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宏委员:
一、关于夯实基础研究链环加强我区科技创新链条方面。
(一)加快建设科技创新载体。推进落实《重庆市江北区高质量孵化载体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优化孵化载体空间布局,推动孵化载体提质增效。支持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华东交大及北京交大校友会优质项目在江北落地,建设交大科技园;支持中新知识产权研究院利用自身企业、项目、资金、人才及知识产权优势,在江北建设强大科技园。继续推进光子空间、睿创(重庆)科技园、港城科创园、网商产业园等载体建设。全区现有各级孵化载体35家,载体内入驻企业总数达1023家。
(二)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制定《重庆市江北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7年)》,不断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培育服务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提质增量,夯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截至目前,我区高新技术企业300家,科技型企业2179家。按核心技术划分,电子信息86家、高技术服务业85家、先进制造业与自动化62家、资源与环境21家、生物与新医药14家、新能源与节能15家、新材料17家,为我区科技与产业双向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稳步推进科技研发平台。我区大力支持汽车装备、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低碳环保等领域创新研发,积极推进润际远东、泓宝科技、迈基诺等企业创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组织推荐智能人因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申报市级技术创新中心;重庆惟觉科技有限公司、迈基诺(重庆)基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创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重庆溯联塑胶股份有限公司获评汽车塑胶部件工业设计中心。今年,长安新能源动力系统重点实验室、中医院中医药防治自身免疫疾病重点实验室、中医院中西医结合诊治皮肤病重点实验室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重组成功。集聚各类平台及资源,夯实了基础研究的硬条件。
二、关于箍牢技术攻关链环加强我区科技创新链条方面。
(一)稳步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开展重点企业走访,细致宣讲研发政策,解决企业“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实现对关键技术和核心领域的精准扶持,强化企业填报意识,开展研发投入统计、火炬统计培训,做到应报尽报。举办全区研发投入归集培训会和重点企业研发投入交流会,并聘请第三方服务机构“一对一”深入52家企业专题辅导,全面提升我区研发费用归集水平。2023年全年全社会 R&D 投入预计达85亿元,同比增长10%,总量持续保持全市行政区第二,R&D强度位列全市前三。
(二)持续推进科技项目立项。以“揭榜挂帅”方式,重点支持符合我区重点发展方向的企业自主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长安汽车“车载高性能存算一体智能驾驶芯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面向汽车性能开发场景集的工业软件验证平台及应用”2个项目获得市级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立项,获得支持经费4500万元。
(三)科技人才队伍初具规模。坚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同部署同推进,为技术攻关提供智力支持。认真开展科技领域人才调查摸底工作,对重点科技人才进行专门对接服务,推荐40名创新人才获批“鸿雁计划”。2023年开展首届“江北杰出英才”评选,2名科技工作者入选“塔尖”人才,10人入选“塔基”人才。目前,我区科技领域的“重庆英才”16人、“江北英才”150人,科研院所科研人员2435名,科技企业研发人员13844名。全区高技能人才达5.07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5.58%。深化成渝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引进中科院光电所研究员马晓燠,落地中科院光电所首个产业化公司,2021、2022年连续两年获得重庆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三、关于畅通成果产业化链环加强我区科技创新链条方面。
(一)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体系。一是制定出台《江北区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整合经信、大数据、金融、组织、人社等部门科技创新资源,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为支撑的多元科技投入体系,政策条目6大方面共34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政策的引导作用。对促成国内外高校院所技术成果向我区企业转化的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补贴。二是拓宽企业贷款融资渠道,“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试点工作持续发力,全区新增26家科技型企业获得知识价值信用贷款4360万元,新增引导商业贷款3490万元,为科技企业解决现金流及研发资金缺乏的难题。三是积极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先后引进思佰益、心元、捷元等私募基金管理公司;联合中铁资本等组建中铁科创基金,基金规模30亿元,推动汽车、数字经济、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与中科院理化所合作的中科先行基金规模扩大到2.02亿元,已投资中科富海5500万元和中绿中科2500万元,支持创新产品试验和规模化生产。
(二)健全技术评价和成果评估机构。我区拥有全市唯一民营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智慧狗技术转移大数据智能服务中心(重庆智慧之源科技有限公司)。该机构的智慧狗平台聚焦知识产权运营和技术成果转化,采用“智能+技术转移”模式,打通“政、产、学、研、金、用、介”等要素资源,采用“线上+线下”、 “国际+国内”的运营方式,搭建了“1+5+10+4”(1个互联网平台+5大知识产权资源库<GF、高校院所项目、企业需求、优势专利、海外项目>+10项流程服务+4类报告<分析、检索、解读、匹配>)工作体系,探索出了“产业专利池”商业模式和“专利拍卖”交易模式,面向产业园区、高技术企业、知名高校院所、投资机构等创新主体提供一站式全链条高精度个性化的科技创新服务。该机构成功收储专利5294项,完成专利许可251项,促成专利交易254项,带动产学研合作152项,组织专利拍卖12场,参拍专利1218项,成交专利328项,成交金额人民币6000多万元。
(三)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训。举办江北区初级技术经纪人培训会,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实务、精政策的科技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融入江北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一线,全区70余人参加,并获得技术经纪人证书。今年5月我区还举办了首次科技成果登记业务培训,动员企业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登记并获取证书,帮助提升企业科技成果管理水平。
四、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局将认真落实您提出的关于补强我区科技创新链条,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率的建议。一是继续加强《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以及国家、市、区科技政策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政策的宣传,多渠道、多维度、多方式做好宣传与服务。二是瞄准智能网联、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招引培育壮大科技企业。支持长安汽车、海尔重庆、智飞生物等头部企业发展壮大,汇集更多上下游科技企业利用好江北区位优势,开展研发资源、应用场景和人才项目招商,招引一批前景好、技术新、人才强的科技企业。 三是推动建立与重大、西南大学等市内高校稳定合作关系,支持高校结合江北产业特点的学科建设、项目研发,力争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首选地。四是聚焦先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及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引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平台等基础类科技项目和原创技术项目,大力支持现有企业申报建设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五是持续收集整理需重点支持项目清单,推动企业成果转化项目获得市科技局支持。六是优化创新生态。持续加强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科研贷等科技金融产品的扩面放量;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双创活动周等活动,解决优质企业融资需求;举办中级技术经纪人培训班培养高水平技术经纪人队伍;组织金融机构、企业参加更多路演促进金融与科技项目顺利对接。
此答复函已经张敏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江北区科学技术局
2024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