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技艺
“渝味360碗”国潮美食街区“非遗集市”、元宵节“江北非遗贺新春·元宵非遗奇遇记”集市活动、星光68广场“非遗鱼灯”巡游……乙巳蛇年,江北非遗进商圈、进集市,活动数量多、带动力强,让更多市民和游客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
“本土化”尽显传统文化魅力
1月20日至2月16日期间,我区在“明玉珍陈列馆”展出江北区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图文展”“江北区可移动文物保护成果图文展”“江北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成果图文展”等展览吸引了1000余人次参观,营造出浓厚的江北文化年味。
1月22日,结合我国传统节日“小年”在五里店开展了“非遗贺新春暨四季非遗购物月”活动,我区非遗项目“燕青门正骨疗法”“江北蜀绣”“竹壳雕刻技艺”等参加活动,形成“中医康养+工艺美学+食俗文化”的立体展示格局。
活动中,特别设置的互动体验区吸引了300余名群众参与技艺体验,次日在视频号推出的8期“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非遗直播家乡年”专题视频,以数字化手段实现非遗技艺的云端传播,点击浏览量达5000次,进一步扩大了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
据了解,区文管所在春节期间共计开展了6场非遗相关活动。“非遗贺新春”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市民感受到喜庆的新春氛围,更能在体验互动中领略传统非遗的魅力和内涵。
各镇街、社区也开展了不同形式的非遗活动。
“新渠道”推动文旅融合
“真的好有意思!”2月9日至2月12日,在观音桥商圈远东城,一场特殊的“江北非遗贺新春·元宵非遗奇遇记”集市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江北蜀绣”“竹壳雕刻技艺”“堰兴剪纸”“江北唐氏糖画”……参加活动的传承人纷纷亮出绝活,精妙的技艺引得大家啧啧称奇。
“这是非遗首次走进商圈,让更多市民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传播带动效应。”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内容与商圈形成资源互补,烘托了节日氛围,吸引了大批人流前往;活动现场30%的体验者为青少年群体,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生力量。
据介绍,今年春节期间,区文旅部门主动联系商圈、街道、社区,邀请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类庆祝活动,为市民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项目。
特别是在观音桥商圈、重点文旅项目等人流聚集地,通过让非遗传承人融入其中的方式营造出浓烈的民俗氛围,吸引旅客、市民一道了解非遗、体验非遗,在彰显非遗魅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文旅市场活力。
“走出去”让江北非遗放异彩
不仅在区内开花,我区非遗项目还大胆“走出去”。
春节期间,我区非遗项目“传统插花”“刘氏面塑”参加了沙坪坝区在三峡广场举办的“非遗新春展会”;非遗项目“重庆李氏传统缠花制作技艺”“江北岳家拳”“糖画”参加了在九龙坡区杨家坪步行街举行的“2025非遗贺新春·年货购物月”;非遗项目“巴渝古琴演奏艺术”“传统插花”“梅派古琴演奏艺术”“何氏糖塑”参加了在渝中区解放碑步行街开展“非遗贺新春·赶个年味集”活动。
线上多平台发力,传播非遗文化。“明玉珍陈列馆”微信公众号、“江北非遗”抖音号、“江北文化遗产”微信视频号,推送专题文章、视频10余条;江北区非遗传承人围绕身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项目录制短视频发布抖音、快手等平台,带话题标签参与“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非遗直播家乡年”活动。线上活动辐射范围近万人,让更多人足不出户“云享”非遗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