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发改函〔2022〕172号
郭玉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建议》(第008号)收悉。经与区经济信息委、区科技局、区人力社保局、区金融办等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深刻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意义,加快承接成渝地区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带动效应,聚焦重庆作为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产业,积极投身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字产业新高地、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等建设,完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发展效率,在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自2020年以来,我区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加快形成“以点带面”的友好合作格局。我区分别与四川省巴中市、德阳市、泸州市、攀枝花市以及成都市青羊区、大邑县建立友好协同发展合作关系,全区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单位累计与四川各地签订合作协议110余个。二是逐步优化“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关系。制造领域形成较好的川渝市场,与四川地区在汽车、家电产业的配套供应合作密切,取得多项战新产业招商引资成果,生物医药加快布局、迅速崛起,金融和商贸市场增添新的活力,重庆第一高楼A-ONE国际金融中心正式动工,电测村中环万象城以及长安三工厂片区取得实质进展,果园港与长江上游多个城市签订港口合作协议,京昆高速铁路西昆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三是探索完善“互联共享”的公共服务模式。我区积极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助推川渝两地在教育、医卫、体育、交通、政务等领域构建机制、开展合作,不断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持续加深两地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
同时,在推进过程中也发现,将我区置身成渝大环境存在同质化竞争、比较优势发挥还不够的问题,也还存在缺乏川渝共同实施的重大项目,与友好城市在协议落地落实方面还需要加强的问题。这些问题,其本质就是我区产业影响力还不够的问题,这一点与开放、人才、政策等方面配套的问题也是息息相关。为此,将从以下4个方面来提升我区产业发展能级。
一、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让江北在成渝优势突出
(一)全力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围绕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持续推动金融机构与金融功能“双集聚”。做大做强“银证保”传统金融,做优做好各类持牌新型金融,增加营运、结算、研发、信息、资金等功能性机构,引进各类金融总部;充分发挥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的支撑作用,打造西部金融科技发展高地,推动金融业科技转型;加快建设国家金融信息平台西部中心,做优做强QDLP项目,推动QFLP项目落地,强化对共建“一带一路”的金融支持;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制定并发布金融机构标准化服务方案,纵深推广“金融服务港湾行动”,加快建设金融人力资源产业园。积极推动产业引导基金落地,助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持续提升经济证券化水平,做实用好上交所西部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推动IPO数量继续增加,力争科创板实现“零的突破”。积极协办中新金融峰会,承办西部金融中心·江北嘴新金融峰会、重庆资本市场发展研讨会等活动,营造浓厚的金融文化氛围。持续加强金融风险管控,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二)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选区。高品质规划打造“中环万象城”,推动江北嘴高端商贸集聚,建设北滨路国际“慢生活”经济带和寸滩国际消费新地标。积极引进重奢品牌店、高端定制店、品牌首店、免税店,加快打造全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先行区。整合购物、文化、旅游等消费政策,办好购物节、美食节等促销会展活动,提振消费信心。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洋炮局1862文创园开园营业,推进石门老街、鱼嘴老街等建设,布局音乐演艺、数字娱乐、影视制作、军事体验等文旅产业,推进鸿恩寺公园建设国家AAAA级景区,推动鎏嘉码头建设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借助长江上游城市花卉艺术博览会、江北嘴新金融峰会、中国未来学校大会等品牌,共同提升川渝两地公共品牌知名度,利用双方会展平台开展产销对接,定期组织名优特新产品展销会。
(三)推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提高鱼复工业园产业承载力,有序推动港城工业园提档升级。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深度参与成渝电走廊建设工作,支持长安新能源、瑞驰新能源等整车企业研发换电车型,支持金康新能源与华为深度合作。深化与海尔集团战略合作,支持海尔建设西部研发中心,推动建设海尔“灯塔工厂”,加快推进海尔商用洗衣机及洗护产品生产基地等项目落地。依托中车长客轨道,结合长望总部及兵装研究院落地契机,提升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奥特斯科技为龙头,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等电子核心基础部件产业,推动金黄光等项目落地,推进莱芯半导体、紫光华智等企业投产放量。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壮大,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补链成群实现跨越发展。突出抓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发展,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大力支持汽车、白色家电、生物医药等企业在川渝拓展市场,为产品销售、配套、仓储、物流等开设“绿色通道”。
(四)加快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围绕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引育一批数字经济头部企业,打造一批数字内容、区块链、软件信息服务、数据资产全产业链等多点支撑的产业集群,推动西部数据交易中心提质提效,加快推动南桥智慧港建设数字产业示范园,力争数字产业增加值增长超15%。加快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提速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入挖掘数据资源政用、商用、民用价值,支持建设5G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拓展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停车、智慧社区等典型应用场景。做好数字经济川渝合作,共同促进信息技术发展,在川渝两地大力推广“互联网+”教育、卫生、健康等技术,搭建数字交流平台,打造数字在线的远程品质服务。
(五)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汽车装备、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低碳环保等领域创新研发,推进重铁投资、润际远东、泓宝科技、迈基诺等企业创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构建国际技术转移协同体系,力争引育科技型企业300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研发投入强度达3.3%。加快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着力打造国际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力争新增区级孵化载体3家、市级以上孵化载体2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推动与四川省德阳市、绵阳市等友好城市深化科技合作,聚焦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优势产业,引导两地企业合作交流,推动以多种方式联建共建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平台。共同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跨区域创新联合体。
二、持续扩大开放合作,让江北在成渝广交朋友
(一)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抢抓RCEP等重大开放机遇,推动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全面升级果园港物流基础设施,打造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助推申报综合保税区。统筹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外资、外贸、外经”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商业、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开放,积极支持长安、海尔、智飞等重点企业拓展国际业务,引导企业参与海关保税担保制度创新。启动英华国际学校建设,积极创建国际社区。全面融入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四川地区交流合作。坚持把招商聚商作为“一号工程”,丰富招商方式,广泛开展以商招商、以才招商、平台招商、行业协会招商;转变招商模式,坚持“前扶变股权、后扶按贡献”的扶持原则;优化招商服务,为项目落地运营提供全周期、全流程、全要素保障;聚焦世界500强企业和重点产业项目,大力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特别是“链主”企业,提高落地转化率。促进果园港与长江上游地区、四川其余地区物流合作,推动多式联运,合力构建对外物流通道。
(二)着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对标世界银行标准,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深化落实江北区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措施,打造“小江都能办”服务品牌。主动融入成渝地区政务服务一体化,加快推进成渝两地企业资质互认。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健全对外投资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互访。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在行政领域、工商领域推广承诺制。健全对口服务企业工作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成渝地区民营企业交流合作。
(三)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对标国际先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改革,抓实抓细项目投资、工程建设、“证照分离”等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精简办事材料、减少跑动次数、提高便利化程度。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深入实施企业“减本降负”政策,化解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问题。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加快推动绩效管理标准化进程,规范政府投资管理。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整合做大国有平台,提高国有企业专业化运营能力;研究国有资源和资产的运用,更好发挥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大力集聚创新人才,让江北在成渝更具活力
(一)支持创新人才协同发展。协同开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招引,重点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基础研究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大力引进携带技术、项目、资金,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构建川渝人才交流渠道,支持两地企业联合申报川渝高端引智人才项目,推动科技专家共享、科技干部交流挂职。健全人才共育共享机制。
(二)推动人才评价标准互认,全面推进川渝两地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理,完善居住证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互通互认。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培养发现人才,落实鸿雁计划、重庆英才等各项引才政策,形成科学的人才梯级留用制度,引进更多“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科创团队。依托江北嘴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吸引更多博士入站。推进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落实两省市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机制,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审批流程。推进“高精尖缺”外籍人才跨区域兼职创业。落实两省市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机制,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审批流程。推进“高精尖缺”外籍人才跨区域兼职创业。
四、积极争取金融支持,让江北在成渝一路前行
(一)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立足江北区金融总部集聚优势,积极参与并落实各项中央、市级财政金融互动政策,尽快设立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出台财政风险补偿、贴息等一揽子政策,鼓励税务、社保、公共服务机构与金融机构数据信息共享,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用贷款规模,不断提升获得信贷能力。纵深推广“1+5+N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港湾行动”,构建监管机构、政府基层组织和金融基层网点三方协作机制,率先实现金融基层服务点全覆盖,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
(二)优化完善融资对接机制。持续落实《江北区“2+4+N”政银企对接实施方案》(江北府办〔2021〕40号),建立全区优质企业融资需求数据库。行业部门对全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进行统计(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项目概况、项目市场分析、项目资金需求、企业财务状况、企业联系方式等),细化分类、定期更新、跟踪服务,实现企业融资需求数据库的科学监测和动态管理。定期组织召开政银企对接会,组织企业与金融机构“面对面”交流,促进政银企紧密联系。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积极申报“银税互动”贷款、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等,全力助企纾困。
(三)深度打造金融服务港湾。在2023年底前,在全区规划布点建设金融服务港湾32个,建设融资服务超市,实现街镇(园区)全覆盖。用好《江北区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资金奖补管理办法》(江北府发〔2022〕4号)。不断开发和丰富金融服务港金融产品,实现融资需求对接、政策宣传直达,信贷培育对接、综合金融服务和问题反馈解决5大功能,为市场主体特别是绿色项目、绿色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此复函已经张发义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江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5月6日
联系人:章开朗
联系电话:023-67503815
邮政编码:40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