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过后,部分地下排水管道因淤泥而堵塞,但地上却看不到堵点在哪里,怎么办?不用担心,有管道机器人来帮忙。重庆日报记者8月26日从江北区住房城乡建委获悉,该区在地下排水管道清淤工作中,投入了多台机器人作业,相比传统的人工方式,可节约工程成本60%以上。
8月26日,记者在江北城下穿道看到,工作人员打开路面窖井,将宽约25厘米、高约30厘米的管道机器人放入排水管内,用一台平板控制机器人在管道内行进并接收其传回的实时画面。当机器人遭遇严重堵塞无法前进时,工作人员则将其收回,从相隔约20米的另一个窖井口再次放入排水管,重复探测操作。
约半天时间里,工作人员操作机器人先后从20多个窖井口深入排水管探测,探明了江北城下穿道及其附近约400米长管道内的各个堵塞点及其堵塞程度。
“这份探测结果对下一步的疏通工作大有帮助!”江北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传统的人工探测难以深入管道确定堵塞点,疏通工程往往需要沿排水管对较长距离的路面进行“线挖”,费时费力。而借助机器人探测结果,工作人员只需在各个堵塞点做小范围的“点挖”,就能快速实现管道疏通及路面恢复,工程成本也将降低60%以上。
据介绍,这种管道机器人,只是“江北区智慧排水系统2.0”平台的众多物联网设备之一。此次洪水过境,因为该平台的应用,减少了各监测点信息观察、采集人员投入,可集中力量投入到对排水系统的修理、疏通作业中,大大提高了江北区城市排水工作效率。
“平台还集成了覆盖全区沿江沿河排水口、重点路段易积水点和主要排水管道的摄像头、液位监测仪、流量监测仪等前端设备共91套。”该负责人介绍,通过这些设备,指挥调度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快速发现排水口和排水管网的异常情况,并通过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就近调集排查和疏通力量迅速参与作业。中心指挥人员还可借助由无人机、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传回的画面和数据,对多个作业现场进行实时指挥。
8月26日,在江北城下穿道,工作人员在管道机器人的帮助下,精准定位因洪水夹带泥沙淤积而堵塞的点位,并高效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