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发改函〔2024〕118号
张长荣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江北区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建议》(第074号)收悉。我委高度重视,认真办理,并协同相关部门到深圳、东莞、成都、荣昌等地实地调研,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下阶段,我们会将您的宝贵建议融入工作实际,抓好落实。现就建议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抢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于去年9月在考察黑龙江时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并在各地考察时的讲话中不断深化和丰富这一理论,近期到重庆考察时指出“支柱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山东考察时指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因此,我们要着力将支柱产业及构建“22411”先进制造业体系作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突破口。
一是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筑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引擎。通过数智赋能,推动制造业深入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加快关键工艺设备更新换代,深化数字化装备、信息系统集成应用,以“产线、车间、工厂”为基本单元梯度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企业制造全流程的数字化水平。鼓励传统汽车产业、电子电器产业分别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方向转向。聚焦数字变革,加速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及产业金融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打造生产性服务业功能集聚区,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围绕软件开发应用、数字服务、系统集成三大数字产业领域,特色发展工业软件、汽车软件、金融科技、数字内容、数据资产等细分赛道;立足金融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金融租赁、基金及资产管理等;激发商贸业增长新动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口岸经济和贸易服务业;围绕先进制造业体系,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和设计、现代物流及其他专业咨询服务等。
二是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构筑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支柱。聚焦现有新兴产业,推动链主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联合体,设立行业领域科技研发中心。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加速推动润际远东成立新能源汽车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研发中心;加大与抖音集团合作和支持力度,助推懂车帝中汽研研发项目落地江北,并集聚一批汽车性能检验检测、车载智能控制系统开发等链群企业。围绕疫苗研发和销售,积极争取重庆智飞生物在江北增设研发中心,集聚一批检验检测、医疗机构等相关企业扎根江北。围绕智能家电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力争推动海尔(重庆)研发项目落地。
三是围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紧跟国内外最新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发展趋势,立足“22411”产业体系,深化在低空经济、生命科学、元宇宙、前沿新材料、未来能源等领域调查研究,持续迭代升级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大前沿科技领域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并争取尽快落地。充分发挥主体支撑与融通带动作用,积极搭建合作交流对接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加强与各类所有制企业在产业、资本、技术、采购与招投标等领域的合作,引领带动民营和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二、关于做大做强科技产业,建立更多研发平台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发展,打通科技与产业双向融合渠道,发挥市场主体灵活优势,促进产学研用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变生产力。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根据科技创新中心圈层规律架构,优化创新空间布局。高起点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瞄准我市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础设施,集中优势力量,强化与中国科学院等一流院所合作共建高端研发机构。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实体。强化与长安、海尔、抖音集团及智飞生物等链主企业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标准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园。加快形成创新空间承载,重点围绕港城园区、鱼复园区、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布局科技产业园中园、科技服务产业楼宇等。
二是健全转化体系。明确企业需求,精准引导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快完善“需求—供给”高效匹配服务体系,拓宽供需衔接通道,为成果转化推进“开路架桥”。丰富转化形式,稳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创新主体开展研发创新,形成一批填补市场空白、打破国际封锁的高水平发明专利、解决方案等可上市交易的技术成果,孵化形成一批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团队。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行业企业开展横向创新合作,参与行业企业战略规划、产业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技术标准制定、品牌建设等现实问题研究。完善服务体系,提升创新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成果转化市场化运作,建立成果转化的三方服务机构,支持开展科技成果咨询、成果交易等服务,建立企业与成果供给主体的高效对接渠道。
三是集聚资金资源。优化科技项目评估机制,针对大、中、小科技项目,细分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准入标准和重大项目评估体系,通过财政资金、产业引导基金、私募基金、银行信贷的阶段性投入,破解死亡谷难题,逐步实现“样品-产品-商品”的科技成果转化。加强财政资金统筹支持力度,重点向具有公益属性且市场作用失灵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倾斜。加大投融资保障力度,探索“孵化+投资”新模式,鼓励创新创业载体设立种子基金,完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拓宽科研团队和科创企业融资通道,同时建立多元化风险共担机制,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三、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和人才引进环境
一是加大科技创新团队引育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校企人才培育协作渠道,通过企业和高校人才互兼互聘等方式共享人才资源,助力培育实用型创新人才。制定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围绕重点产业方向,引进拥有技术、项目、团队的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先导产业、前沿科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管理等实用人才。加快集聚高端人才培养载体。着力吸引国内外高端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创新平台等创新载体落户,为吸纳、聚集和培育产业技术创新人才提供支撑。
二是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吸引力。加强公共服务资源统筹,从完善服务功能、优化生活环境、营造文化氛围等多方面入手,为科技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打造让优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的良好环境。锚定“营商环境最优区”目标,迭代升级政策举措,持续发布投资清单、机会清单,深化“百千万”联系服务经营主体全覆盖,擦亮“小江都能办”等服务品牌,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办实事。
此复函已经张发义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江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6月7日
联 系 人:唐袤程
联系电话:023-67112315
邮政编码:40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