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数据江北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江北动态
用服务做“加法”,为企业做“减法”
日期:2025-11-04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一瓶化学清洗剂,曾让我区一家中小企业面临发展困境,也见证了我区生态环境部门服务理念的深刻转变。位于港城工业园的奥罗冈针业(重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罗冈针业),是一家专业生产纺织刺针的企业,由于生产使用的清洗剂二氯甲烷被列入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企业面临被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实施重点监管。

  “一旦被纳入,环境管理成本每年至少要增加好几十万元。”企业负责人王先生坦言,这个数字对一家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来说,压力巨大。

  起因:一瓶清洗剂引发的连锁反应

  二氯甲烷,这种在纺织机械制造中常用的清洗剂,成为了奥罗冈针业的“心病”。

  按照《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管理办法》,使用二氯甲烷这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的企业,应被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实施环境重点监管。

  “针对此情况,区生态环境局建议我们用未列入管控清单的物质替代二氯甲烷。然而,由于生产工艺调整后与原环评文件不一致,我们不知如何申报排污许可证。我们咨询了环评单位,得知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花费近3万元,耗时两个月编制环评后评价报告。”王先生回忆道。这对本就希望控制成本、尽快按新工艺投产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那段时间,王先生几乎天天对着生产线发愁:一边是必须遵守的环保法规,一边是迫在眉睫的生产计划,还有不容小觑的成本压力。企业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转机:从“等服务”到“送服务”的转变

  转机发生在区生态环境局开展的“我陪群众走流程”活动中。该局负责人在活动动员会上特别强调:“干部作风是人民群众观察评价党风的晴雨表,我们要推动服务模式创新,实现从‘等服务’到‘送服务’的转变。”

  “记得那个周二的下午,我们正在车间讨论如何调整工艺,突然接到门卫通知说区生态环境局的工作人员来了。”王先生回忆道,“当时心里还咯噔一下,以为是常规检查。”

  然而,这次来访与众不同。以陈艳为代表的“环保铁军突击队”队员,没有坐在会议室里听汇报,而是直接走进车间,边看边问,详细了解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

  “我们看到企业负责人眉头紧锁,说话间透露出无奈和焦虑。”陈艳回忆道,“那一刻,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企业面临的困境。”

  破题:三天攻坚找出最佳方案

  回到单位后,陈艳和同事们立即启动响应机制,并兵分两路:一路梳理企业现有环评资料,研究工艺特点;另一路积极向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环保专家请教工艺调整的环评衔接问题。

  三天里,行政审批科的桌上堆满了技术规范和政策文件,电脑屏幕上闪烁着不同的方案比选数据。

  “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企业晚一天解决问题,就多一天损失。”陈艳说道。经过多方咨询和论证,终于找到了最优解决方案:用未管控物质替代二氯甲烷作为清洗剂,企业无需编制烦琐的后评价报告,只需自行编写《建设项目变动环境影响分析》即可。

  “当我们把这个消息告诉企业时,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难以置信的声音:‘真的吗?这么简单?’”陈艳笑着回忆。

  成效:零跑腿零费用的暖心服务

  更让企业惊喜的是,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他们没跑一次腿,没花一分咨询费,就在环保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了所有材料的准备。

  “区生态环境局的工作人员不仅帮我们想办法降成本,还手把手教我们做材料。”王先生感慨道,“全程没让我们花一分冤枉钱,省去了近3万元的费用,原本以为要卡壳很久的事,短短几天就解决了。”

  数据显示,通过这种精准帮扶,奥罗冈针业不仅省去了近3万元的费用,审批时间也比预期缩短了一半,生产计划得以顺利推进。这一做法既帮助企业规避了重点排污单位的高成本管理压力,又从源头降低了环境风险,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创新:从“规范审批”到“极速审批”的升级

  奥罗冈针业的案例只是区生态环境局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局大力推行“最快环评审批”服务,实现受理后半小时出具批准书,办结时限压缩97%。

  “我们推行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联办’,将审批时限由法定的80天压缩至5个工作日。”区生态环境局行政审批科负责人介绍。

  2025年7月,该局行政审批科被评为“江北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先进集体”,《容缺受理、带条件批复推动环评审批再提速》案例被评为优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

  拓展:大项目审批的“江北速度”

  在服务像奥罗冈针业这样的中小企业的同时,区生态环境局在重大项目的审批服务上同样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江北速度”。

  唐家沱污水处理厂四期扩建工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作为服务人口140万的重大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其建设进度直接关系到城市排水系统的安全。

  面对这个时间紧、任务重的市级重点项目,区生态环境局创新工作方法,在项目暂未取得用地意见时,就运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预判选址合理性;推动环评编制、排污口审核、土壤调查同步进行;在环评报告书编制过程中,主动提供技术咨询,开展环评预审;尚未取得全部前置文件时,凭政府出具“正在办理相关事项”的证明实施容缺受理,带条件审批。

  最终,这个项目从报告书编制到拿到批复,全程仅44个工作日,其中审批环节只用了1个工作日,创造了环评审批的“奇迹”。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区生态环境局以“党建+”引领机制创新的不懈努力。一名环保突击队成员介绍,“我们现在比的不是谁审批卡得严,而是谁服务做得实。”

  该局通过“渝快办”等平台公示办事指南,制作“环评审批无纸化申报”操作流程指引,建立“帮办、代办”机制,开展“我陪群众走流程”活动,提供项目环境准入预判,全方位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矩阵

公开信箱

服务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