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数据江北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 [ 索引号 ]
  • 11500105768865765W/2023-00036
  • [ 发文字号 ]
  • 江北府〔2022〕113号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体裁分类 ]
  • 规划
  • [ 发布机构 ]
  • 江北区人民政府
  • [ 有效性 ]
  • [ 成文日期 ]
  • 2022-12-30
  • [ 发布日期 ]
  • 2023-01-11
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江北区体育发展“十四五” 规划的通知
日期:2023-01-11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区政府有关部门:

《重庆市江北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第3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

                         20221230







重庆市江北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重庆市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推动全区体育事业发展,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江北体育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江北体育事业发展成绩显著

十三五以来,江北区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精神,对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推动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加快构建全民健身公共体系,努力做到业态更丰富,设施更完善,健身活动更频繁,科学指导更有力,全面有效推动江北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一)体育改革实现新突破。落实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求,与四川巴中等地签订框架协议,强化体育公共服务、赛事、设施等合作,推动优势互补,发展区域体育圈。全面取消群众性和商业性体育竞赛活动审批,推动11个单项协会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社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办分离。体育事业和产业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纳入全区重点民生实事,体育公共服务率指标纳入全区处级领导班子实绩考核指标体系。

(二)全民健身取得新发展。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区级体育总会及体育单项协会数量达11个,4千余名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组织等专业群体,实现入库管理。重点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派遣专业教练进驻学校开展各具特色的培训活动。积极发展青少年俱乐部。积极发展青少年俱乐部,全区青少年俱乐部已有国家级5个、市级10个,区级22个,总计37个。已建成各级各类体育健身场地1268个,新扩建社区体育文化公园3个、全民健身中心(广场)3个、市级社区居民健身点45个、新增群众健身步道13.6公里,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15分钟健身圈在城市社区覆盖率、以及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指标实现100%。连续举办重庆铁山坪森林半程马拉松赛、重庆城市商圈足球嘉年华和重庆市校园铁人邀请赛等市级赛事,以及业余足球、篮球联赛等10余项区级常态赛事,社会团体年均组织各类大型体育活动赛事40项,各类赛事活动年吸引参加群众超10万人次。全区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达2.53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好体育人年均开展志愿服务3000余次。

(三)竞技体育迈出新步伐。在体育赛事规模上,先后举办全国校园铁人三项邀请赛总决赛、全国新年登高联动和国际铁山坪森林马拉松赛等国内外体育赛事;独立组团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第一届青年运动会,代表重庆市参加第十三届全运会柔力球项目比赛,圆满完成重庆市第三届老年人运动会开幕式承办任务;成功举办江北区第八届运动会和江北区第三届老年人健身运动会。在市区联动共建上,与重庆市体育局签订共建重庆市国际象棋二队合作协议,与西南大学体育学院签订共建重庆市柔力球代表队合作协议。在竞技水平提升上,江北区业余体校被命名为重庆市重点业余体校,游泳、田径、举重、射箭和网球项目被认定为重庆市单项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十三五期间,组队参加全国赛事获金牌146枚,参加市级赛事获金牌355枚,共输送到市优秀运动队13人。由区业余体校和字水中学共同培养的傅艺佳同学,2018年代表中国参加世界中学生运动会获得女子400米跨栏的冠军,并打破了该项目尘封7年的全国纪录,同时获得400米的季军。傅艺佳同学于2019年被清华大学录取。

(四)体育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体育产业总产值从201518.77亿元增长至202035.83亿元,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排名全市第三。与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价值5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成功引进力帆足球俱乐部肖像权项目。规上企业2家,并形成石子山体育公园为中心的中小型企业聚集区。体育+”融合发展,重庆铁山坪森林半程马拉松赛获评重庆市体育旅游精品赛事。

(五)体育惠民工作取得新成绩。创新政府购买社会体育指导员进社区,聘请社会体育指导员进驻社区(行政村),免费为辖区群众提供健身指导,经验在全国推广。在西南地区率先建立社区免费体质检测点,获评重庆群众喜爱的好体育人志愿服务品牌。组建机关、街镇、协会等多领域好体育人志愿队,经常性开展志愿服务,获评江北区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建成提供健身服务的互联网平台1个,同时线下全覆盖开展科学健身普及活动。

经过5年努力,十三五体育主要核心指标数全部达到或超过重庆市设定标准。其中,国民体质监测合格比例达到93.2%,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到46.27%,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97平方米,体育后备人才达到0.08万人,体彩年销量首次突破2亿元。

1:“十三五”江北体育发展指标统计

序号

指标名称

数据

全民健身


1

区级体育总会及体育单项协会

11个

2

各级各类社会教练员、指导员等专业群体入库

4000余人

3

区级常态赛事

10余项

4

社会团体年均组织各类大型体育活动赛事

40项

5

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15分钟健身圈在城市社区覆盖率、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

100%

6

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

2.53人

7

国民体质监测合格比例

93.2%

8

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

46.27%

体育设施


9

各级各类体育健身场地

1268个

10

新扩建社区体育文化公园

3个

11

全民健身中心(广场)

3个

12

市级社区居民健身点

45个

13

新增群众健身步道

13.6公里

14

体育设施建设面积

244.31万

15

人均场地面积

1.97㎡

竞技体育


16

参加国家级比赛荣获金牌数

146枚

17

参加市级比赛荣获金牌数

355枚

体育后备人才

0.08万人

18

各级青少年俱乐部

37个

19

输送到市优秀运动队

13人

体育产业


20

体育产业总产值

28.87亿元

21

合作、引进重点项目

泰山体育、力帆足球俱乐部等知名企业体育项目

22

全区规模以上体育企业(规上企业)

2家

23

重庆市体育旅游精品赛事

重庆铁山坪森林半程马拉松赛

二、“十四五”时期江北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内发展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则提出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擘画了“十四五”时期及更长远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

从全市发展看,近年来,重庆高度重视体育强市建设,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2年)》、《打造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体育基础设施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一系列体育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建设体育强市的实施意见》,旨在夯实体育事业发展基础,加快创建体育强市。

从江北发展看,按照国际惯用标准,当人均GDP达到10000 美元的时候,人们对体育消费的需求将呈现出“井喷式”增长,体育产业的发展将迎来黄金增长期。当前,江北区人均GDP已突破1.5万美元,老百姓对于多样性的体育形式、多元化的体育产品,表现出了强烈需求。鉴于江北区正在加快落实“四个率先”建设“两高”示范区,高标准打造“一带双核五片区”,且已出台《江北区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区的实施意见》,特别是五宝生态运动小镇的规划建设,将为建设“体育强区”打下坚实基础。

对标市内外先进区、市、县,江北的体育发展仍有一定差距。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仍待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以释放更高的行政效能。公共体育设施投放量虽大,但品质不高,分布不平衡。部分已建成设施档次较低,先天不足,存在功能性缺陷,难以满足市区级大型赛事活动的举办需求。全民健身需求很大,但运动场地、专业指导、效果评估等存在短板,全民健身组织和保障机制仍待完善和强化。竞技体育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优势项目量少。体育产业依旧呈现出小、散、弱的态势,缺乏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品牌赛事的数量及其知名度、影响力不够,亟待积淀和提升。智慧体育发展水平尚有待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场地管理、竞技训练、全民健身服务等方面的建设和应用有待加强。且当前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加上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体育行业恢复到疫情前水平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

第二章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围绕建设体育强区目标,聚焦“强基础、重质量、增优势、创特色”,以深化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体育事业迈向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优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品质化的体育需求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江北建设,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在共建共享中增加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创新发展。主动把握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规律,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工作方法,努力破解发展的中难题,不断增强发展的原动力,加快对外开放合作的水平,厚置融合发展优势,促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协同联动。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体育事业发展新格局,形成共建共享、内外联动、优势互补、灵活高效的体育事业发展新格局,不断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建设体育强区目标,综合考虑宏观环境、发展条件和承载能力,提出“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

“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为:

全民健身水平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基础设施网络更加齐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民科学健身意识和氛围更加浓厚,全民体质健康监测水平更加提升。到2025年,10分钟健身圈、农村15分钟健身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覆盖面达100%,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平方米。健全区、镇街、村居(社)三级责任体系,社会体育组织达到50个,经常参加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6.5%,国民体质监测合格比例达到95.8%。

竞技体育实力进一步增强。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全面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建成市、区级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达到10个。强化政策保障,资源统筹,引进高水平教练员,着力打造游泳、田径、网球、举重、足球、射箭、乒乓球、围棋等“八大优势项目”。构建起政府、企业、组织、个人共同参与的竞技体育人才培训机制,全区注册运动员人数达800余名。

体育产业质量进一步提升。以加快推进五宝生态运动小镇建设为牵引,积极引起体育运营、体育服务、体育培训、体育康养类龙头企业,体育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着力提升铁山坪森林半程马拉松品牌效应,打造都市商圈竞技体育平台,建成铜锣山、明月山户外运动基地,大力发展体育赛事经济。年均体育产业总规模56亿元。

体育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领域更加彰显。体育文化的功能价值更好发挥、时代内涵更加丰富,创作一批优秀体育文化作品,培育一批体育文化品牌,运动文化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江北好体育人”品牌影响力显著提高,体育在展示江北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更好体现。

2:“”江北体育发展主要量化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数据

1

国民体质监测合格比例

95.8%

2

全区经常参加锻炼人数比例

46.5%

3

自创市级以上群体赛事活动品牌

1个

4

年均体育对外文化交流次数

2次

5

年均体育产业总规模

56亿

6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2.3平方米

7

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

0.9块

8

社会体育组织

50个

2035年,全领域推进体育强区建设。江北建成成渝地区知名体育城市。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9%,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国民体质监测合格比例达到95.8%。建设一流智能体育场馆,承接举办国际国内大型赛事。建成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输送运动员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创造佳绩。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落户江北,培育的本土体育企业实现上市,全区体育产业总产值提升至全市前两名。

第三章落实全民健身计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一步发挥政府作用,激发社会力量积极性,优化资源布局,扩大服务供给,构建统筹城乡、公平可及、服务便利、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制定《江北区全民健身计划》,把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作为“健康江北”建设的重要内容。 建立健全区、街(镇)、社区(村)三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人员、场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全保障,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城乡、行业和人群间均等化。切实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力争年服务200次,惠民5000人次。完善体育场馆、社区体育公园、小区健身点管理体制,提升健身使用效益和安全。加大农村地区体育健身普及力度,增强农村居民科学锻炼意识,促进乡村振兴。

二、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加强区体育总会,以及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长跑等单项体育协会规范化建设,大力培育铁人三项、自行车、滑板、水上运动等方面的体育俱乐部,满足不同群众的差异化体育需求。加大“放管服”工作力度,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向独立法人组织转变,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的整体水平。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激励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服务水平。构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网络,积极招募教练员、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者、优秀运动员和在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进社区、进农村、进工厂、进机关、进校园、进部队”活动。

三、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加大全民健身知识、健身方法、健身理念宣传推广普及力度,引导大家做全民健身活动的践行者和带头人。依托“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广泛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每四年举办一届综合性运动会,每年举办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持续开展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业余联赛。街镇每年至少举办一次“一街一品”全民体育健身赛事,鼓励支持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职工运动会,鼓励支持各社区(村)每季度开展一次趣味运动活动。组织好残疾人、青少年、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全民健身赛事活动。鼓励支持各类体育协会、体育社会组织,组织开展夏(冬)令营体育健身活动。

四、增强科学健身指导能力

开展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借助大数据等新技术、为群众健身提供便利的健身信息化服务。在体育公园、健身广场、健身路径、健身步道等地试点“智能指导”。加快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同时发挥融媒体平台作用,及时发布设施目录、赛事、活动、场馆、科学健身等信息。设置运动健身体育指导站和公共体育服务岗位,为公众提供公益性讲座、体育培训、健身指导等公共体育服务。

第四章完善体育基础设施网络

    进一步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新建、改扩建公共体育场馆短板,加快大型规划场馆落地,推动各类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促进基层体育基础设施网络的进一步完善。

一、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加快提升城市体育功能,积极申报新建、改扩建公共体育场馆短板,加快大型规划场馆落地。加快推进五宝生态运动小镇建设,突出极限运动特色,大力发展马术、自行车、棒垒球、曲棍球、滑板、沙滩排球、皮划艇等特色、小众、潮流运动项目,推动五宝镇体育设施差异化发展,打造特色体育运动集聚地。探索多种模式回收洋河体育中心,打造洋河体育运动综合体(城)。加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多功能运动场、健身广场、健身步道以及足球、冰雪运动等场地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江北特色,推动户外运动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体育场所。

二、提档升级现有基础设施存量

牵头完成市级社区健身点升级和社区()体育设施新建(更新)工作。配合开展市级体育公园建设、“两江四岸”城市提升计划健身步道建设,以及体育公园健身设施配套增设。同时加快智能体育建设。支持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全民健身结合,配合搭建和完善市区共建立体平台和智能联网,实现体育管理自动化和线上、线下惠民服务。

三、推动各类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完善政府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支持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进行社会通道改造向社会开放;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政府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新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应在规划设计时,创造向社会开放的条件。

第五章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优化竞技体育项目结构,强化体教融合基础作用,发挥社会力量补充作用,强化竞技体育服务保障,提升科学训练水平,力争在市运会、青运会等赛事中创佳绩,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取得新的突破。

一、优化竞技体育项目结构

加强市队区办和市优秀运动队梯队建设合作,快速提升项目水平。突出业余体校在全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龙头作用,做好各项保障措施,注重发挥基础选材作用,提升办学层次和训练水平。强化基础项目、体能项目、集体项目,重点打造田径、游泳、网球、举重、射箭等项目。充分发挥体育协会和企业等社会力量作用,推动形成开放、多元、可持续的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

二、发挥社会力量补充作用

构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和支持体系,发挥社会力量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鼓励社会力量培养后备人才,培养的优秀人才纳入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享受同等注册、参赛、输送、奖励政策。探索通过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将运动项目、体育赛事等公共服务项目交由社会力量承办。.

三、理顺运动员管理体制

建立竞技体育动态评估考核体系,完善激励机制,改进运动周期成绩评价方法,加大对运动员、教练员和科研医疗人员的激励力度。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管理,着力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着力培育运动员拼搏精神。

四、强化竞技体育服务保障

加大备战投入,改善备战保障和条件。建立和完善重点运动员和优秀后备人才数据库,做好基础数据及专项数据的采集、监测和分析。探索建立重大赛事参赛激励机制,鼓励运动员、教练员努力拼搏,取得更好成绩。对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进行宣传,扩大社会影响。

第六章加快青少年体育发展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全区要深入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面推进体校改革,加强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进一步完善初中学业水平和高中招生体育考试工作方案,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认真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和抽测复核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真实、完整、有效地完成测试数据上报工作。

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体系,让每位青少年掌握1-2项运动技能。鼓励学校方面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持续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大力培育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加快构建面向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的扶持、管理、服务、监督和评价体系,不断推动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健康、高水平运营。

二、强化体教融合基础作用

引进市运动职业学院入驻五宝生态运动小镇,提升运动训练、体育科研和竞技水平。学校要重视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提升体育课程质量。积极引进优秀退役运动员和教练员,鼓励体校教练员和取得相关专业资格的人员进入学校开展服务,弥补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建立后备人才库和输送奖励机制,对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畅通升学渠道。完善联合办赛和联办运动队机制,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三、全面深化体校改革

加强体校建设,督促本区的体校进行办学改革,进一步加强文化教育,强化体校全面育人的理念和功能。拓展办学功能,突出体校学科优势,利用体校建设青少年学校体育活动中心,为学校配备场地设施、教学服务、专业师资等队伍力量。组织体校的运动员,参加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建立健全本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信息管理系统,组织开展好本区体育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在体校配置专职和兼职人员,定期对其进行监测评估等。

四、提升青少年体育竞技水平

夯实竞技体育基础,构建以体校为龙头,以重点项目训练校为支撑的多元化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教练员管理,完善教练员聘任管理办法,制定教练员联席会议制度、运动员管理办法、训练场地管理办法和重点项目学校评选考核办法。组织开展各类青少年赛事,大力支持各训练重点校之间,进行不同体育项目交流赛及教学赛等,通过举办和参加比赛,实现发现苗子、锻炼队伍、提高水平、推动发展。狠抓后备人才培养。做大做强游泳、田径、网球、举重、足球、射箭等重点项目,加大教练员引进力度。继续深化“体教融合”,建设 12 所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做好国际象棋二线队伍市队区办工作。全力备战重庆市第七届运动会。

第七章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结合全区地理和资源情况,在五里店街道以上地区大力发展都市体育产业,在“寸铁郭”地区大力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在“鱼复五”地区大力发展户外体育产业。以石子山体育公园、溉澜溪体育公园为“点”打造复合型体育商业综合体。以滨江路(江滩公园)为“线”打造滨水运动特色产业带。以铜锣山、明月山、御临河为“面”打造山地运动、水上运动、林地运动等特色运动产业。

二、升级融合现代体育产业

积极构建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和体育旅游为重点,以体育培训、体育场馆服务、体育智能研发、体育传媒、体育健康服务等为支撑的体育服务业体系。以争创国家级赛事名城为目标,积极引进和培育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广的国内高水平重大赛事。抓住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的契机,扶持体育投融资、基金、保险等体育金融业发展。加快推进“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钓鱼、徒步、路跑、骑行、棋牌、台球、体育舞蹈等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具有消费引领性的运动项目发展。

三、加快推进五宝生态运动小镇建设

围绕“ 体育+”,建设多业态时尚场馆群、高端生态运动公园、高标准基础设施等各类运动场地,构筑绿水青山、四季繁花的运动场景,建设集运动、吃住、游购于一体的生态运动小镇,构建成为运动赛事集散地、运动训练理想地、运动潮流引领地、运动器材交易地。同时,以滨江跑道、登山步道、骑行道、露营地、水上运动中心等设施为纽带,做强以山地马拉松、森林马拉松、田园马拉松、越野跑、攀岩、自行车、铁人三项等赛事活动为引领的集乡村旅游、生态康养、户外运动产品销售等于一体的产业链。

四、积极培育壮大体育市场主体

鼓励本区国有企业开拓体育产业板块,支持现有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吸引国内外优质体育企业来区设立总部或分公司。设立体育产业孵化平台,构建一批体育众创空间,支持体育小微企业特色化发展、专业化运营、精细化管理,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和专业化发展,增强自身造血能力。鼓励符合条件、运行良好的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运营、体育培训等服务。组建体育产业协会、商会。

五、大力促进体育消费

结合江北区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选区有利时机,积极争创市级体育消费试点城区。推动各年龄段的人群掌握1-2项适宜的运动项目或健身技能,培养健康体育消费习惯,培育体育消费核心人口,提升人均体育消费水平。培育一批市级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打造一批市级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一批户外运动营地,成为市级或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引导体育企业加强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时尚化定制开发,丰富体育消费文化内涵,打造全市时尚体育消费前沿集聚地。创新体育消费引导机制,举办“体育惠民消费季”和发放体育消费券等方式促进体育消费。进一步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在夜市街区的布局,增加夜间各类体育服务供给,点亮“体育夜经济”。大力推进体彩渠道结构优化和实体店质量建设,坚持公益彩票定位,加强依法治彩,推动体育彩票安全健康发展。

第八章大力发展智慧体育

以促进体育和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导向,构建全区智慧化体育服务体系,加快全区体育智慧化转型升级,提升体育科技应用水平,创新公共体育服务模式,打造人人满意的、覆盖全区的智慧体育系统。

一、提高全区体育智慧化程度

依托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渝快运动”等平台,为群众线上提供赛事活动、培训指导、惠民消费等一系列体育信息服务,全面提升全民健身信息服务效能,推进全民健身智能化发展。打造智能化科学训练基地,建设智能备战创新实验室,加快体育装备、训练器材的研发,支持科学选材、训练、竞赛等体育全过程数字化升级。挖掘分析竞技体育相关数据,打造数据驱动的精准训练模式,提升竞技体育智能化。

二、推进智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高水平建设场馆推进智慧化、数据化发展,实现全区场馆智慧化改造,依托物联网、IOT等新技术,实现对场馆各个基础信息系统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构建数据汇聚、事件判定、数据流转、智能群控为核心的一体化管控平台。基于场馆信息化系统、智能化设备等数据的采集和融合,实现大型赛事过程中场馆的专题展示、热度分析、异常监测、状态指数监测和全景指挥等。

三、增强体育数据支撑力

加强建设体育基础数据统计系统,动态掌握场地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活动等大数据资源,进行各项体育数据的采集和统计。将数据统计纳入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之列。加强体育大数据的整合,拓宽全区体育数据收集渠道,完善全区体育数据库,数据池等,根据相关体育资源管理机制和办法,对本区的体育数据进行严格的管理、发布与共享。

3:智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1.江北区体育大数据中心。加强体育基础数据统计系统建设,以乡镇、街道为基点,推进“互联网+”布局,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作支撑,建立覆盖全区的体育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各项体育基础数据及重要体育业务数据的采集和统计数据的统一数据归口,切实发挥统计数据的价值。加强各类体育大数据的整合集成,建设全区群众体育数据库、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运动队数据库、各项目运动训练数据库、国内外体育比赛数据库、全区体育场馆数据库、体育产业统计名录库和重点产业领域监测数据等。

2.场馆智慧化改造。对大型体育场馆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实现全民健身活动的智能化数据采集和智慧化利用,为城乡居民提供有效供给服务。推进体育新基建建设,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提升硬件、软件运行环境。

第九章加强体育文化宣传推广

进一步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推动川渝体育融合发展和合作交流。

一、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民族民间体育文化

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和重庆体育历史文化内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心培育和发展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培育宣传具有优秀品德和良好运动成绩的体育明星,组织运动队和体育明星开展公益活动。挖掘体育运动项目特色、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讲好体育文化故事。以各类赛事为平台,举办以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

二、推动川渝体育融合发展和合作交流

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川渝两地体育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加强与友好城市的体育单项协会、社会组织和体育企业的交流,落实体育项目合作和竞技人才交流培养。

三、培育体育文化品牌

结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综合区域文化特点,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加大对品牌项目的宣传和推广,将品牌的文化内涵深入传播到大众中去。发展凸显江北地理人文特色的体育文旅精品线路,将体育活动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打造传统体育文化品牌,大力传承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发扬传统体育文化精神。

四、丰富体育文化产品供给

通过扶持本土体育文化品牌,打造体育文化阵地,创建出具有时代特征、体育内涵的体育文化产品。依托重庆体育博览会等平台,推广优秀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深入地加强川渝两地、体育发达省份的体育文化合作交流,进一步弘扬“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推动体育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江北城市形象的重要名片。

五、加强体育文化宣传

通过报刊、户外、通信、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向大众宣传体育文化精神,引导大众自觉参加体育文化活动,加快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尽快构建。利用舆论效应,积极宣传党中央、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在体育领域的一系列部署,让全区市民充分了解体育政策,共享体育改革成果。

第十章全面深化体育改革

进一步推动场馆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试点,优化人员管理体制,配齐配强体育专业人才。

一、推动场馆产权制度改革

推进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试点,政府投资新建体育场馆,不宜单独设立事业单位管理的,应落实所有权属于体育主管部门,经营权委托第三方专业体育场馆运营,确保政府公共体育设施的公益性和经营性。

二、优化人员管理体制

重视加强体育主管部门和体育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体育专业人才。明确各街镇体育工作职能职责,建立体育职能管理层级,加强基层体育服务管理。

第十一章深化体育融合发展

坚决树立“体育+”和“+体育”的发展理念,健全融合发展机制,积极发展体育融合新业态、重点业态,进一步推动文旅体有机融合,促成体育与康养高度融合发展,共建“文旅体”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新局面。

一、健全融合发展机制

牢牢树立“体育+”和“+体育”的发展理念,勇于打破“就体育抓体育”的束缚,增强融合发展的自觉性;善于运用体育的自身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牢牢把握融合发展的主动权;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动协调机制建设,不断完善体育融合发展的新规则,健全体育融合发展的新机制。

二、拓展融合发展业态

通过促进“体育+”“+体育”模式的推行,引领体育融合发展新形势,利用体育与经济、社会、文化互动加深,体教、体旅、体医、体科等融合趋势,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鼓励和支持体育企业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重点围绕体育夜经济等新领域,全面促进体育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力量,打造融合发展新业态。

4:体育融合发展重点业态

1.体育+文化。加强体育与文化的深度结合,以体育为载体,拓展文化事业的宽度、广度和深度,促生更多新的以体育为题材和内容的文化精品,提升体育的文化内涵和传播力、影响力。

2.体育+旅游。以体育为推动手段和载体,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参与度;以体育为内容,结合旅游资源,打造出更多的体育旅游融合类产品,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刺激旅游消费,带动产业发展。

3.体育+商贸。以体育文化产品为延伸方向,结合体育健康市场的日益增长,拓展商贸产业的宽度,加强融合趋势,为商贸发展带来新动能。

4.体育+金融。加强跨界融合,将金融服务嵌入用户健康、运动、生活、消费等应用场景,构建场景化金融生态,拓展客群外延,促进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围绕体育产业,拓展金融行业的多元化新业务形态,带动金融行业的新发展。

5.体育+乡村振兴。通过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和体验性项目的植入,提升乡村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流量导入,带动产业兴旺。

三、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

依托区内旅游文化等资源,加强体育与文旅的有机融合,把体育元素与赛事资源与旅游景点相结合,打造以铁山坪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为首的体育旅游综合体、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促进五宝生态运动小镇的建设,利用当地山体、水体定期举办赛艇、桨板、帆船、摩托艇等生态运动赛事,以此为带动,促进江北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加快打造文旅体强区、体教融合示范区。

四、促进康体产业融合发展

共建健康良好生态体系,促成体育与康养高度融合。将体育与康养融合要到实处,使体育与康养二者功能互补、价值匹配,在良性生态环境中实现1+1>2”的效果。

合理规划硬件设施建设,构建体育与康养融合环境的互惠界面,保证融合社会环境政策向好、动力充足,实现资源优化整合,科学开发区域性体育与康养服务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创建一体化融合模式,夯实体育与康养融合基础。转变体育与康养的融合模式,实现一体化对称性发展。实现一体化对称连续性互惠融合模式,要求康养、体育部门转变陈旧观念,淡化利益驱动,培育复合型专业人才,以人民健康为核心,引导人们利用体育工具防治疾病。最终,通过建立全方位沟通、稳定均衡的主导融合界面和支配介质,转变现有模式,努力创建一体化对称连续性互惠融合模式,促进体育与康养产业的优化与升级。

第十二章强化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一名分管区领导牵头体育事业“十四发展工作 ,将体育“十四五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增加体育产业和行政执法工作力量,加强体育产业和行政执法队伍专业化建设,配齐配强专业干部,提高体育产业和行政执法专业保障能力。配足配强街镇级专职体育专干,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要明确教育、农业、文化、卫生、规划等部门的工作责任,确保体育“十四五”规划各项指标顺利完成。

二、加强政策支持

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体育事业建设。加大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落实体育税费政策,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督查。大力吸引社会投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事业发展领域。

三、落实用地保障

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预留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充分利用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空置场所建设群众体育设施。研究完善建设用地标准,在国家土地政策允许范围内,保障重要公益性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设施、项目必要用地。

四、实施人才战略

制定全区体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专项计划。重点落实重庆市优秀运动队培养输送计划,加快引进竞技体育重点项目教练员、科研人员等紧缺人才。完善本地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提升自主培养体育人才能力。

五、强化督查落实

科学策划、布局体育发展重点项目,建立区级体育项目库管理系统,动态监管,实施维护。加强对入库项目的统计分析与跟踪指导,形成“策划一批、推进一批、实施一批、建成一批”的梯次发展格局。完善综合评估机制,实施体育项目绩效评价,制定体育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建立目标任务考核制度,实施年度、年中、年终检查制度,确保政策落地实施并取得优异成效。

附录

相关名词解释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各级政府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体育权益,满足日益增长的体育服务需求,建设的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公益体育组织网络、群众性体育活动系统、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健身指导及信息服务系统为支撑的覆盖全社会的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它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社会体育组织:是指体育社团(包括项目和人群协会)、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体育基金会、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包括健身活动站点、团队、网络组织等)等以发展群众体育为目的非营利性组织。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在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中以各类指导方式为健身者提供科学健身宣传、体育技能传授、健身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服务并被确认相应资格的专门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体育制度,分为公益和职业两类。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推动人民群众科学健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矩阵

公开信箱

服务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