护,推进明月山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针对流域水系连通性较低、水质不达标、水生态功能下降等问题,开展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采取水污染防治、污染源控制监测等措施。全面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对区域内所有天然林实行严格保护,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质量。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封山育林,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优化林地结构,加强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复,改善林分质量。在立地条件好的地方,开展中短期用材林和大径级用材林为主的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加强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防止扩散蔓延。持续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推动森林入城围城,推进四山地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建设和改造提升,完善公园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城市森林的游憩服务能力,推动绿色生态空间共享,发挥其在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维护生物多样性、普及生态教育等方面的综合作用。

提高自然灾害应对能力,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加强生态护坡和生态绿化工程,兼顾生态景观功能。根据气候、地形特点以及养护需要,选择易成活的深根性乡土物种进行植被搭配和生态绿化,形成乔灌草结合的植物群落,提高生态环境稳定性。

三、构建水网体系,重归清碧水畔

推进消落带综合治理,打造国际化滨水城市风貌展示带。实施嘉陵江、长江消落带治理,基于不同水位区间,适宜性开展亲水景观建设,形成高品质滨江岸线,打造国际化滨水城市风貌展示带。开展盘溪河、肖家河、桥溪河、朝阳溪等水环境综合整治,修复水生态环境;加强湿地与水系的连通,保障湿地水资源,修复水陆生物栖息地,充分发挥湿地的水质净化和雨洪调蓄等功能。

四、美化城市环境,扮靓城市高颜值

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和评估,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避免污染迁移和降低区域环境风险。探索建立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全过程监管制度,有序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推进土壤安全利用。大力开展公园城市建设,通过街头绿地提质、山城花境等方式多途径拓展城区绿色空间,提升公园覆盖率和服务能力,打造市民使用最为便捷、可体验频率最高的优质公共开敞空间,逐步实现开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

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治理退化、污染耕地,重点实施坡改梯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提升和改造,有效改善、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壤生态环境。

五、发展观光农业,打造郊野公园

围绕打造五宝国际生态运动小镇发展定位,以五宝镇地方文化底蕴为基础,推进土地整治+”发展模式,加快河沟池塘清淤和生态化治理,对村落空间进行整体美化,加强村内道路、公共空间、庭院空间的景观提升和绿化改造。发挥优质耕地多元功能和多重价值,植入亲子休闲、高端度假、文化体验、精品农业等多项服务功能,优化形成++空间格局,构建高水平、高品质特色都市观光农业,让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第二节 生态安全总体格局

根据《重庆市江北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在编)和《江北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突出江北区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充分发挥山脉、水系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构建两江锦带环绕、翠屏江峡清幽、江城蓝绿镶嵌生态安全空间格局。两江锦带是以长江、嘉陵江北岸线为主体的滨江特色自然景观,开展亲水岸线治理,柔化连通绿色景观带,增强特色景观保护,提升城市滨江公共空间品质,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连续性;翠屏江峡是以明月山-铜锣山森林生态系统、铜锣峡、明月峡为主体的区域,优化提升城市绿肺,突出生态防护功能,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维护城市生态、物种、景观的多样性;维育山线、崖线完整性,展现江峡相拥、秀丽清幽的景象。蓝绿镶嵌是以御临河、双溪河、栋梁河等河湖水系为主体的生态廊道,发挥网络连通功能,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鸿恩寺、石子山、望江山等城市公园、城中山体为主体的城市绿地,发挥城市绿化作用,维持城市区域景观、生态环境平衡性。

第三节 生态保护修复分区

一带两山,三核六片的总体空间结构为参照,衔接两江锦带环绕、翠屏江峡清幽、江城蓝绿镶嵌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统筹考虑地形地貌、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脆弱性、地理单元连续性和农业、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等综合因素,以重点流域和重要山脉为基础单元;衔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要素及江北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空间结构布局。划定城市生态品质提升区、铜锣山生态屏障保护修复区、鱼复绿色发展区、明月山生态屏障保护修复区、东部现代都市农业提升区五个生态保护修复区,分区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一、城市生态品质提升区

区域范围:该区域位于江北区中西部,面积7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3.94%。涉及石马河街道、大石坝街道、观音桥街道、华新街街道、五里店街道、江北城街道、寸滩街道、铁山坪街道。

生态状况:人口集中、开发强度大、经济活动密集,属于城市建成区,是典型城市生态系统。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主要有长江、嘉陵江、盘溪河、双溪河、栋梁河等河流。绿地空间主要包括鸿恩寺森林公园、江北嘴中央公园、石门公园、石子山体育公园等城市公园。

主攻方向:该区以提高生态韧性,建设高品质城区为目标,开展滨江(河)岸线治理和防护林带建设、消落带治理等,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进绿色低碳山清水秀城市建设,加大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力度,完善公园体系和绿道网络,增强城乡蓝绿网络连通性、系统性、协同性;提升城市韧性,提高城市安全水平和承载能力,深化海绵城市建设,保留天然雨洪通道,在城市建设和更新中留白增绿,扩展滞蓄空间,提高城市内涝防御能力;实施污染土壤风险防控,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和风险评价,合理选择修复模式,消除场地安全隐患。

二、铜锣山生态屏障保护修复区

区域范围:该区域位于江北区中部,面积19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61%,涉及铁山坪街道、郭家沱街道。

生态状况:以低山为主,森林资源丰富,属森林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区,是主城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主攻方向:区内以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为主导,生态保护修复以城市绿肺、市民公园为目标,重点加大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力度,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重要生态空间的保护,严格保护铁山坪市级森林公园,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强化山体自然风貌保护,促进森林提质增效、增强水源涵养、固碳释氧、维护生物多样性、防治松线虫病和外来物种入侵等保护修复工作。

三、鱼复绿色发展区

区域范围:该区域位于江北区中部,面积8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6.23%,涉及鱼嘴镇、复盛镇、铁山坪街道、郭家沱街道部分区域。

生态状况: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主要有三块碑水库、徐家沟水库等河库,是绿色产业发展园区,人口集中,开发强度大、经济活动密集,属城市生态系统。

主攻方向:生态修复以特色景观保护为目标,推进绿色低碳山清水秀城市建设,加大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力度,完善公园体系和绿道网络,增强城乡蓝绿网络连通性、系统性、协同性。开展滨江(河)岸线铜锣湾段治理和防护林带建设、消落带治理等,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四、明月山生态屏障保护修复区

区域范围:该区域位于江北区东部,面积16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7.25%。涉及五宝镇、复盛镇、鱼嘴镇部分区域。

生态状况:森林资源丰富,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发挥重要作用,属森林生态系统,有华巅池、华山两处市级森林自然公园。

主攻方向:生态修复以城市绿肺、市民花园为目标,加强重要生态空间的保护,严格保护华巅池、华山市级森林自然公园,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大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力度,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强化山体自然风貌保护,湿地修复,促进森林提质增效、增强水源涵养、固碳释氧、维护生物多样性、防治松线虫病和外来物种入侵等保护修复工作,提升郊野公园游憩服务能力。

五、东部现代都市农业提升区

区域范围:该区域位于江北区东部,面积31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4.04%,涉及五宝镇。

生态状况:主要有长江、御临河和沙溪等河流,是江北区农产品主要生产地,农田生态系统占比高。

主攻方向:生态修复以推动城乡融合示范片区建设为目标,实施长江岸线治理、防护林带建设、消落带治理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提升岸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展生态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旅游价值实现。围绕打造五宝国际生态运动小镇发展定位,土地整治+”发展模式,发挥优质耕地多元功能和多重价值,构建高水平、高品质特色都市观光农业,让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第四章 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按照确保生态安全、突出生态功能、兼顾生态景观的要求,以推动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为导向,谋划布局6大重点工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科学配置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修复、生态重塑四种保护修复模式,系统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协同解决突出生态问题、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功能、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增强生态碳汇能力,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夯实两江锦带环绕、翠屏江峡清幽、江城蓝绿镶嵌生态安全总体格局。

第一节 岸线消落带治理重点工程

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采取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岸线消落带综合治理,建设滨江植被缓冲带,完善绿地形态,构建连续的滨江绿带和向内侧辐射的纵向绿楔,营造开放共享的滨江公共空间,扮靓城市高颜值,打造国际化滨水城市风貌展示带。

第二节 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重点工程

通过生态空间挖潜力补天窗、生产空间调结构还林草、生活空间增绿量添色彩,力争到2027年,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自然生态资源得到严格保护,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益林、护山、固土、涵水、拦污和维护生境等生态屏障综合功能更加凸显。努力实现林相季相变化多彩、成片零星相间配置、疏密高低错落有致,逐步在长江沿岸形成一江碧水、层林叠翠、四季花漾、瓜果飘香的千里江山巴渝画廊美景。

第三节 森林质量提升重点工程

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开展宜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补植管护、低效林改造、防火通道边坡治理、外来物种监测、病虫害防治、湿地保土和水源涵养维护等工程,推进四山地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建设和改造提升,提升城市森林的游憩服务能力,维育山脊绿脉,构筑生态屏障。

第四节 城市生态品质提升重点工程

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为导向,重点突出山水廊道、城市风廊、生态环境品质的保护与修复。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工程,有效保证城市生态安全。结合城市道路,打造城市街旁绿地,串联生态斑块,补充城市绿地。利用城市边角地,开展口袋公园建设,创造市民休闲新空间。提升滨河公园整体品质,推进城市立体绿化建设等,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有效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形成市民使用最为便捷、可体验频率最高的优质公共开敞空间,逐步实现开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

第五节 水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以水系及河道岸线功能区划为基础,以改善河流水生态环境、保障水源、水质安全、提升水源地涵养能力为目标,以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为手段,切实保护水生态环境,推进流域综合整治,形成高品质滨水岸线,重归清碧水畔。

第六节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工程

通过开展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优化耕地格局,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优化生态网络,推动乡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

第五章 综合效益分析

第一节 生态效益分析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通过实施江北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构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整体格局,提升江北区生态安全水平,维护江北区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生态功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4.51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地面积18.10平方公里。构建两江锦带环绕、翠屏江峡清幽、江城蓝绿镶嵌生态修复安全格局,建设明月山、铜锣山生态屏障保护修复区、城市生态品质提升区、鱼复绿色发展区、东部现代都市农业提升区5大生态修复区,以6大重点工程为抓手,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系统提升生态服务调节功能。通过系统开展岸线消落带治理、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森林质量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提升、水环境治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升耕地质量面积7平方公里,新增岸线消落带整治修复长度达到40公里,完成低质低效林地16.67平方公里。通过实施生态功能修复治理,保护修复核心生态要素和景观资源,随着地表植被的增加,充分开发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促进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水质净化、洪水调蓄、空气净化、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固碳释氧、病虫害控制等一系列生态服务能力的提升。

第二节 经济效益分析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外溢。通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工程将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产品产值和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同时能为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有用的土地储备资源,也可为全区经济快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夯实基础,注入新的活力。土地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均可大幅度提高,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产业链的升级,带动农村 经济发展。森林质量提升、水环境治理、岸线消落带治理、城市生态品质提升等工程,将提升江北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而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直接拉动流域生产总值增长的作用,尤其是对生态环境敏感性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推进江北区生态绿色发展。江北区的碧水青山等生态资源得到良好保护,为江北区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高品质生活提供重要基础。水环境治理、湿地修复、森林质量提升等项目的实施将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增加了生态产品的产出,也为江北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提供条件。

第三节 社会效益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增强。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建设将形成非常稀缺的生态资本和绿色生态基础设施,既可以满足人们对清洁空气、洁净饮水、良好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产品消费需求,又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在生态投资、绿色消费的双重驱动下,区域社会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道路。

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助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实施,将实现人居环境大大改善,保障群众安居乐业,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同时,有利于带动城市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促进科教、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区域经济繁荣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

生态意识显著增强,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在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政府和民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价值将会有更充分的认识。逐步树立生态价值意识,形成对自然生态敬畏的价值理念;树立生态责任和生态道德意识,将生态环境保护视为己任;树立生态知识的学习教育意识,更多了解和掌握生态治理与保护的基本常识和理念。树立绿色消费意识,自觉重视生态脆弱区的环境承载力,节约资源、绿色消费意识普遍增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形成全社会动员,共治、共管、共享的生态文明新格局。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优化体制机制

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成立江北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领导小组,统一指导规划实施,综合统筹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事项,督促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有力的工作体系,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格局,推动江北区国土空间绿色发展。

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在完善基本生态补偿制度的基础上,优化纵向生态补偿,创新横向生态补偿。对各级自然保护地、禁止开发区域或其他特别限制或禁止开发的生态空间,执行以各级财政资金为主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积极向上争取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优化财政资金支持的权益型补偿机制。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一是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扩大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绿色产业,打造生态产品,扩大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二是通过生态产业化,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增值。创造对生态产品的交易需求,培育生态产品消费市场,引导和激励利益相关方开展交易,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三是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推动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建立生态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与保护的全过程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将生态产品的价值附着于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中,转化为可以直接市场交易的商品,让山清水秀有了价值实现的机制,推动绿色生态、本地资源与富民产业有机结合。四是建构多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将分散的自然资源使用权或经营权进行集中流转和专业化运营,开展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遵循受益者付费原则。

建立定期评估制度。生态修复规划内容须适应新的内外社会经济变化,并对规划目标、重点项目库等开展必要调整。通过定期评估,根据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生态环境问题及变化趋势,研究提出规划内容调整的意见。通过定期评估,发现政府各部门落实任务的具体情况,从而起到督促有关部门落实规划的作用。另外还要定期加强环境执法监督,定期检查考核规划的落实情况。

第二节 建立政策体系

明确规划法律基础和政策支撑体系。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相关法规体系和政策框架体系;完善发展生态产业、推进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等方面的相关制度措施;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统计,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落实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区分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和管理者;建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对林地等生态空间实行用途管制。

完善经济政策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利用财政补贴等鼓励政策引导企业实施自愿性的生态修复;实施生态补偿政策,补偿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导致的财政减收部分;在投资、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发展新型环保材料等产业。

全面实施负面制度清单管理。建立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从严管控岸线开发、河段利用、区域开发和产业发展。

第三节 加强技术支撑

加强理论方法体系与相关标准的建立,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调查监测评估体系和生态修复数据库。联合国家及市内相关行业科研院所、知名专家学者,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在项目踏勘、咨询论证、立项申报、项目审查、项目指导、项目验收等环节开展全程指导和监督,开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功能动态变化监测评估,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结合工作实际,依托国家、市级已有技术要求,将各部门生态修复相关的项目纳入数据库平台,推进生态修复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进一步完善适用于江北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技术要求与管理办法。

第四节 严格评估监管

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检测、评估、管控、考核等全生命周期的适应性监管体系。依托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环境形势分析会、治污保洁等平台,探索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结合多种科学方法对各项生态修复工程的前期勘测、中期实施、后期效益进行有效的跟踪、监测和评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整个规划实施期间,做好前期调研、中期评估和后期总结,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根据评估反馈进行优化和完善,达到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目标的整体实现。

第五节 强化资金保障

依据市场化运作机制,发挥政策引导和约束作用,开展多元资金筹措渠道,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强化资金管理制度保障。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深化跨区域、全域化打包治理方式,多形式引导金融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整合使用各级财政现有相关专项资金,优先布局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区域,形成支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强大合力。建立制度化的财政投入预算保障机制,完善资金使用和监管制度,做到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独立核算,加强对资金使用过程中各环节的监控,出台鼓励性政策,拓展融资渠道,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经费投入长效机制,保障项目有序开展。

第六节 鼓励社会参与

制定激励多元主体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政策措施,保障各类社会主体平等享受财政、土地等优惠政策的权利,鼓励金融支持,稳定政策预期,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重大工程建设和管理,探索重大工程市场化建设、运营、管理的有效模式。鼓励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基础上,结合有关重大工程建设,积极推动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生态种养、生物质能源、生态康养等特色产业发展。按照谁修复、谁受益原则,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等产权安排,激励社会投资主体从事生态保护修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矩阵

公开信箱

服务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