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教育也插上智能的翅膀打破空间、时间、年龄、科目等限制,带来教育界的巨大改变。伴随着新一轮基于信息化的教育创新和教育信息化2.0带来的改革浪潮,我市江北区将以“智能江北”整体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以“未来学校”建设探索信息化服务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品质,打造教育名区的重要抓手。
11月12日上午,在重庆市第十八中学铁山坪校区的人文科学中心,初三15班的同学们坐在学校的智慧教室里,正在上一堂关于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数学课。在这里,教室的黑板是触控式一体机,每个学生都有一台手持平板电脑。数学老师周杰用手指轻触讲台上的大屏幕,屏幕上的教学内容在平板上同步呈现。“老师用智慧课堂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上面有一些趣味答题和抢答,就可以增加我们上课的学习效率。”学生詹雨桐。
对老师而言,智慧课堂不仅让课堂变得更有互动性,也能及时掌握每位同学的知识吸收情况。“每个同学的学习能力不同,通过智慧课堂产生的数据分析,为每位同学量身定制习题,这样就很有针对性。”周杰说。
记者了解到,从2016年起,重庆十八中开始实施“未来学校”建设,打造智慧校园,为学生拓展无边界学习空间。智慧校园以云计算为核心,以教学和管理数据平台为基础,构建智慧教学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库、师生海量阅读平台、阅卷分析系统、家校互动平台等多种应用。学校近200间教室都配备了教学用触控式一体机或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建有14间智慧教室、创客中心、人文科学中心、自然科学中心、录播中心等多种数字化学习空间,并配备智慧教学系统和教学资源,多维度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大数据分析,给学生“画像”,打造“精准”课堂,全面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未来,学校还将建立基于人脸识别身份认证系统,全方位数据采集并整合,为后续大数据分析提供数据支撑。融合现有全部教学和管理应用系统,新增新高考模式下走班选课、出入管理、智慧宿舍管理、物联网以及大数据分析等应用。
除了学生,传授知识的老师们,在平时的进修培训方式上也在与时俱进。
11月13日下午,在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未来学习培训教室,“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江北区域论坛”正在进行,几名学科教研员通过视频和来自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的副院长围绕“教师成长和教研转型”进行了分享交流,同时在线观看的还有江北区的几百名老师。
“学生怎么学,老师就要怎么学。”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以未来学校为载体,2019 年3月,江北区建设了“未来教育研修中心在线平台”,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模式,实现个人、校本、区域研修互动的精准对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现在我们教师都有一个研修平台,我们可以扫描看里面的名师授课、专家讲座,同时也可以查阅资料,非常方便。”一位教师说。
江北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江北区用信息化支撑教育现代化,在“互联网+”的条件下,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按“领航学校”、“特色学校”、“实验学校”三个层次系统化打造未来学校和STEM教育生态体系。其中,领航学校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是“种子”;重点推进特色学校,是“骨干”;在实验学校进行应用推广,发挥“着力点”作用。此外,各级各类学校主动融入变革体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突破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限制,深度挖掘各级各类学校优势,合力推进未来学校建设和STEM教育发展。“目前,江北智慧教育的建设架构是“11+5+X”,其中,11是指未来学校11所,5是指即将启动的STEM教育领航学校5所,X是指其他学校根据学校优势、特色开展的项目式、探究式的专题研究活动。后续发展过程中,将采用“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方式推进,用信息化支撑教育现代化,在“互联网+”的条件下,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江北区只是我市智慧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市“渝教云”公共服务体系初具规模,累计上线精品课程900余门、微课资源2800余个、同步课程资源60万余条,注册用户约550万人、访问量突破2.56亿人次。全市中小学“校校通”建成率达95.8%,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率达98.9%。全市32个单位参与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其中4个试点案例入选教育部优秀案例集,7个单位被教育部评为试点优秀单位。制定《重庆市智慧校园建设基本指南》,遴选308个单位参加市级教育信息化试点、智慧校园建设试点,5个区县入选市级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县。
智慧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