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数据江北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 [ 索引号 ]
  • 11500105768865765W/2021-00132
  • [ 发文字号 ]
  • 江北府发〔2021〕18号
  • [ 主题分类 ]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 体裁分类 ]
  • 规划
  • [ 发布机构 ]
  • 江北区人民政府
  • [ 有效性 ]
  • [ 成文日期 ]
  • 2021-07-12
  • [ 发布日期 ]
  • 2021-07-16
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江北区建设智造强区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日期:2021-07-16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江北区建设智造强区“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第136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

                              2021712



重庆市江北区

建设智造强区“十四五”规划

重庆市江北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17


    

规划背景 1

一、建设智造强区的新起点 2

(一)发展基础 2

(二)发展问题 4

二、建设智造强区的新环境 6

(一)发展机遇 6

(二)发展挑战 8

(三)发展优势 9

(四)发展劣势 11

三、建设智造强区的新要求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基本原则 13

(三)总体思路 14

(四)发展目标 14

1十四五发展目标 15

2.二〇三五远景目标 16

四、建设智造强区的重点任务 18

(一)转型升级构建“3+X”先进制造业产业新体系 18

1.推动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方向突破 18

2.推动电子电器产业向现代智慧电器方向升级 23

3.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补链成群实现跨越式发展 25

4.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支撑点 27

(二)创新驱动培育“3+X”智能信息产业新体系 30

1.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发展形成新增长点 30

2.推进工业软件产业发展助推智能制造新模式 31

3.推进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创建数字经济示范区 34

4.培育一批智能软件信息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 35

(三)优化布局完善“3+X”产业承载平台新体系 37

1.打造鱼复协同创新智慧生态新城 37

2.打造港城产城景融合都市新区 38

3.打造一批信息服务业特色产业园 39

(四)高水平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工程 40

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41

2.增强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能力 42

3.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43

4.培育产业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 44

(五)促进区域制造业协同发展 45

1.促进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协同发展 45

2.促进一区两群制造业协同发展 46

五、建设智造强区的保障措施 48

(一)深化创新驱动 48

(二)优化营商环境 49

(三)强化招商引资 50

(四)增强要素保障 51

(五)加大财税支持 52

(六)培育人才队伍 53

(七)健全组织保障 53

附录 55



    


    

规划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新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重庆新定位、新使命落实在重庆大地上的关键五年,也是江北区全力建设重庆市“两高”示范区、争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区的关键五年。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着眼江北区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智造强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率先推进产业发展现代化,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为重庆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江北区建设全市“两高”示范区、争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区做好支撑,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2021~2025年。


    

一、建设智造强区的新起点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重庆市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加快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的战略任务。抢占制造业发展制高点,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大数据智能化产业,是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的重心,也是江北区在“十四五”时期建设“两高”示范区的重要支撑。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江北区工业和信息化以提升质量效益为核心,以“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发展为主线,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为建设智造强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经济发展效益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工业总产值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增长6%2020年达到871.4亿元。工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150.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32.4亿元,年均增长10%,高于总产值增长速度,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工业经济在江北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稳定在20%左右,“十三五”末规上企业数量121个,提供了约4.4万个工作岗位,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工业经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十三五”期间,在巩固长安汽车为龙头的汽车产业和以海尔为龙头的电子电器产业两大优势产业基础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发展。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储能及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十三五”末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6户,2020年实现产值202.8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23.3%

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鼓励传统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全区数字化装备普及、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应用、上云上平台、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等方面的项目达48个,累计涵盖智能化改造企业31户,市级数字车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项目达25鼓励企业建立各级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全区建设了12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推进工业互联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服务型制造等发展,市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达23个。

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积极引导企业加强智能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业技改投资占比显著增强,技术改造投资占比名列全市前茅。积极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建设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5个,获得市级审批的独立法人新型研发机构达727个项目通过技术创新指导性目录立项,32个企业通过研发准备金备案,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高标准建设平台集聚度不断强化。港城园区围绕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园区,争创国家级人才孵化基地、市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基本形成了以电子电器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两大传统主导产业和以都市楼宇为载体的设计咨询、检验检测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以及培育发展以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大数据、生物医药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鱼复园区力发展以汽车、现代物流、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多元产业格局,加快延长三大主导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上下游的配套产业,打造“以产促城市、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新区

(二)发展问题

与智能制造发展趋势相比、与市内工业大区相比,江北区在建设智造强区新的起点上还存在以下发展问题。

一是工业经济整体抗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业总产值在全市占比不高,汽车产业集群和电子电器产业集群规模还不够强;生物医药产业处于研发培育阶段,产值规模不大;龙头企业除百亿级长安、海尔之外,十亿级中坚企业缺乏[1]。二是支柱产业价值链有待进一步完善。汽车产业畅销车型不多、市场培育还存在短板,发动机、新能源动力系统等环节还存在不少“卡脖子”技术瓶颈;电子电器产业产品以白色家电制造为主,在研发和市场营销和流通环节还“两头在外”。三是产业发展平台功能亟待进一步完善强化。鱼复工业园产出强度还较低,港城工业园楼宇工业发展不太理想,整体土地利用率不高;软件和大数据产业发展平台在园区平台建设、创新资源集聚、龙头企业引进、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功能还比较薄弱。四是两化融合协同度不够高。信息产业的发展规模与工业经济功能定位还不够匹配[2],规上信息服务业企业偏少;信息产业品牌效应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有待加强,产业链协同效应难以充分发挥。五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深度还需进一步提升。工业设计、技术服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还未形成集聚效应;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的力度不足,自动化车间、数字化工厂的占比不高;产业数字化整体水平相比发达地区还有明显差距,智能化改造的投入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高端工业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有待完善。


    

二、建设智造强区的新环境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方式稳步转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增长动力加快转变。重庆市经济稳中有进,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同时,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接发展新挑战。

(一)发展机遇

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时代机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蓬勃兴起,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量子计算等数字技术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最活跃的领域。新科技的加快成熟和产业转化正在对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和全球价值链分布产生深刻的影响。具体到工业领域,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不断涌现,这些颠覆性创新的成熟和商业化应用又催生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随着市场接受程度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形成新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工业革命条件下新的工业化与历史上的工业化将呈现在发展理念、能源基础、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性不同,大规模定制在汽车产业、智能家电产业领域的变革首当其冲,为江北区抢抓新赛道、实现换道超车建设制造强区提供了时代机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重大战略,成渝地区定位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十四五”期间重庆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战略空间不断拓展、战略潜能加快释放,极大提振市场预期、社会预期。围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产业协作补链成群、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升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成渝两地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生物医药等产业上具有深厚发展基础和紧密联系,为江北区通过招商引资协同和产业链协作建设制造强区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新发展格局下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和国际新兴市场机遇。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伟大胜利,“十四五”时期国内市场需求规模的持续扩张与需求层次的提升,将会形成显著的本土市场优势。“国内大循环”新市场新需求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新型耐用消费品、新型消费电子产品等市场规模将呈现结构性高速增长态势。同时,“一带一路”等发展中国家高增长形成国际新市场,一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展现出强劲增长的势头,对中等技术制成品的需求将显著改善中国的外需结构,“国内国际双循环”对高技术制成品的需求将会对中国相应产业发展形成强劲拉动力。新发展格局下,依托强大国内市场,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江北区汽车、智能家电、生物医药产品拓展等带来重要市场拓展机遇。

新时期重庆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平台政策机遇。重庆立足“四个优势”、发挥“三个作用”,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扎实推动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大力实施“八项行动计划”,全市经济稳中有进。国家为应对疫情冲击、恢复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巩固重庆高质量发展向好势头。江北区作为两江新区的主战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主要承载地,在市级重大项目安排、重大改革政策先行先试方面具有平台优势,为江北区更高层面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带来重要政策机遇。

(二)发展挑战

全球及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和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江北区建设智造强区外部环境带来挑战。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推动高端制造业回归挑战。发达国家近年来高度重视制造业对支持创新、促进就业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制造业离岸外包造成产业空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出台一系列“再工业化”的法律、战略和政策,希望能够保持在高科技产业的世界领先地位,通过推动相对较低技术产业的回流,吸纳国内就业,振兴“锈带”经济。加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给江北区智能制造招商引资、市场开拓带来挑战。

新兴经济体利用要素成本优势参与全球分工挑战。许多发展中国家利用土地、水电、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优势,积极吸引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附加值环节的转移。一些跨国公司加大了向中低收入水平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力度,包括重庆汽摩行业在内的不少企业加大了东南亚的投资。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中国从业人员平均月收入大约相当于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坦桑尼亚等发展中国家的4 倍以上,预计“十四五”期间这一差距不会明显缩小。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资源约束方面更具备竞争力,为江北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统筹国际资源带来挑战。

(三)发展优势

“十四五”期间江北区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国,建设智造强区具有独特优势。

区位优势。重庆立足“两点”定位,长江黄金水道、中欧班列(重庆)、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渝满俄”班列等四个方向通道构建铁公水空四式联动物流运输体系。江北区处于重庆中心城区,江北机场、火车北站、果园港等枢纽近在咫尺,同时拥有众多的优质发展平台,在区位上具有重要优势。

生态优势。重庆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具有好山好水的自然基础。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江北区生态文明大发展为高品质生活增加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也为江北区打造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带来优势,将进一步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制造和大数据信息服务业产业发展空间。

产业优势。重庆是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工业底子厚、产业门类全,正在加快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创新,高质量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为江北区智能制造新时期发展奠定了产业集聚发展的基础。江北嘴开启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新征程,鱼复新城以长安为龙头的千亿汽车城初具规模,港城工业园以海尔为龙头的智能家电产业稳步发展,形成集群发展的基础优势。

体制优势。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加快构建,江北区在统筹要素资源、政策资源、招商引资等方面具有一定体制优势。辖区内可利用优质平台众多,拥有江北嘴中央商务区、鱼复工业开发区、“两港一区”等市级开发平台,果园港、寸滩港等重大基础设施,将提升江北区集聚优质产业资源的能力。

(四)发展劣势

从内部的困难看,一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土地资源对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二是要素价格相对较高,特别是软件、大数据、金融科技等以园区和楼宇为载体的产业,入驻成本和运营成本在中心城区内较高。三是还存在结构性“用工荒”矛盾,平均工资水平不足上海、广东50%[3],与高新区、西永微电园等周边采取按月补贴相比,对技术工人的吸引力较低。四是产业领军人才和领军团队“塔尖人才”较为缺乏,储备项目还较少,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大数据智能化领域。五是产业服务机制有待优化,营商环境有待持续优化提升,招商引资协调性不足,用地、财税、人才等产业培育政策合力有待提升,产业统计数据滞后。

在新的时期谋划江北区建设智造强区,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三、建设智造强区的新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以建设智慧赋能、结构优化、绿色低碳、质量效益领先的智造强区和全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为目标,坚持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推动“存量”变革巩固提升支柱产业,推动“增量”变革培育新兴未来产业,率先推进产业发展现代化,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上走在全市前列,为重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江北区建成全市“两高”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区提供坚强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建设智造强区、支撑重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各产业的发展规律,构建产业链图谱,掌握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布情况,深入发掘江北区在市场空间、产业基础、物流通道、开放平台、服务支撑等领域的竞争优势。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创新摆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以创新攀升产业链和价值链,把协调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把绿色作为产业选择和培育的基本要求,更高层面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开放型产业,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解制约产业培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产业活力。主动融入两江新区开发开放,积极承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

——坚持产业集群发展。坚持国土空间的产业错位布局、协同布局、产城融合,引导促进产业向重点区域、产业园区、产业楼宇集中,形成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群辐射带动效应和产业间扩散溢出效应。

(三)总体思路

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并重,补短板和锻长板并举,推动“存量”变革和“增量”变革,加快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十四五”期间江北区建设智造强区的总体发展思路是“33+X”。

——升级“3+X”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3”即汽车(含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电子电器、生物医药3大支柱产业。“X”即智慧家电、高端装备制造、3D打印、“芯屏器核网”等相关产业。

——培育“3+X”大数据智能化信息服务产业体系。“3”即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数字内容3大软件及信息服务业。“X”即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服务、物联网、“云联数算用”等大数据产业。

——完善“3+X”产业承载平台体系。“3”即鱼复新城、港城工业园、信息服务业产业园3大产业承载平台体系。“X”即轨道装备产业园、氢能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园中园”和玉带数字产业园、新型网商产业园、江北嘴金融云基地、保利中心大数据产业基地、南桥智慧港等智能信息服务业发展平台。

(四)发展目标

1.“十四五”发展目标

2025年,形成“3+X”多点支撑的先进制造业和大数据智能化融合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数字经济占比超过全市水平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制造中发挥高地作用,基本建成智慧赋能、结构优化、绿色低碳、质量效益领先的智造强区和全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在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上走在全市前列。

——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工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占比保持在16%左右。

——产业结构开创新局面。形成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的汽车、智慧家电、生物医药3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明显提升,大中小企业实现融通发展。

——智能制造攀升新高度。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全面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模式广泛应用,智能制造总投资累计达到200亿元以上。

——绿色制造实现新提升。能耗、水耗、物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量持续降低,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持续提升,为2030年前碳达峰奠定基础。

——质量效益达到新水平。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稳定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处于市内领先位置。

——发展动能展现新活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能力显著增加。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融入国家和市级开放战略,开放型经济初显成效。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加快发展的混合动力。

量化发展目标如表3-1所示。

专栏3-1 江北区建设智造强区“十四五”主要目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

2025

指标属性

1

工业总产值(亿元)

971.4

1300

预期性

2

工业增加值(亿元)

232.4

320

预期性

3

智能制造总投资(亿元)

[200]

预期性

4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15

40

预期性

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3.0

3.5

预期性

6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36.0

>40.0

预期性

7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

市级下达

约束性

备注:[]为期间累计值。

2.二〇三五远景目标

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到二〇三五江北区将与全市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展望二〇三五年,江北作为智造强区在重庆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中的独特作用更加凸显、支撑更加有力,制造业在江北区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保持持续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突破发展,集成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以鱼复新城为中心建成西部最大的集“汽车研发、汽车制造、汽车后服务、汽车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国汽车城,以港城为基地、海尔为依托建成覆盖西部、面向东盟的智慧家电产业集群,以港城为中心建成基因检测、体外诊断、生物芯片、手术机器人、干细胞治疗等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大数据智能化信息服务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一个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化的“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将崛起于巴渝大地,为江北区建成全市“两高”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区作出贡献。


    

四、建设智造强区的重点任务

推动“存量”变革,围绕主导产业进一步强链、补链、建新链;推动“增量”变革,围绕“芯屏器核网”全产业、“云联数算用”全要素、“住业游乐购”全场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按照“33+X”总体发展思路,构建“3+X”先进制造业产业新体系,培育“3+X”大数据智能化信息服务产业体系,完善“3+X”产业承载平台体系。

(一)转型升级构建3+X”先进制造业产业新体系

1.推动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方向突破

引导优化汽车整车结构。结合汽车消费升级发展趋势,加快现有优势产品升级换代和新产品的研发上市,推动产品向中高端方向发展,加强高效节能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与全新变速系统研发应用,不断提高先进汽车电子、轻量化材料、高强度车身、先进制造工艺等应用比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动汽车品牌品质跃升。推动已有汽车项目尽快投产达产,重点加快推动现有整车产品转型升级,控制微车等低端产能,聚焦市场与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全力引进长安汽车、上汽通用五菱、北京现代等重点整车企业的中高端畅销车型,重点发展15万元以上轿车、SUVMPV等乘用车产品,提升汽车产品档次和产业能级。力争新引入1—2个高端合资整车品牌,特别是SUVMPVC级车等优质车型的生产平台。

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瓶颈。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以长安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和东康新能源汽车为基础,加强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技术开发、配套设施建设和运营服务体系构建,以电池、电机、电控、电桩为主的新能源及智能汽车主要零部件、以及整车厂,打通全产业链。加快建成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形成电芯系统、电池系统、电驱系统等关键零部件50万台套以上产能。推动金康新能源汽车优化市场定位,加强与华为汽车生态链的战略合作,吸引外部投资实施资本重组,优化营销渠道,加大互联网营销,推动投产量产达产。支持驱动电机系统及核心材料、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器等电动化附件的研发,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永磁电机驱动系统项目的生产建设,建立覆盖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系统以及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的系统集成产业板块。围绕产业链条延伸填补缺失,重点推进中航锂电动力电池及核心配套项目,打造1000纯电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引进或组建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企业,推进公共停车场、专用停车场充电桩建设,打造一批小区充电桩示范项目。

攻坚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加快汽车“卡脖子”技术的自主研发,引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机构,聚焦汽车产业关键技术如高功率密度电-机械转换器、活塞杆耐腐蚀涂层技术、高压微流量液压元件、轴承动态仿真算法与自主设计软件、大马力发动机高压共轨燃油系统、大马力发动机与新能源动力的系统集成技术、齿轮系统寿命与可靠性设计技术等领域组织技术攻关。推动新能源汽车自主关键技术研发与配套产能升级,重点突破纯电动汽车电机、电制动、电转向、电空调等系统,燃料电池汽车发动机、电堆、制氢、储氢、气体压缩循环等系统,大力推动电池电芯、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池回收相关技术

推动新能源汽车新技术路线和新商业模式落地。密切跟踪新能源汽车多技术路线演进动态,大力引进插电混动项目和氢燃料电池汽车项目。加快布局氢燃料产业,打造2000亩氢燃料基地,规划布局高端燃料电池电堆、空压机等产业链重点项目,推进中国汽研国家氢能质检中心、明天氢能项目尽快落地启动,打造氢能产业发展高地。推进长安新能源换电模式成为国家标准,支持其在全国加快布局换电市场。

鼓励发展智能化汽车及配套产业。顺应软件定义汽车等新趋势,鼓励智能汽车研发投入,推动无人驾驶、泊车辅助、并线辅助、自适应巡航、自适应悬挂等先进技术研究。加快发展智能座舱,鼓励企业开展车载信息娱乐终端的集成化布局,引导创新主体协同攻关智能座舱系统和嵌入式车载操作系统(IVI),重点突破物理操控、语音交互、触摸控制、生物识别、手势交互等新型人车交互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中央决策算法、环境感知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集中综合控制系统,包括将发动机管理系统和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集成为动力传动系统的综合控制(PCM)系统,将制动防抱死控制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和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综合在一起的制动控制系统,通过中央底盘控制器将制动、悬架、转向动力传动等控制系统通过总线进行连接形成一体化底盘控制系统(UCC)等。大力发展以提升安全、油耗、驾乘感受为主的电子系统,包括汽车盲点检测、泊车辅助、高级胎压监测系统、抬头数显等主动安全技术,提升驾驶者驾乘感受的智能悬挂控制系统、汽车实景导航、车载传感技术等。大力推进长安等整车企业和运营平台在智能网联无人驾驶车方面的示范应用,助推长安汽车等整车厂搭建基于5G网络的工业协同制造平台,大力支持基于5G技术的车路协同场景化建设,与百度、阿里、腾讯等造车新势力寻求商业模式的示范运营。

促进汽车零部件制造升级。加快汽车零部件企业集聚,引导平伟、韩泰轮胎、伟世通、本特勒等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升级创新,重点引进发动机、冲压件及模具制造、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制造、管路总成制造、汽车原材料制造、汽车内饰等零部件生产企业,支持二、三级关键零部件企业实现专业化发展,形成模块化、层次化的零部件供应结构。支持零部件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与结构,增强研发能力,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环保发动机、发动机电控系统、汽油机增压器、双离合和无级自动变速器、电动助力转向器、以及总线控制系统、数字化仪器仪表、车载故障诊断仪、防抱死制动系统等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着力突破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重型商用车底盘集成、轻量化材料等关键技术。

专栏4-1汽车产业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对象

“新能源+智能”项目。推动5G在汽车领域中的应用,重点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到2025年,建成年产20万辆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基地,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

智能出行科技项目。为构建生态共享开放的整车操作平台,长安汽车致力打造长安汽车软件中心,建立“5+1+5+1”核心能力,为汽车行业突破软件技术壁垒提供解决方案,加速芯片和软件技术自主化、高度聚焦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智能车云等软件研发。预计研发投入30亿元,引进全球软件人才1000人,打造中国整车制造企业最大规模的智能平台。

氢能产业园。在鱼复工业园打造2000亩氢能产业园,布局高端燃料电池电堆、空压机等产业链关重项目,推进中国汽研国家氢能质检中心、明天氢能项目尽快落地启动,打造氢能产业发展高地。总投资300亿元以上。

纯电动产业园:围绕产业链条延伸填补缺失链,重点推进中航锂电动力电池及核心配套项目,打造1000亩纯电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总投资100亿元以上。

重点招商引资对象: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威马汽车、小鹏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项目;北京现代整车配套厂商;中国一汽、东风汽车、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北汽、奇瑞、吉利等新能源汽车整车产线。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和零部件上市企业或拟新投入研发的企业,电机电控领域大洋电机、江特电机、方正电机、湘电股份、宁波韵升、中科三环、银河磁体等,电池领域比亚迪、科力远、万向集团、多氟多、天齐锂业、赣锋锂业、德赛电池、吉恩镍业等。充电设备制造及设施运营商,发电和电网公司、普天新能源、特斯拉、特锐德、中石化等。

2.推动电子电器产业向现代智慧电器方向升级

巩固海尔智慧家居家电产业。依托海尔打造西部智能家电、智能家居制造基地,紧跟世界家电产业发展趋势,促进家电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大批量生产”向“大规模定制”升级。进一步深化与海尔集团的战略合作,推动海尔集团在重庆布局发展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大引进卡萨帝等高端品牌产品生产。推动联合海尔与本地高校合作,培育成立智慧家居电器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整合海尔集团在国外多个研发机构的力量,对重庆研发机构予以重点支持,将全球领先的更多研发产品和专利放在重庆。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重庆)、渝满俄班列国际物流大通道,积极拓展重庆海尔海外市场特别是面向东盟的海外市场,打造重庆海尔出口基地。大力引进压缩机、电机、集成电路、线路板、新型元器件等家电产业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增强本地配套能力,逐步培育形成“研发设计+家电整机装配、调试+零部件制造+安装及售后维修”于一体的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拓展智慧家居家庭全场景解决方案。引进海尔“三翼鸟”智慧家庭厨房、浴室、全屋空气、全屋用水、视听等全场景解决方案,推动线下体验店建设和经营实体落户落地,提供“交互、场景和感知”全流程无断点的体验,为用户定制覆盖衣食住娱需求的美好生活。

大力发展大健康智慧家居电器。以大健康新兴消费市场为驱动,重点发展需求快速增长、盈利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的医疗电子和智能穿戴设备等大健康领域应用电子产品,通过智能家居、智慧家庭的应用场景采集、监测人体生理数据和行为习惯,调整和改善人体健康状态,解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以促进智能健康融合的互联网和物联网智慧家居电器产品为主攻方向,与重庆其他区域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实现差异化发展。

大力发展智能汽车智慧电器。以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发展为契机,大力发展汽车智慧电器产业。鼓励相关的汽车配件、电子产品企业进入汽车电子重点领域,扩大产业规模。打造基于半导体、芯片、IC设计技术的传感器、数字仪表及GPS模块、无线网络为部件的车载电子产业链和高端车身控制模块BCM+、自动空调系统和车灯光控制等技术的车身电子产业链。在车载视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高性能传感器、电控系统、专用芯片等关键基础零部件领域有所突破,在智能驾仓、车身控制、总线系统等领域深化与汽车电子核心芯片供应商等龙头企业的合作。

专栏4-2智慧家居电器产业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对象

重点产业项目:推动海尔空调器公司、海尔制冷电器公司、海尔智能电子公司智能制造技术升级改造;推动海尔智慧家居研发机构、三翼鸟智慧家庭解决方案机构落地;培育海尔配套产业体系。引进大健康智慧家居电器项目、汽车电器项目。

重点招商引资对象:家电产业链上游零部件及配套企业,巴西恩布拉科、意大利扎努西、日本松下、浙江加西贝拉、飞凯材料、三爱富、烟台万华、红宝丽等。国内外领先汽车电子电器企业,博世汽车、德尔福、TRWUAES、法雷奥、马瑞利、航盛、万象、北京精进、航盛电子、特瑞科、上实交通、海纳川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

3.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补链成群实现跨越式发展

重点发展基因检测产业链。聚焦高通量基因捕获筛查、定点突变超灵敏定量检测等核心技术,加快基因检测产业化进程。支持基因测序仪器产品、生物检测产品以及与仪器配套使用检测品、试剂耗材、软件开发等细分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引进面向终端用户的基因检测服务商,引导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研发,加大产品宣传和消费市场培育,开展科研级基因检测、临床级基因检测、消费级基因检测。积极争取纳入全市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网络化建设,培育造就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发展前景的高质量市场主体。

大力发展体外诊断装备及试剂产业链。适应国产替代化需求,鼓励和扶持创新企业在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即时诊断等前沿领域尝试原始创新,力争在发光分析设备、生化分析仪、PCR仪(聚合酶连基因扩增仪)等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聚焦免疫诊断、临床诊断、分子诊断与即时诊断(POCT),研发便捷、高效、准确的体外诊断试剂和配套设备。支持现场快速检测的体外诊断仪器、试剂和试纸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推动便捷和准确的家用体外诊断产品的产业化,大力推动支撑肿瘤、遗传疾病、罕见病等疾病的体外快速准确诊断筛查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完善产业链的配套建设,发展配套的高精度的检测仪器、试剂和智能诊断技术,支持第三方检测中心发展与建设。

大力发展细胞治疗产业链。聚焦细胞资源保存、细胞应用研究和干细胞临床移植成套核心技术研发,突破免疫细胞生物治疗关键技术,加快推动临床应用和产业化进程。建设重庆干细胞和免疫细胞存储中心,鼓励医疗生物资源收集与储存的进一步开放,加快细胞产业发展。开展干细胞和血液病细胞免疫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加快干细胞药物和再生医学、基因治疗、免疫细胞治疗、精准医疗、高端医疗等开发和应用。

丰富生物医药服务场景引领产业发展。扩大高端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合作,抢抓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江北区人民医院)新建工程、重庆市中医院康养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机遇,引进建设涉外医院、医技中心等高端医疗机构,大力支持各专科医院发展。引进一批连锁社区医养中心、大型医养机构,拓展提升医养产业发展内涵。建立企业、医院、高校三方联动机制,在市场信息、临床试验等方面扩大合作。

推进人工智能医疗产业融合发展。围绕人工智能在智能医学方面的应用,重点发展精准医疗、智能医疗设备、生物医药研发、医疗云计算等产业,引进培育智能医疗器械与软件系统、精准诊断、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领域先进企业。鼓励建立医学大数据、前沿检测技术、创新治疗技术等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智能医疗大数据产业基地,推动形成智慧医疗、精准医疗创新应用示范区。

专栏4-3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对象

重点产业项目:创建重庆基因工程及医疗器械示范产业园,建设GLPGCP等标准的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医疗器械工程转化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在体外诊断、手术机器人、治疗诊断设备、植介入材料、生物芯片等领域支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医疗器械,形成一批具备进口替代能力的拳头产品。加强与国内外专业优势明显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医疗机构合作,通过联合科研、成果孵化、市场合作等方式,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链条。支持智飞生物、博奥赛斯等企业扩大规模。

重点招商引资对象:从规模效应、投资强度和税收产值角度考量,大力引进行业“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优先考虑引进33家上市企业,其中医疗器械类企业22家、生物制药与医学材料企业5家。丹娜(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圣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热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菲鹏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世纪沃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翰盛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帝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山东仕达思生物产业有限公司、深圳市金准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山东莱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艾康生物技术(杭州)有限公司、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科美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怡成生物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瑞莱生物工程(深圳)有限公司、北京毅新博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诺沃兰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幸福益生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天新福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等。

4.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支撑点

提升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长客轨道、中船重工和望江工业等企业为主导,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制造及维修、工业智能装备、采油气装备、风力发电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打造鱼复郭重装产业基地。轨道交通装备重点推动长客公司抓住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市场契机,全面释放产能,按照“生产平台+创新平台+服务平台”的发展理念,以单轨车辆生产和维修为基点,打造集单轨列车前沿技术研发、单轨列车生产制造、轨道车辆维修、零配件制造以及系统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工业智能装备大力引进一批具备整体设计能力和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工业智能装备系统集成企业,重点围绕汽车制造、港口物流、城市建设等领域发展特色工业智能装备制造业。

推进发展特色新材料产业。围绕汽车、电子电器两大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依托本地的原料供应条件,加快发展车用新材料和电子新材料。以鞍钢为龙头,着力发展高强度汽车钢板、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汽车产业适用新材料,将“高、精、尖”的新材料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围绕面向新能源汽车的锂离子电池材料、面向环保的汽车尾气三元净化催化材料和面向汽车轻量化的高端结构材料等三个主要方向推进车用新材料产业发展。发展与集成电路产业结合密切的半导体材料和新型元器件材料两大产业方向,打造具有特色的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

大力发展“芯屏器核网”基础部件电子信息产业。以莱芯半导体晶圆代工中段制程与芯片封装测试项目为基础,以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为发展重心,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等电子核心基础部件产业。发展集成电路研发设计、加速发展集成电路制造业、提升先进封装测试水平、突破集成电路关键装备和材料,形成集成电路设计及制造系统方案解决能力。结合重庆市笔记本电脑、手机、智能家电、汽车等成熟终端产业对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的配套需求,发展集特种芯片制造、IC设计、封装测试、关键电子元器件生产于一体的产业链。加快奥特斯HDI高端印制电路板项目扩建,充分发挥其在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影响力和产业凝聚力,布局新一代高新技术印制电路板。

积极发展“3D”打印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发展增材制造服务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展示中心,通过为用户提供快速原型和模具开发等方式,促进增材制造的推广应用。加大对增材制造专用材料、装备及核心器件研发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布局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打印设备生产线和材料线。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制造业企业向产业链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售后服务拓展,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等现代服务业体系。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落实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战略要求,充分发挥军工企业和军民融合企业的技术、装备、人才优势,以风电齿轮箱和汽车、摩托车为重点,打造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

专栏4-4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对象

重点产业项目:重庆长客轨道车辆达产上量,打造集单轨列车前沿技术研发、单轨列车生产制造、轨道车辆维修、零配件制造以及上下游产业配套和系统服务的一体化产业基地。望江工业齿轮箱产品系列延伸和市场拓展。发展锂离子电池材料、汽车尾气三元催化净化材料、轻量化结构材料。莱芯半导体项目,总投资17亿元,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建设月产10万片的晶圆代工产线,提供包括晶圆研磨、晶圆凸块等服务;二期项目将扩充中段制程产线并布局新一代功率半导体封装测试产线,形成芯片月产能2万片,为本地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等领域提供配套。在深入推进数字化智能化与各产业各领域融合发展过程中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前沿布局量子信息、未来网络、储能等先导产业。

重点招商引资对象:轨道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国电南自、鼎汉技术、辉煌科技等;仪器仪表制造业,川仪股份、山川股份、凤凰光学等;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机器人等;物料装备搬运,安徽合力、三一重工、康力电梯等;新能源整车、电桩、电池、电控、车联网等全产业链及配套设施企业。

(二)创新驱动培育3+X”智能信息产业新体系

1.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发展形成新增长点

加快构建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共赢生态圈。以海尔卡奥斯(COSMOPlat)落地为契机,建设工业互联网产业高地,构建工业互联网共赢生态圈。注重平台商业模式双边市场培育,加快卡奥斯平台集聚双边用户达到平台增长“引爆点”。支持卡奥斯平台面向重庆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推广,为重庆乃至西部农业、服装、供应链、教育等行业提供企业营业、云服务等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动重庆中小制造业企业利用大数据向大规模定制方向转型升级。支持面向高端个人用户推广卡奥斯个人定制模块,通过泛在物联能力、知识沉淀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生态聚合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实现用户与中小企业的快速链接和生产能力的灵活部署,迅速满足用户需求。

大力引进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加快重点产业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吸引能源、电子、交通设备制造、机械、钢铁、服装等垂直细分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如树根互联、智能云科、昆仑数据、石化盈科、盘古信息等入驻江北建立区域总部。鼓励电子商务、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电子结算、产业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与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加快融合,充实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场景。

2.推进工业软件产业发展助推智能制造新模式

完善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强化应用牵引,引进培育一批具备整体设计能力和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专业化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系统集成企业,以及一批从事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工控安全等集成应用的企业。以汽车和智慧家居家电产业示范应用,推动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与产业化,以及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

加快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动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装备等数字化装备,或利用智能化技术改造非数字化装备,实现工厂、车间、工序、工段数字化装备换代,提升装备数控化水平。

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促进企业内设计、工艺及仿真、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软件(SC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软件(PLM)等产品数据管理软件和业务管理软件的高效协同与集成,全面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优化、实时在线优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

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支持制造业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鼓励合资合作,培育新的经营主体,推动中小企业制造资源与互联网全面对接。培育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新模式,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型制造等网络化生产新模式,打造以行业云平台为支撑的互联工厂。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针对信息物理系统网络研发及应用需求,组织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故障诊断软件,以及相关工具、传感和通信系统协议,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

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构建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能应用“三位一体”新格局。加快建设港城工业园大数据产业园、南桥寺信息产业园等载体,重点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服务、物联网、智能硬件、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装备、数字内容、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大引进龙头企业,打造特色产业楼宇,实现信息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成为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特色产业集聚中心。

专栏4-5智能信息服务产业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对象

重点产业项目:保利大数据产业基地:由市经济信息委与江北区人民政府联合打造的以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为产业集群的承载体。江北嘴金融云基地:以服务中央商务区金融总部为主,链接江北嘴中央商务楼宇,打造“互联网+金融”产业聚集地。港城智能制造园:以海尔为龙头,园区智能化升级改造,建设3D打印产业园,启迪协信科技城,将其打造成全市智能制造示范园区。南桥·智汇港以人工智能产业功能为主导,通过“人工智能、互联网+生活”双核驱动,导入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特色化的新兴产业。玉带数字产业园,建设成为开放型经济的新窗口、重庆智能创新产业的新中心、德国企业落户重庆的聚集地。新型网商产业园:以重庆网商产业园为平台,依托天和国际、龙湖新壹街重点楼宇,链接观音桥商圈,打造“互联网+商贸”产业聚集地。

重点招商引资对象: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BaiduAlibabaTecent;两化融合重点软件企业,宝信软件、用友软件、汉得信息等;工业软件企业,Ansys AtlairSiemens、中望软件、 CAXA、天河智能、浩辰软件、华天软件、 ExTech、三维力控、台达电子、上海研华、安控、昆仑纵横;大数据信息服务业,鹏博士、天玑科技、亿阳通讯、拓尔思、万得信息等。积极推动微软、HTC等企业在渝布局数字内容设备生产,推动网易、新浪、优酷等企业联合其生态合作伙伴来渝布局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等数字内容开发业务。以政务数据资源采集为重点,积极对接引进拓尔思、数据堂等企业。以政务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为突破,加快引进软通动力、中软国际等龙头企业。积极对接数字冰雹、永洪商智、太一云等企业,加强数据可视化、跨平台数据检索、商业智能、区块链等领域项目的引进。引进航天科工、海尔、索为等企业,布局发展工业知识自动化、工业技术软件化的创新平台。

3.推进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创建数字经济示范区

发力数字内容消费。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数字内容、创意设计企业,开设线下体验消费店,支持外接式头盔、一体式头盔、立体眼镜等可穿戴设备产品发展,发展基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增加数字内容消费供给。大力发展电子竞技、手机动漫、手机游戏等业态,引进培育一批动漫游戏作品。

推进数字内容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围绕汽车制造、电子电器、生物医药等优势行业,发展汽车工业设计、包装与模型设计、家电轻工产品设计、运动器材设计等工业设计产业,着力提高文创产业的渗透度和融合度。积极支持制造企业建立独立的工业设计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设计服务机构,促进创意和设计产品的生产、交易和成果转化。

推进数字内容与商贸业文旅业融合发展。发挥江北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文化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优势,加强与字节跳动、抖音、快手等平台合作,大力发展短视频、电商直播等新模式新业态,支持利用5GVR等新技术提升短视频内容丰富度和用户交互度。加快智慧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提升文化旅游资源营销策划与宣传推广的能力与水平。

推动数字内容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推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科技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依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文化资源开发数字文化产品,促进优质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加快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场馆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推动数字内容与各类媒体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数字影视、互动新媒体、移动多媒体等新兴视听行业,壮大数字娱乐、数字传媒、数字出版、网络文学等行业。引进一批具有竞争力、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新型传媒集团。

4.培育一批智能软件信息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

完善大数据产业链。找准在全市大数据产业中错位发展定位,重点发展数据加工和分析服务,围绕电子商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金融财经、旅游休闲、5G应用研究室、区块链技术应用研究院等行业引进培育一批掌握海量数据分类、整理、分析和融合展示关键技术的行业大数据企业,支持行业大数据示范应用。加大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发展“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创新发展“互联网+”,围绕“互联网+”激发的各行各业软件和信息服务需求,着力推进“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服务”发展。“互联网+产业”方面重点发展“互联网+制造”、“互联网+商贸”、“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服务”方面重点发展“互联网+物流”、“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城管”、“互联网+政务”。

发展金融科技服务业。支持金融科技企业围绕政府公开数据、商业活动数据、社会信用数据、个人行为数据等结构化大数据研发采集和处理技术。支持数据挖掘与清洗、海量数据存储、非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等大数据技术研发。支持金融科技企业加大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生物特征识别、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研发。支持金融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深度学习、类脑计算等人工智能基础前沿理论研究。鼓励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机构智能客服、人脸识别、活体认证、智能投顾、量化投资等创新业务领域,提升金融行业身份认证、反欺诈、风险识别、预警等风险管理能力。大力支持金融加密技术标准技术研发,支持数据加密解密、数据审计、数据完整性检验、数据销毁等数据安全技术开发,支持开展索盲签名、门限签名、同态加密、零知识证明等最新加密理论研究。支持虹膜识别、静脉识别、步态识别等各类生物识别技术与信息安全结合,加快推动加密技术在身份认证、网络安全、反欺诈等领域应用。推动量子计算、量子保密通讯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开展金融分布式技术研发及应用。以区块链技术架构为主攻方向,开展分布式数据存储、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安全共识算法、非对称加密等关键技术研发,发展虚拟化、远程桌面等平台架构技术。支持建设服务金融业的公链基础设施,推动区块链技术与身份验证、存证确权、流程溯源等领域的落地应用,加快推动区块链在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与供应链金融、贸易金融、征信、清算结算、风控等场景的落地应用。

(三)优化布局完善“3+X”产业承载平台新体系

产业园区和发展平台是建设智造强区的核心载体,进一步加强园区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及办公空间的节约集约利用能力。盘活现有存量用地,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和开发使用力度,建立健全低效用地再开发机制,推进园区存量用地挖潜利用和有效配置。提升创新服务水平,加强住房、医疗、卫生、文化、商业、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园区集群智能绿色发展和产城融合发展。

1.打造鱼复协同创新智慧生态新城

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平台功能,立足创新驱动、产城互动、项目带动,努力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并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实现开发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将鱼复新城建设成为中国有影响力的汽车城、内陆开放合作高地、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智慧生态新城。提升以乘用车为主的汽车整车及各类配套零部件产能规模,重点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氢能源产业链,集中打造汽车研发基地,创建西部最大的集“汽车研发、汽车制造、汽车后服务、汽车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汽车城。

以智能产业园区为目标牵引,建设协同创新核心区科创产业孵化器、加速器,打造众创空间,助推企业孵化落地,推动新型产业技术应用落地,强化鱼复创新应用能力,打造智能制造创新走廊。鼓励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到鱼复园区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快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加快完善科技研发平台体系,培育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新型高端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做大做强长安全球研发中心、国家工程轨道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等企业创新平台,全力支持华青汽配技术中心、江北机械技术中心、重庆宏立至信汽车部件制造实验中心、光大乳业技术中心、金康新能源院士工作站等市级技术中心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

2.打造港城产城景融合都市新区

以“深度转型、内涵发展”为主线,全面推进港城工业园区向生态园区、智慧园区、高新技术园区转型。着力壮大智能家电产业,推动海尔在重庆布局生产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等高附加值产品、卡萨帝等高端品牌,支持重庆海尔成立智慧家居电器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拓展智慧家居家庭全场景解决方案,通过“强链补链延链”,大力引进压缩机、电机等家电产业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增强本地配套能力。优化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助力生物医药产业补链成群壮大产业链,重点发展基因检测、体外诊断装备及试剂业、细胞治疗,推动生物医药第三方服务和公共服务建设。培育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依托寸滩国际新城和国际邮轮母港区规划建设,营造泛CBD办公、生产和生活环境,融合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软件开发、知识产权、法律中介、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形成总部经济、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和服务外包等产业集群。

强化产城景融合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进一步优化园区城市规划建设,促进城市功能配套更完善,进一步提升交通、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城市功能配套设施,做细城市管理,着力提升园区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升级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纵向构建市、园区两级联动的统一管理平台,横向打造连通园区内各部门、各企业间的应用服务平台,加快形成集运行监测、用地管理、环境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园区管理和服务平台体系。以产业高端化、创新集群化、形态城市化、管理精细化为导向,努力把港城工业园区建成为“产业集聚高端、城市功能完善、环境生态优美”的都市新区。

3.打造一批信息服务业特色产业园

按照产业化聚集、功能化服务、产业链支撑、生态化发展的标准,立足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引导促进大数据智能化载体特色化发展。重点提档升级打造保利大数据产业基地,不断提升基地软硬件环境,促进大数据智能化企业集聚,建设全市领先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协同加快建设金融科技港,加快金融14万方金融科技港一期建设助推成长一批有技术实力的金融科技企业;加快谋划金融科技港二期,拓展至整个江北嘴金融城组团、财信广场、力帆中心、国华金融中心、IFS国金中心等,打造产业加速器,为高成长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提供办公空间、政策咨询、上市募资等配套服务。强化重庆金融云基地建设,进一步整合重庆电信五里店数据中心核心资源,完善“金融+云”产业链,支撑江北嘴金融基地建设。推动新型网商产业园转型升级,着力建设“电商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电商大数据商情分析平台”、“电商大数据金融服务平台”、“电商大数据物流综合服务平台”等行业信息化高地。大力推动桥溪河智能装备产业园、启迪·协信科技城、高层次人才创业园、3D打印产业园等平台建设。提速建设南桥寺智慧港、玉带数字产业园,以人工智能产业功能为主导,导入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特色化的新兴产业,打造数字产业发展高地。

(四)高水平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工程

按照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工程实施方案,高水平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制造业技术创新强基工程、制造业信息化赋能工程、制造业领军企业培育工程、产业园区特色发展工程。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协同发展,促进“一区两群”制造业协同发展。

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提升产业链基础能力。围绕“3+X”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和“3+X”大数据信息产业链,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中高端新品开发,增强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本地供给能力。推动整机企业系统梳理供应链中本地化供给不足环节,在整机和系统开发初期制定基础领域需求计划,与基础领域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组建联合体,围绕关键共性技术、批量生产工艺、标准制定等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

加强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加大产业链主要环节及薄弱缺失环节引育力度,聚焦重点整机产品,加大市外一级配套企业、上游原料企业引进力度,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加大本地采购力度等方式增强对上述企业来渝生产吸引力,推动本地相关领域企业加快布局相关配套、原料环节,补齐重点整机产品产业链短板。培育产业链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全力保障重点企业供应链稳定。

确保重点企业供应链稳定。推动重点企业加强供应商管理库存、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和供应链运输管理,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企业和单一来源环节企业因突发事件“断供”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可能产生的影响系统分析,按风险等级建立预警机制,对风险等级较高的找好“备份”企业,对确不可替代的做好应急预案、提前增加相关原材料、零部件储备。支持重点企业通过中欧(重庆)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新示范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渝鲁产业扶贫等渠道,加速有序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全球配置。

2.增强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能力

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基础研究。鼓励龙头企业立足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基础研究。推动龙头企业面向长远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前瞻部署基础研究,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向企业布局。完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形成机制,推进“揭榜挂帅”,推动企业积极承接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建设高水平产业创新平台。推动建设一批市级及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市级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创新中心。推动已建立的市级及以上高端研发平台加快研发解决一批瓶颈技术难题。加快制定本领域技术路线图,健全成果转化、专利许可转让等机制,提升共性技术转移扩散能力。

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企业落实研发场地、组建研发队伍、增购更新研发设备,加快建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或在高校及科研院所设立联合研发机构。鼓励企业自建必要的研发检测试验设备,提升为市级企业研发机构。推动本地企业剥离研发部门组建法人化独立研发公司,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主体规模。

加快工业设计发展。推动企业、高校、第三方机构等加强信息交互、用户体验、运行维护等标准研究,形成高水准设计标准体系。结合软件产业发展,推动软件企业加快基本求解算法库、标准零件库、行业基础数据库及知识库等领域布局,加快三维几何建模等研发设计软件产品开发,增加先进适用设计软件本地供给。实施国家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工程,推动企业设立独立的工业设计中心,面向社会开展设计业务,积极引进第三方专业设计企业。

3.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加大制造业企业5G内网建设,探索在既有系统上叠加部署新网络、新系统,推动IT网络和OT网络融合,推进IPv6TSNSDN等新技术在5G内网改造中的应用。

深入推进智能制造。以全面设备互联、现场可视化和透明化、精益生产、柔性自动化和环境友好为目标,加快智能生产设备、智能检测设备、智能设备普及应用,加强厂区内网部署和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加速实现基于不同通讯协议的设备之间、设备与信息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提升生产指令自动下达、生产信息自动采集、误差自动补偿、快速换模、工序协作、混线生产等能力和水平。

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核心能力。加快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加快企业关键环节数字化改造,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扩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对制造业企业的渗透率和覆盖率。培育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深化“5G+工业互联网”应用,实施企业“上云”专项行动。

推动制造业向服务环节延伸。推动企业增加服务要素投入,依托现有产品向服务环节延伸,不断提升服务收入在企业全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推动现有汽车、智慧家电领域企业加快生产线柔性化、智能化改造,加强人体工学、色彩、图形(图案)等数据采集、积累和数据库建设,加快运用VR/AR/MR(虚拟/增强/融合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搭建“所见及所得”的在线定制平台,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

4.培育产业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

培育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地位的行业领军企业。甄选一批有核心技术、有广泛市场、有发展前景、有竞争实力的制造业骨干企业,以“一企一策”方式,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自主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国内外影响力大、行业地位领先的制造业领军企业(集团),同步培育兼具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企业家队伍。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增资扩股、合资经营、品牌联盟等多种形式重组整合,组建大型现代企业集团,快速做大经营规模。

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培育知名品牌。推动企业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制定质量方针,落实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缺陷产品召回、质量损害赔偿等责任义务,实施PDCA(策划、实施、检查、处理)全流程管理。推动企业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遵循“认识认知认同”品牌建设规律,加强品牌符号、购买理由、差异度、消费群体形象塑造等品牌关键内涵归纳提取,合理规划产品价格定位,促进消费者对品牌的审美认同、身份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多品牌发展战略,精准制定不同品牌之间形象、价值差异化定位,增强对细分消费人群吸引力。积极引育专业化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引育,完善品牌价值评估体系。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智博会、西洽会等本地重大会展活动品牌成果发布功能。

(五)促进区域制造业协同发展

1.促进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协同发展

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挥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联动作用,抓住优化调整重大生产力布局契机,积极参与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西部大健康产业基地,共同建设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示范区。共同营造开放、透明、公平的市场环境,统一市场准入政策,推动两地制造业产品及服务相互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协同推进一体化市场建设。

支持鱼复新城与天府新区加强规划协同,开展在汽车、新能源产业链领域合作,构建安全可控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汽车产业集群。

2.促进“一区两群”制造业协同发展

发挥中心城区核心作用。发挥中心城区产业基础雄厚、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富集、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优势,引导区域内基础原材料、一般机械加工制造领域企业向主城新区和“两群”地区有序转移。加强毗邻区县合作,增强带动能级。

加强与“两群”地区合作对接。落实“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积极引进一批带动强、质量优的区域协同发展重点项目,强化中心城区担当,实现区域产业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


    



    

五、建设智造强区的保障措施

(一)深化创新驱动

实施创新驱动,提升核心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创新机制,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研发创新平台。支持制造业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制造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方面着力在工业关键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基础工艺、产业基础技术和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信息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管理创新着力在智能装备、智能制造等工业4.0领域和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领域取得突破;商业模式创新着力在合同能源管理、互联网开放平台、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电子商务等领域取得突破;产品创新着力在智慧家电、新能源和智能汽车、生物医药、医疗健康设备等领域取得突破。发挥政府资金支持科技项目的导向功能,创新立项评估机制,推进基于绩效评估的后补助方式。开展“揭榜挂帅”激发创新活力,汇聚和利用各方智慧和力量。

构建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自主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国内外影响力大、行业地位领先的制造业领军企业。按照专攻特定市场和客户、掌握精深技术、形成独特产品或工艺、适应网络消费新业态的要求,在重点产业和新经济、新业态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发挥大型企业、主导产品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批专为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和工业集成产品生产配套零部件的小微企业群。培育一批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工业设计、互联网、网购商品生产等新兴业态中小微企业和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创办小微企业。

(二)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优化发展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动行政审批业务向“渝快办”并网,按照“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的要求,大力推进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和“一站式”审批,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着力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促进外商投资,平等对待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对重点产业培育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对入驻项目所涉及的规划、建设、通关、消防、质量检测、食品经营、市政市容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会商,开启“绿色通道”,缩短办理时限,加快项目落地进程。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维护信用信息安全,严格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和摊派,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推行企业产品标准、质量、安全自我声明和监督制度。

(三)强化招商引资

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招商引资。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发展的“一号工程”。梳理产业链、工艺技术、产品和企业图谱,围绕现有产业集群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招商引资,将招商引资重点集中在国际国内具有产业地位和影响力的市场主体上,招大商、招好商。积极对接重点产业区内区外企业,广泛宣传产业规划和配套措施,提升规划对市场主体的参考指导意义。充分发挥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撬动作用,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制造业战略性、引领性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加强两江新区、市招商局、周边区县等招商协同,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产业布局。

以产业规划和产业发展战略、发展导向和主要任务为重心,健全完善年度产业项目库。加强空间引导,科学合理布局产业项目,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努力形成特色鲜明、资源配置优化、整体效能最大的产业发展格局。突出产业主导方向,通过引导性政策和约束性手段相结合,激发市场主体双重动力,从而引导市场主体向规划空间区域集聚。

(四)增强要素保障

面向全球配置要素资源。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以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契机,充分利用市级开放相关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口岸功能等资源,加强园区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物流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咨询服务等设施和服务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企业、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集聚。鼓励和引导区内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外需,促进本地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

强化金融要素保障。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整合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金融和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围绕重点产业和新经济新业态创新金融产品,支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股权融资、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建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和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并吸引PEVC等机构配资,多渠道满足资本需求,探索政府性风险投资分级承担风险劣后退出机制。丰富和创新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式,完善中小微企业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体系,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加强土地整治开发和供应,适时对低效用地腾笼换鸟,推动部分地块变更使用性质和调规。对重大项目给予用地指标支持,确保产业项目及时落地建设。明确产业园区单位土地投入、产出、税收、研发、能耗等控制性指标体系,积极推广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供地方式,加快开展新型产业用地类型、存量厂房转产生产性服务业一定期限内土地用途和权利类型不变、结余工业用地分割转让等探索,强化土地出让合同管理,促进土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

(五)加大财税支持

加大财政政策支持。明确重大项目、产业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奖励办法和项目支持政策,用足用好各类中央专项资金和政府引导基金,支持金融科技孵化器、加速器、联合办公、众创空间等产业化平台建设,对相关市场主体和个人进行扶持奖励表彰。落实支持制造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奖补政策,制定支持新产品推动应用的首采首订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企业高管个人所得税激励、购房补贴等政策,基于企业诚信机制减少审批材料和环节,增强行业高级人才获得感。完善企业上市奖励制度,对推动上市实现IPO的高管团队予以专项奖励。

完善税收政策支持。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等增值税和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实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股权激励递延纳税和技术成果投资入股选择性税收优惠等政策。落实鼓励投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园区生产性用房及辅助用房免缴城市建设配套费、重点新产品增值税奖励等各项优惠政策,不断优化税收发展环境。

优化和完善招商引资奖励政策。明确重大项目、产业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和总部经济等奖励办法,对相关市场主体和个人进行奖励表彰。

(六)培育人才队伍

实施全球引智、引才计划。立足重点产业和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人才需求,开展靶向引才、精准引才,组织实施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强化与国际国内产业创新策源地的交流互动,加大对国际国内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支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江北落地创业,抢占新兴产业先机。充分发挥重庆市“英才计划”、两江新区“1+4”等人才政策效应,积极探索并完善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高层次人才认定、持续考评、薪酬激励等制度。立足高端制造业和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人才需求,加强人才队伍引进培育建设,组织实施专项人才培养计划。

健全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全覆盖培养体系。强化与双一流高校合作,定期举办江北区产业人才研修班。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落实对中高级人才的各类扶持政策,加大区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力度。鼓励企业和高校合作,依托企业建设一批实训基地、科研基地和研究生培养基地,推进产教对接、校企融合,形成人才储备梯队。

(七)健全组织保障

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完善保障机制。落实规划实施主体责任,分解规划主要任务,纳入相关部门评价与绩效考核。完善规划评估和监督机制,分解年度任务,开展第三方中期评估,适时完善调整规划。

健全产业发展责任机构。设立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区级招商引资大数据情报系统,落实重点招商对象的牵头单位和牵头领导,明确产业项目的责任主体,集中力量确保重点任务的落实、重点企业的引进和重大项目的实施。

强化行业自律管理。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成立行业自律组织,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行业自律管理措施,集合行业力量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引导成员单位合规经营、严控风险,加强行业交流,共同推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建立发展咨询智库。设立产业规划咨询专家委员会,跟踪研究各个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问题,对产业最新状况及时作出研判,对规划进行动态完善修订,为产业政策提供咨询评估。


    

附录

规划编制主要依据

Ø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Ø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Ø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渝府发〔20216号)。

Ø            《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Ø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招商投资促进工作的意见》(渝府发〔20196号)。

Ø            《重庆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2019—2022年)》(渝府发〔201914号)。

Ø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形势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2010号)。

Ø            《重庆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渝府发〔202012号)。

Ø            《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渝府发〔202018号)。

Ø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渝府发〔202111号)。

Ø            《重庆两江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Ø            《重庆市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Ø            《推动江北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江北府发〔202027号)。

Ø            《中共重庆市江北区委印发<关于努力在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中打头阵、做标兵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江北委发〔20213号)。


        


[1]工业总产值在全市占比不高,总量仅占全市的3.3%,比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市的占比5.3%差距还较大。汽车产业集群以长安、长安新能源、现代、金康、瑞驰5家整车厂和80余家配套汽车为主体,整车产能与沿海城市汽车产业基地相比差距还比较大。电子电器以海尔为龙头,配套企业仅有20余家,产能和规模与合肥等智能家电产业集群相比差距也比较大。工业增加值在全区生产总值的占比还不高,占GDP的比重小于20%

[2]全区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重不足3%

[3]2020年统计局公布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加权计算相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矩阵

公开信箱

服务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