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欣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对城乡结合地区群众的普法工作的建议》(DH0039)收悉。经调查研究,现回复如下:
一、城乡结合地区普法的做法及成效
(一)建立健全普法责任制。2016年我局牵头起草了“七五”普法规划,提出“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工作原则,指导街镇、部门针对重点对象,分类实施法治宣传教育,广泛宣传与本单位职能相关的法律法规400余部,突出宣传宪法民法典和新颁布、新修订的法律,以及国家安全、扫黑除恶、金融诈骗、百姓民生等法律法规76部,确保了法治宣传教育普及率每年都在80%以上。
(二)积极推行以案释法制度。建立以案释法长效机制, 2016年以来征集案例133篇,被司法部收录全国案例库54篇。认真做好日常释法工作,在1821件法律援助案件办理过程中向受援人释法明理。通过各级各类调委会,有针对性地对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纠纷案例积极开展宪法、民法典等普法宣传。利用街镇的LED屏,常态化向村(居)民播放法庭庭审、公益诉讼、扫黑除恶、以案释法等法治视频。
(三)促进基层法治文化依法治理建设。印发《关于深化全区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推动各部门对法治文化建设的投入,法治文化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目前,街镇建立的12个文化站,各村(社区)文化室均设有法治书架或法律书角,2013年以来我局累计赠书16000余册。安排电影公司放映法治电影50余场,指导社区(村)居民编创、排演情景剧、小品、快板、舞蹈等文艺节目117个。累计创建全国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市级村(社区)34个。
(四)网络普法提升实效。开设“民法典云课堂”,收集整理了一批国内知名民法专家网络公开课的授课视频,通过提供网址链接或者二维码,让行动不便的、有工学矛盾的以及因新冠肺炎疫情须减少聚集的公民,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在网收看。累计向社会推送《民法典开讲》24期,《光明云说法·民法典专家谈》31期,《法大在线·普法教育公益大讲堂》6期。
(五)向基层倾斜精准普法。建立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街镇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2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115个,方便群众就近申办法律服务。指导84家律师事务所与各村(社区)进行法律结对,为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讲解法律知识,提供法律咨询。培养“法治带头人”354名、“法律明白人”496名,每年定期组织开展轮训。招募普法讲师40名,通过“你点我讲·按需授课”公益普法宣讲活动,2016年以来在村(社区)举办讲座174场次、覆盖群众近4万人次。
(六)扩大社会普法覆盖。我局在《江北报》刊登宪法法律公益海报23期,发布民法典知识竞赛活动公告,覆盖2万读者群。动员“江北微发布”“江北新闻”等区级微信公众号,各街镇各部门微信公众号等,推送、转发民法典新闻、宣传解读、视频300余条。在观音桥融恒时代广场LED屏滚动播放宪法法律宣传片累计近4万次。在村(社区)的宣传栏张贴法律宣传海报累计944幅,各村(社区)、人行天桥悬挂条幅1753幅。编撰制作法律海报、读本、宣传单、视频等普法产品14种类,累计印制38万余份。
二、下步的方法举措
(一)深化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为首要任务,以启动实施“八五”普法规划为主线,全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二)提升普法实效,不断突出普法工作针对性。结合“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把“七五”普法好的经验做法转化到“八五”普法中。建好用好法治文化阵地,运用大众传媒和现代传播手段,加大公益性法治宣传力度,重视和培养专兼职结合的法治工作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深化村(社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建设。
(三)延伸法律服务,调动法律服务机构参与。整合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和司法鉴定机构等资源优势,开展法律服务进乡村活动。组织律师事务所与村(社区)续签法律结对协议,为基层提供法律培训、宣传和普法等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保障公共法律服务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长效机制,强化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强化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组织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抓好村(居)民学法用法工作措施,健全完善学法用法的制约、激励机制。把普法工作成效纳入依法治区考核内容,强化检查、评估力度,推动城乡结合地区普法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重庆市江北区司法局
2021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