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数据江北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 >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重庆市江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江北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250号建议的复函
日期:2022-05-06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江发改函2022171


杜渝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江北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建议》(DH0250)收悉,针对您提出的建议,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来要在少年儿童手中实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茁壮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儿童和儿童工作,亲切关怀儿童健康成长,为新时代儿童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江北区历来高度重视人口与社会事业发展工作,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关心关怀‘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建设全龄友好城区”,为贯彻落实好区党代会精神,持续构建“基本+普惠+优质”的公共服务,经区委区政府同意,我区已经在研究部署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具体如下:

一、优化顶层设计,实施“三项”综合统筹抓手

1.纳入规划引领。我区正在编制《江北区“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明确“推动儿童优先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觉,积极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提高儿童之家建设水平,加强儿童早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完善区、街(镇)、社区(村)三级联动保护儿童网络。”目前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编制进度同步衔接市级相关规划,预计2022年上半年正式出台实施。

2.积极申报试点。20221月,按照市级关于开展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经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同意,由我委牵头,会同区委宣传部、区教委、区民政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文化旅游委、区卫生健康委、区体育局、区规划然资源局、团区委、区妇联、区残联等部门单位,编制了《重庆市江北区儿童友好市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于规定时间内报送至市级相关部门。经市级评审,已将我区推荐给国家有关部门评审,评审结果暂未公布。《方案》提出,我区将注重发挥“经济发展全市领先、公共服务全市前列、儿童事业独具特色、规划政策全局谋略、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等五方面的基础性优势,从儿童视角出发,以儿童需求为导向,以儿童更好成长为目标,围绕“儿童政策体系,儿童公共服务,儿童权利保障,儿童成长空间,儿童发展环境”五大建设重点,推动全域、全社会践行参与,打造以“儿童优先、全域友好”为主基调、以“5+2+N”为主体系、以“33项”具体任务举措为系统化支撑的国际、现代、全域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体系。

同时,根据2022121日重庆市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工作市级部门开题评审会会议纪要精神,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确定在我区先行开展儿童友好型城区专项规划的试点工作,我区成为全市唯一一个儿童友好城市规划的试点区县。

3.强化组织领导。为认真落实《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社会〔20211380号),进一步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让儿童成长得更好,并积极推进国家级试点申报工作,经区政府同意,建立了重庆市江北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协调机制,成立由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为组长,各相关副区长为副组长,区委宣传部、区发展改革委、区教委、区民政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文化旅游委、区卫生健康委、区体育局、区公安分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团区委、区妇联(区妇儿工委办公室)、区残联为成员的江北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在我委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围绕“五个友好”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建立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政策引导,健全“四个”政策友好体系

1.完善“发展规划”政策友好体系。进一步明确儿童友好城市的顶层设计和价值导向,在“十年规划、五年规划、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等一体的发展规划体系中融入儿童友好理念,在《江北区“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重庆市江北区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江北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江北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专项规划和相应的子规划中,进一步融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建设要求,将儿童公共设施和活动场所建设等纳入规划的重要内容和重点储备项目库。待国家试点确定后,将进一步制定《江北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明确更加具体和落地的相关建设任务和要求,明确行业部门职责,完善职能分工,协同整体推进。每年制定年度计划或发布白皮书,加强年度计划与总结、监测。

2.完善“城市规划”政策友好体系。推进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将“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引入城市规划,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儿童活动场地规模配置、设计指引等内容纳入《江北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及相关规划,作为市级试点城市,推动编制完善《重庆市儿童友好型城市总体规划及设计导则》《江北区儿童友好城市空间规划》《江北区儿童友好城市设计细则》《江北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指南》等相关城市规划,在各类城市规划建设中注重融入儿童友好功能,重点对已有儿童设施引入儿童友好元素,对现有指路牌、步行道、卫生间等体现儿童元素,对“大马路”建设和停车场建设引入儿童安全设施,对学校周边人行横道设置“爱心斑马线”和延长绿灯、对社区进行人车分流,围绕“15分钟社区生活圈”新规划一批儿童活动场馆(场地)等。

3.完善“儿童参与”政策友好体系。探索建立健全儿童参与公共活动和公共事务机制,将儿童纳入决策体系中”的导向,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过程中,更加注重健全儿童诉求表达、权利保障等长效机制和反馈机制,涉及儿童的重大事项事先听取儿童及监护人意见,充分尊重儿童独立人格,保障其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探索建立全流程、长效的儿童社区参与机制,推动儿童参与机制长效化、高效化,提高社区儿童参与度。在制定社会政策、发展公共服务中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全面保障儿童在社会生活、社区发展、家庭事务中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儿童代表选任制试点,按照分年龄、分镇街、分城乡等选取儿童议事代表,积极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重要事务、重要活动,倾听和反馈儿童需求、儿童建议。

4.完善“社会参与”政策友好体系。整合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庭和个人等全社会资源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以普惠为导向,聚焦托育、教育、医疗、儿童福利等领域,出台一系列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项目指引、优惠政策指引、重点产业指引及配套等税收优惠政策,并纳入相应的鼓励优惠政策范畴,吸引企事业单位、家庭和个人积极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和各领域建设,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资源整合和建设运作模式,系统增进儿童福祉。积极培育为儿童服务的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少先队校外辅导员和志愿者队伍。推广石马河、大石坝、华新街、观音桥、五里店、寸滩等镇街“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志愿者整合机制,扩大儿童志愿者服务规模,打造“江北之家”特色儿童公益服务品牌。

三、突出儿童视角,完善“五类”公共服务设施

1.推进城市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一是推动老旧小区适儿化改造,研究将儿童室内外活动场地的配建规模、建设指引等内容纳入改造范围,加密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商业区、老旧街区等“游戏角落”、儿童运动区、图书馆、儿童步道等建设,力争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完成城市更新适儿化改造。二是推动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快无障碍人行天桥、无障碍地下通道、无障碍轻轨站点、无障碍公交站点内防滑平整地面铺装、低于1米防护、儿童扶手等出行无障碍建设,增设儿童易懂标识、过街音响、智能语音提示系统等信息无障碍设施,完善第三卫生间、儿童卫生间、母婴室等服务无障碍设施。

2.改善儿童安全出行空间。完善儿童友好道路交通设施,围绕串联东西的滨江步道、两江四岸核心区步道网,以及区内特色步道尤其是12条新建步道,加快为儿童划定独立、连续的步行和骑行空间。加快城市中爱心斑马线、安全步道建设,区内学校、图书馆、公园以及高密度社区等儿童主要活动场所周边道路的人行道宽度按儿童友好标准逐步调整优化。二是营造安全的道路环境。充分考虑儿童出行权益,优先保障儿童出行路权,以江北区“四横十二纵”的路网为核心,推动与机动车道的分隔,加强机动车交通管理,学校、图书馆、公园以及高密度社区等儿童主要活动场所300米范围内道路实施30km/h速度限制措施,并配套设置相应的限速标识,儿童主要活动场所出入口两侧100米范围内禁止设置路侧停车位,为儿童营造足够安全的出行环境。三是创造有趣的出行空间。基于儿童视角,在道路出行系统中通过趣味化设计,形成丰富有趣、激发儿童兴趣的出行空间,并起到引导儿童出行路径的作用。

3.拓展儿童人文参与空间。一是加快儿童友好图书馆、友好文化馆、友好体育场馆、校外教育基地等建设推进儿童友好图书馆建设,对区内现有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儿童友好改造。二是推进儿童友好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石子山馆、鱼嘴馆)、重庆市儿童公园馆以及社区“青少年之家·微型少年宫”等场所,积极开展互动、体验性活动或数字化展示活动,加强儿童课外实践、科技体验、素质拓展等能力建设,打造儿童参与社会实践的基地。三是加大校外活动场所管理建设力度,将儿童公共设施和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市级专项资金、区级资金对儿童活动场所的投入。扎实推进“我是江北小交警”“小蜜蜂乐园”“青少年暑期夏令营”“少年中国说”“童梦童乐”“向日葵阳光成长”“筑梦善行残健共融”等品牌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儿童主题活动品牌。

4.开展儿童友好自然生态空间建设。一是推进儿童友好公园建设,依托鸿恩寺公园、溉澜溪公园、石子山公园、白塔山公园等公园建设,加快完善园路系统、休憩设施、母婴室、儿童厕所、无障碍设施、标识系统、照明设施等服务设施。二是拓展乡村旅游儿童参与空间,依托五宝镇、复盛镇等乡村旅游建设,充分融入儿童元素,完善儿童配套设施、无障碍设施、儿童活动空间等布局。三是积极打造绿色学校。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中小学、幼儿园教学计划,积极创建一批示范性绿色学校。在“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节点开展丰富的儿童环保主题活动,培养家长和儿童生态文明意识,帮助养成健康文明、绿色低碳的良好生活习惯。

5.加强灾害事故防范空间建设。一是增强儿童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升灾害事故防范应对能力。推动落实儿童密集场所安全主体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加快防范应对各类灾害事故风险。强化防灾减灾安全教育。突发事件贯彻儿童优先原则,制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定事件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时,优先考虑儿童的身心特点,关注儿童特殊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道路交通、消防应急综合安全等活动,提高教职工、儿童及其监护人识别灾害风险、应急避险和自救自护的能力。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和灾害对儿童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储备面向儿童需求的重要应急物资,保证儿童食品、药品、用品供给,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优先救护儿童。

四、关注儿童服务,完善“六大”公共服务重点

1.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提高江北区“幼有所育、幼有优育”水平。争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示范城市(区县)项目,积极争创国家级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区县、示范机构。依托区妇幼保健院,建成1个以上具有承担指导功能的示范型婴幼儿养育照护中心或综合性托育服务中心,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服务机构。完善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鼓励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3岁幼儿,充分利用社区中心、闲置校舍等存量资源建立婴幼儿照护中心。

2.完善儿童教育服务体系。提高江北区“学有所教、学有优教”水平。一是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科学制定符合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口分布及人口政策调整等区情实际的幼儿园全覆盖规划,持续扩大公办幼儿园的学位供给,实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联合高校推行学前教育教师“定向对口培养”计划,打造一批有内涵、有特色的幼儿园园本课程,打造一批示范性学前教育机构。二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100%,推进中小学建设适度向近几年人口增长趋势明显的石马河、大石坝、江北嘴、唐桂等镇街倾斜,高位推动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持续巩固消除义务教育大校额、大班额、超大班额工作成果。三是推动高中阶段教育优质供给。继续实施高中阶段教育困难学生资助制度。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和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四是推动职业教育多元融合发展。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重点推动产教融合和“1+X”证书制度试点,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培养制度。五是加强特殊教育建设。普及残疾儿童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残疾儿童逐步实施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的免费特殊教育。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特殊教育事业,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3.做好体教融合发展。提高江北区“体有所健、体有优健”水平。一是深化体教融合保障机制。出台并实施深化体教融合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儿童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动有条件的体育场馆向周边学校和儿童低收费或免费开放。二是加强青少年体育训练项目重点学校建设。在全区青少年体育训练项目重点学校22所中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建设学校数量。进一步完善游泳、田径、举重、射箭、网球、足球、篮球、排球等青少年体育训练项目,扩大体育教师作为体校兼职教练员规模。三是加强优秀教练员引进和培训机制。加大对教练员的培训力度,着力引进高水平教练员,鼓励优质体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有机互补,充分实现教练、教师互派互聘,培训和设施资源共享。四是完善青少年竞赛体系。坚持举办青少年运动会,鼓励各校之间进行交流友谊赛。组织青少年运动员参加市及国内各级赛事。

4.加强儿童健康保障。提高江北区“健康有保障、健康有保障”水平。一是提高出生人口质量。落实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孕产妇死亡个案报告和约谈通报等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建立多部门联动防治出生缺陷工作机制,夯实区—街道(镇)—村(社区)三级基层优生优育服务网络体系。二是提升儿童身体健康服务能力。实施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健康行动,加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达到95%以上。巩固提高儿童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完善“区—街道(镇)—村(社区)”三级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强化预防接种规范化管理,完善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与管理机制,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三是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健康教育课或地方课程),科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定制课程”,继续组织开展“你笑起来真好看”等中小学心理健康节。开展儿童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性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进学校活动,建立江北区儿童心理健康监测数据库。四是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和儿科规范化建设。支持建设区妇幼保健机构、妇产专科医院、医院妇产中心,加强区妇幼保健院等妇幼保健特色专科建设,争创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儿童医疗保健机构,确保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有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有医师专职从事儿童保健服务。

5.丰富儿童文化服务供给。提高江北区“文有所化、文有优化”水平。一是加强正向儿童文化“嵌入式”传播。组织面向儿童的阅读推广、文艺培训、展览游览等活动,在“大手牵小手文化进校园”“非物质文化艺术活动”等阅读和文化服务活动中,在社会化图书分馆、城市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中融入更多儿童元素和儿童文化。将儿童文化创意融入社区生活场景,开展江北区儿童网络引导行动。二是丰富儿童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推进和指导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免费开放和日常管理服务,着力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儿童基本服务项目、丰富儿童公共文化活动。升级开展“小蜜蜂乐园”“少年中国说”“悦读汇”等区内儿童活动,积极申请承办“阅读之星重庆市民诵读大赛”“格林童话之夜”等儿童阅读品牌活动。三是完善儿童文化设施布局和功能。串联文化珍珠链,布局、建设主题艺术街区、艺术空间、艺术小镇等项目,融入儿童元素和儿童艺术。四是净化儿童文化环境。以江北区中小学校园周边书店、报刊摊点、文具店、打字复印店等场所为重点,大力扫除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有害出版物及信息,大力整治网络游戏、直播等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有害信息。

6.加强儿童大数据公共服务。提高江北区“数据有服务、服务有数据”水平。一是加强儿童发展数据统计分析。完善与儿童友好发展有关的统计指标和分性别、分地域统计指标。制定儿童发展战略规划、行动计划等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完善儿童数据库和开展统计分析监测,加强实时监测预警功能。二是完善儿童大数据平台建设。建设统一的妇幼健康信息平台,完善江北区妇幼健康大数据,推动妇幼健康信息平台与电子健康档案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加强信息互联共享,实现儿童健康全周期全过程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三是突出儿童友好城市智能化治理水平。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感知城市安全、交通、环境的智能网络,打破“数据烟囱”“信息孤岛”,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应急管理“一网调度”、基层服务“一网治理”。

五、加强示范引领,推动“四大”示范载体建设

1.打造示范型儿童之家。满足幼儿社会交往、情感交流的需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创建、重点倾斜,围绕江北区社区(村)实地情况和特色,探索完善“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的“1+N”建设模式重点开设亲子早教、STEM科学课、暑期安全教育、健康心理、普及性教育、延展家庭教育等服务活动,因地制宜完成儿童之家建设。积极应对疫情挑战,加快探索线上服务活动,开展线上亲子手工、线上亲子阅读指导、线上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特殊时期的儿童活动服务。2025年,积极争创市级示范儿童之家,创建35个以上区级示范性儿童之家。

2.打造市级示范青少年活动中心。满足少年儿童的教育学习活动需要。依托石子山馆、鱼嘴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加快建设重庆市儿童公园的方馆、圆馆,积极打造市级示范青少年活动中心。通过购买专业化社会服务项目,组建“校外活动导师+校外辅导员+专业社工+校外志愿者”的专业活动团队,打造“行走的课堂”“向日葵阳光成长”“七彩小课堂”等品牌项目。坚持将服务向困难青少年、困境儿童、残疾青少年、抗疫一线人员子女倾斜,切实发挥党管团属青少年校外活动公益场所的思想引领主阵地作用,助力江北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3.打造儿童友好示范社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重要承接地。以社区儿童需求为抓手,形成“三中心多站点”布局,通过整合儿童友好相关资源,促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重点为儿童提供支持基础性公共服务,重点针对0-3岁儿童,开展家长教育和家庭科学养育指导、婴幼儿家庭照护及托育服务;针对3-6岁儿童,向家长提供和谐亲子关系及亲职教育的服务;针对6-12岁儿童的安全教育、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运动习惯、道德素养、社会实践、艺术素养以及家庭教育等提供支持服务。到2025年,街道儿童友好社区全覆盖,积极培育示范型儿童友好社区。

4打造一批儿童友好街道、社区、学校、医院、公园、图书馆等示范。在重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率先在全市搭建城市(城区)、街区、社区、小区为一体的全域儿童友好试点城市建设体系。率先开展系列儿童参与活动的实践,率先优选启动一批儿童友好示范街区、学校、医院、公园、图书馆项目。其中,以大石坝街道、观音桥街道为重点打造儿童友好街道、社区试点示范,以两江国际实验学校、溉澜溪实验学校率先打造儿童友好学校试点示范,以溉澜溪、石子山体育公园率先打造儿童友好公园试点示范,以鸿恩寺图书馆率先打造儿童友好图书馆试点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此复函已经张发义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江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56


章开朗

联系电话023-67503815

邮政编码:40002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矩阵

公开信箱

服务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