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谢小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第209号)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非常感谢您对全区学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并提出中肯建议。区教委高度重视,立足学校职能职责和教育系统实际,从专业能力建设、硬件设施改造、课程体系完善、日常筛查干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等方面持续着力,全面推进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助推构建政府主导、专业引领、医教协同、社会联动的全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一、高度重视,构建组织管理体系。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今年首次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单列写入全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区教委把学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全区2020-2021学年教育工作要点,各校(园)纳入学校(幼儿园)整体工作体系。二是完善组织领导。成立全区学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强调校长(园长)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责任人,具体职能职责分解落实到责任科室、学校(幼儿园)。三是落实工作举措。首次系统研究制定全区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明确专业人员配备、设施设备完善、教学教研组织、综合实践开展、应急处置救援等具体举措,以及督导评估考核等保障措施,以特色学校创建辐射带动全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拓展。
二、注重专业,健全专业实施体系。一是建立专业队伍。进修学院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研员1名,每所中小学配齐1名以上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今年新公招2名专业教师拟补充师资力量;针对各校专职教师不齐的情况,抽调骨干专业教师组建学科中心组,统筹开展日常学校心理健康应急救援及危机处置。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各中小学“一室一沙盘”配套设施基本建成,即建成面积达标、装饰温馨的心理辅导室,配备沙盘等辅助活动设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必要的活动空间;各学校结合实际开设心理咨询热线、悄悄话信箱等载体,不断拓展工作空间。三是充实专业力量。充分争取西南大学等高校专业资源,对全区7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进行集中脱产培训,分批次对校级干部、学科教师、班主任等各层面开展讲座培训;引导第十八中学、字水中学、徐悲鸿中学、二0三中学、华新实验小学等规模较大的中小学与专业机构系统合作,结合学校实际和需求针对性开展心理测试、筛查评估、分类辅导、个别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如华新实验小学引进北京三棵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为学校进行特殊学生心理筛查、特殊学生一对一咨询、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课、家长心理课堂、教师团体心理辅导课等5个服务项目,服务师生、家长共计1063人次,为师生筑牢心理健康防线,有效缓解了专业师资不足问题。
三、过程育心,完善校园交互体系。一是加强课程建设。各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健康教育课或地方课程),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定制课程”,如鲁能巴蜀中学、观音桥小学等学校“定制课程”深受师生欢迎;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学科渗透,实施学会“1-2项运动+1门乐器+1门艺术+1项家务的“四个1”活动,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建立良好伙伴关系和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根据学生需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针对性组织团体辅导课,确保2021年实现师生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二是营造校园氛围。创设学生与环境互动的校园心理氛围,利用校园心理文化墙、橱窗、LED屏、校园广播站、电视台等环境阵地进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构建学生与老师互动的心理机制,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严格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杜绝教学失范失当行为对学生心理伤害,缓解学生过重学业压力;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文化体育运动,以美育体育缓解紧张情绪、增强自我控制。三是深化综合实践。利用5.8世界微笑日,在全市率先组织开展“你笑起来真好看”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节启动仪式,推动开展针对师生心理健康需求的个体辅导、团体辅导、专题讲座、校园心理剧、班团活动等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育打造成为全市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品牌,受到市教委领导高度评价和各区县一致肯定。针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疫情中的医护人员子女等不同类别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特色活动,如第十八中学持续打造校园心理剧形成品牌项目,玉带山小学、复盛实验校等持续开展沙盘游戏、心理绘画等特色心育活动,在全市有较好影响;结合各学段学生特点及需求深化班队活动,如2021年针对“如何正确处理手机游戏”推出10余个有实际操作价值和意义的主题班会;利用“5.25心理健康日”和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周等节点,广泛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常识普及,引导师生、家长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推出一批心理训练、角色扮演、游戏辅导、情景剧等活动,如:体育教师团队编排的心灵体能操获全市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洋河小学舞蹈《送你一朵小红花》参加全市展演。
四、全面筛查,探索立体干预体系。一是组织监测筛查。协调配合区精卫中心每学期对校级干部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开展1-2次专题培训,依托班主任教师和外聘专业心理服务机构,开展师生心理健康监测或全面筛查。积极争取通过购买服务和商请区卫健委、区精卫中心专业力量支持,拟于每学期或每学年对全区师生进行全员筛查,分校分类建立心理健康数据库,逐步形成师生心理健康档案。二是开展团体辅导。针对突发危机事件,区教委选拔专兼职心理健康骨干教师成立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各学校也相应成立校级志愿服务队,对当事人和旁观者给予团体辅导式心理应急救援;利用“开学季”“母亲节”“成人礼”“毕业季”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团体辅导式主题教育;组织各学校与区精卫中心、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等专业机构建立工作联系,积极争取支持和精准指导,对毕业年级学生及其家长、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群体给予科学有效的辅导。三是进行分类干预。对学校能够改善和解决的问题,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类型和发展的程度,开展全校、班级或小型团体辅导等校内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对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畅通转介渠道:发挥区卫健委派驻的卫生副校长专业指导作用,学校主动与正规医院或者区精卫中心等专业机构建立常态联系,为师生积极搭建心理障碍诊断、转介、治疗的绿色通道,全力避免极端事件发生;针对紧急情况,及时启动区级、校级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及时召开调度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掌握师生情况,并第一时间协调区精卫中心和专业机构,开展针对性心理危机处置干预、心理应急救援和跟踪处置。
五、争取外联,建立内外联动体系。一是做实家校联动。各中小学、幼儿园每学期通过家长会、网络培训等方式,坚持举办1-2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指导家长加强自身良好心理素质养成,更新教育和育儿观念;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家长沙龙、“爱心家访”等活动,及时沟通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二是争取部门联动。以区委政法委牵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为契机,主动加强与区卫健委、区精卫中心对接联系,探索建立救助、诊疗的“绿色通道”,逐步打通发现、转介、就医的“医教结合”渠道;主动邀请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区卫健委、区精卫中心)的“天使在线”志愿者充实到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积极组织引导学校专业教师参与“天使在线”志愿服务,建立区未成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之间的密切联系,引领教师专业成长;2017年起与区妇联联合开展了“家庭教育流动学校”进校园活动,30余所学校教师及家长参与活动,以心理学方法传递科学育人理念和现实做法,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助力。三是努力拓宽资源。向兄弟区县教委的学校卫生保健所学习先进工作经验,建立经常性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渠道,增设针对我区困难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资助项目,积极筹建完善我区学校卫生保健所机构人员配备;向全区师生大力推荐区精卫中心“天使在线”心理健康服务热线,目前“天使在线”咨询业务一半为学生群体;积极支持专业教师如观音桥小学“心情老师”宋树慧等,利用个人博客和微信公众号向全区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和辅导。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精神,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有效的作为、更加务实的举措,持续推进学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继续争取部门协同支持,争取区内外专业力量和各方面合力,进一步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我们恳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继续呼吁,争取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学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再次感谢您及时中肯的建议。期待您继续关注教育,并欢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此复函已经李四川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江北区教育委员会
2021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