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发改函〔2024〕127号
杨玲委员:
您提出的《将适老化改造作为江北区培育银发经济抓手的建议》(第022号)收悉。经与区民政局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和每个人、每个家庭息息相关。党的二十大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国办发〔2024〕1号),提出4个方面26项工作举措,对发展银发经济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部署。截至2023年底,江北区户籍总人口66.07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18.2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7.69%;65岁及以上老年人14.2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1.56%。
一、坚持规划政策引领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银发经济发展,在区“十四五”规划“第十二章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第七节落地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对发展目标及工作路径等进行统筹部署。
一是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动城乡养老服务均衡发展,加快培育养老新业态,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强化老年人权益保障,让老年人健健康康有尊严、舒舒服服有品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服务,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政策,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提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养老服务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护理机构,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社区医养结合中心。扶持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大力发展护理型养老机构和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加强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和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加快各类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构建老年人友好型社区,创造无障碍生活环境。实施一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有效措施,加快消除老年人“数字鸿沟”。推进无障碍社区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既有住宅增设电梯。
二是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支持企业积极开发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加快发展养老护理服务、康复保健、文化娱乐等老龄产业,支持养老服务与教育、旅游、文化、体育等业态融合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信贷等金融产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推进“互联网+养老”,加快智慧养老大数据云平台联网应用,让老年人获得“触手可及”的服务保障。大力发展老年教育,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的社会价值。鼓励开发老年住宅、老年公寓。支持企业发展老龄产业。
2021年,我区获批重庆市首个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区,先后出台《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工作方案》《江北区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管理实施方案》,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项目、补助政策等内容;编制《服务设施参考》和《适老化改造建议清单》,通过入户评估,结合老年人的失能等级、居家环境和养老服务需求,制定“一人一策”服务方案,采取基础配置+自选配置相结合方式,完成家庭适老化和信息化改造702户。
二、深化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
江北区推行“个性·双重·三化·四全”举措,建成家庭养老床位702张并开展居家上门服务,让经济困难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居家安享幸福晚年。
(一)明确“个性”服务模式,让养老“不离家”。突出需求导向,坚持精准精细,着力打造“1+1+6”个性化居家上门服务模式,即:构建1个家庭养老床位线上照护平台(江北区智慧养老平台)、1套家庭养老智能化适老化解决方案(SOS一键呼叫、烟感和气感等一整套智能物联设备)、6类“养医照护康社”专业化上门照护服务项目(养老护理员提供个人护理、医生提供医疗巡诊、家政人员提供生活照料、护士提供医疗护理、康复治疗师提供保健康复、社工提供精神慰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依托有资质第三方机构将专业养老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庭,实现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愿望,不断提升居家老年人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二)落实“双重”服务保障,让养老“养得起”。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摆在重要位置,强化完善保障措施。一是夯实政策支撑。先后印发《江北区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江北区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管理实施方案》,明确服务对象、服务供给、服务标准、资金保障、质量监管等,给予每床不超过30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每床每月300元的服务补助。二是强化资金保障。依托养老服务中心(站)开展专业化居家上门服务,建立完善运营补贴制度,每年给予每个街镇养老服务中心最高20万元、每个社区(村)养老服务站和独立设置并运营的养老助餐服务点最高5万元的运营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共发放运营补贴1937万元。
(三)推进“三化”服务配套,让养老“品质优”。着眼于优化居家上门服务品质,积极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一是进行适老化改造。根据老年人失能等级、居家环境和养老服务需求,采取“基础配置+自选配置”相结合方式,给老年人家庭提供适老化改造、老年用品配备和远程监测等服务。已投入资金211万元,完成702户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二是推进信息化建设。配套家庭养老床位,搭建完成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的江北区智慧养老平台,包含大数据展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智慧养老助餐、家庭养老床位和老年人能力评估等9大功能板块,已投入资金168万元,录入老年人档案数据16.7万条。三是开展常态化关爱。按需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已投入资金505万元,开展居家上门服务44754人次。依托智能物联设备,将常态化服务和24小时紧急关爱服务相结合,紧急情况分级响应,累计提供应急服务125人次,确保关爱暖人心、应急不断档。
(四)实施“四全”服务监管,让养老“更安全”。贯彻综合监管理念,全面确保居家上门服务质量。一是改造评估全入户。对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对象,逐一入户实地评估,详细了解每户老年人居家环境和改造需求,结合改造设施设备性能、老年人使用频率,制定“一人一策”方案,为居家适老化改造打好“底稿”。二是服务过程全记录。利用单兵等设备实时定位、视频监控,掌握服务人员的位置、服务过程和时长,同时智慧养老平台还可与服务人员进行视频连线,实时了解在老年人家中的服务情况。三是满意度调查全覆盖。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服务满意度调查评估,通过电话回访和随机上门的方式,全面了解每位服务对象的体验感受,及时将意见反馈给区民政局和运营方,督促改进提升服务质量。四是绩效评价全方面。定期开展项目实施绩效综合评价,公示项目进展、资金使用管理等相关情况。项目资金执行率达100%,老年人满意度达98.6%。
三、推动养老事业发展重点工程
一是医疗卫生工程。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程、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程,强化社区医疗服务功能,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工程;加快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能力提升,区中医院二期等7个项目完工投用,区人民医院五里店院区等7个项目有序推进,区精神卫生中心升格为综合性医院。成功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评。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知识竞赛中,代表重庆市荣获全国唯一专业团体特等奖。复盛、五宝创成国家卫生镇。
二是健康养老产业。提升街镇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养老服务能力,打造“一刻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推进城企联动普惠养老项目建设,积极扶持民营企业提供养老服务,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养老服务项目。打造社会救助、公益慈善和社会组织3个服务联合体。新改建7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在全市率先开展老年助餐服务,建成老年社区食堂29个,试点经验获全国示范推广。观音桥明珠社区、五里店渝能阳光社区成功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三是体育设施建设。推进“两江四岸”健身步道建设,打造石子山、大石坝体育集聚区、体育用品集散地,北滨路健身休闲带等项目,新增体育场地60余万㎡、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个,揭牌运行重庆围棋协会、古力围棋学院,成功举办第十四届春兰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决赛、铁山坪森林半程马拉松赛和江北区全民健身运动会。创建1家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推进市级体育消费试点城区建设。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银发经济正在成为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成为兼顾当前与未来、促进民生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动能。我们将结合您所提建议,大力推进我区银发经济发展,以需求牵引供给,积极回应老年人核心关切,满足各类养老需求,提升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一是完善规划政策体系。强化银龄产业发展规划引领,促进银发经济与老龄事业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规范、行业自律的良好发展氛围。
二是打造银龄产业集群。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突出区域特色、功能合理分区,吸引集聚生物医药、生态康养等银发经济示范企业,推进银发经济领域跨区域合作;针对不同老年群体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多样化养老服务新业态。
三是加大要素保障力度。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渠道,支持银发经济项目建设。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发展银发经济相关工作的关心、关注,我们将认真吸纳建议所提出的宝贵意见,将建议办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
此复函已经张发义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江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6月19日
联 系 人:秦峰
联系电话:023-67560400
邮政编码:40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