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政策解读
一、出台背景及目的意义
为科学编制全区“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我委充分衔接国家和重庆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以及《重庆市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有关公共服务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江北区公共服务发展现状以及“十四五”期间发展需求,按照全区“1+7+N”的“十四五”规划工作安排,历经约一年半的时间,多方衔接、数易其稿、科学论证,形成了《江北区“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送审稿)》(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将在对江北区“十三五”期间公共服务发展的成就、问题和环境进行客观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在与其他部门和专项规划充分衔接的基础上,对未来五年江北区公共服务发展进行了合理规划和阐述。整体看,《规划》符合江北区区内发展规划目标,与其他政策和项目不存在重复交叉矛盾,对推动江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策依据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重庆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等文件精神,现结合实际,拟定《江北区“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
主要内容
《规划》全面贯彻党中央、市委、区委决策部署和相关会议精神,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文共7章37节、4.65万字。第一章“规划背景”阐述了“十三五”发展基础、机遇挑战,第二章“总体思路”确定了《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要求;第三章至第六章阐述了“十四五”时期优化公共服务的路径方法;第七章阐述了“规划保障”。其中,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均与国家、重庆市公共服务规划保持一致,重点在优化公共服务的路径方法上结合江北区实际进行细化落实,统筹推动全区公共服务发展,系统推进全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重点内容如下:
《规划》的总体定位是“公共服务优质均衡首善区”,目标定位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享有、便利可及”“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提质扩容、便捷高效”“优质生活服务蓬勃发展、示范引领”。
表2:《规划》目标定位一览表
目标定位 |
具体内容及目标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享有、便利可及 |
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文有所现、体有所健“九个有所”,实现街镇、城乡、人群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明显缩小,全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享有、便利可及。 |
普惠非基本公共服务提质扩容、便捷高效 |
支持社会力量重点加强普惠托育、普惠学前教育、其他普惠教育、普惠养老、普惠医疗、普惠文化、普惠体育等领域普惠化供给,实现普惠性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总体提升,逐步推动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等。 |
优质生活服务蓬勃发展、示范引领 |
拓展以养老托育、医疗康养、体育健身、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家政服务为重点的多层次多样化特色化的高品质生活服务业,实现生活服务业向高端、优质方向发展,打造一批高品质生活示范品牌。通过努力,力争在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上做到西部一流。 |
(二)指标体系
公共服务涉及领域较多,参照国家和重庆市公共服务规划,共有10个大类39项发展指标,指标目标的设定上均全部达到或超过重庆市目标任务,根据摸底情况预计到2025年我区公共服务指标均能全部完成,且其中约超过4/5的可比较指标能够超额完成重庆市的目标任务。
序号 |
类别 |
指标名称 |
2020年 |
2025年 |
重庆市2025年 |
指标 属性 |
1 |
婴幼儿照护服务 |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0.8 |
≧4.5 |
4.5 |
预期性 |
2 |
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覆盖率 |
— |
应保 尽保 |
应保 尽保 |
约束性 | |
3 |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
92.27 |
≧94 |
— |
预期性 | |
4 |
现代教育服务 |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
80.6 |
≧90 |
90 |
预期性 |
5 |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
100 |
100 |
>93 |
预期性 | |
6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100 |
100 |
>96 |
约束性 | |
7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100 |
100 |
>98.5 |
预期性 | |
8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2.8 |
13 |
12 |
约束性 | |
9 |
就业创业服务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32.4】 |
【15】 |
— |
预期性 |
10 |
城镇调查失业率(%) |
— |
<5.5 |
<5.5 |
预期性 | |
11 |
参加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万人次) |
【4.33】 |
【3.7】 |
— |
预期性 | |
12 |
卫生健康服务 |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 |
79.19 |
79.5 |
79.3 |
预期性 |
13 |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25 |
≧30 |
≧30 |
预期性 | |
14 |
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人) |
8.66 |
≧9 |
4.7 |
预期性 | |
15 |
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师数(人) |
2.01 |
≧4 |
4 |
约束性 | |
16 |
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5.62 |
6.1 |
3.6 |
预期性 | |
17 |
养老服务 |
养老服务床位总量(张) |
2777 |
6650 |
— |
预期性 |
18 |
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 |
36 |
≧80 |
60 |
约束性 | |
19 |
养老机构服务基本质量达标率(%) |
90.48 |
100 |
100 |
预期性 | |
20 |
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 |
— |
100 |
100 |
预期性 | |
21 |
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率(%) |
100 |
100 |
≧90 |
预期性 | |
22 |
“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助餐、助浴、助洁、助行等服务机制覆盖率(%) |
100 |
100 |
— |
预期性 | |
23 |
宜居 保障服务 |
城镇户籍低保、低收入家庭申请公租房的保障率 |
— |
应保 尽保 |
应保 尽保 |
预期性 |
24 |
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率 |
— |
应保 尽保 |
应保 尽保 |
预期性 | |
25 |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规模(万平方米) |
— |
386 |
— |
预期性 | |
26 |
社会 保障服务 |
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 |
100 |
100 |
100 |
约束性 |
27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5 |
>95 |
>95 |
预期性 | |
28 |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5 |
>95 |
>95 |
约束性 | |
29 |
农村低保标准占城市低保标准比例(%) |
80 |
≧85 |
≧85 |
预期性 | |
30 |
申领电子社保卡人口覆盖率(%) |
28.85 |
≧67 |
67 |
预期性 | |
31 |
拥军 优扶服务 |
转业军官和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安置率(%) |
100 |
100 |
100 |
约束性 |
32 |
退役军人培训就业率(%) |
— |
≧95 |
95 |
预期性 | |
33 |
文化体育服务 |
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平方米) |
668.87 |
≧800 |
800 |
预期性 |
34 |
每万人接受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次数(万次) |
— |
≧3.4 |
3.4 |
预期性 | |
35 |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
6.1 |
8 |
4.5 |
预期性 | |
36 |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
1.99 |
≧2.2 |
2.2 |
预期性 | |
37 |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 |
46.3 |
≧48 |
— |
预期性 | |
38 |
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平方米) |
— |
>30 |
>30 |
预期性 | |
39 |
生活 水平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
1.92:1 |
1.8:1 |
2.45:1 |
预期性 |
(三)主要措施
《规划》主要围绕构建“基本+普惠+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进行阐述。
一是系统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系统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非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水平,提升生活服务业高质量水平,提升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提升公共服务数字服务水平,提升与人口相适应的公共服务水平。
二是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着力完善义务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劳动就业服务水平,系统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着力丰富公共体育服务内容,扎实推进基本住房保障建设,不断健全基本社会服务体系。
三是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着力推动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持续推动高中等普惠教育发展,大力推动普惠性养老服务升级,着力增强普惠性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普惠性文化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普惠性体育服务发展。
四是促进多样化多层次生活服务优质发展。积极培育养老托育服务产业集群,着力发展优质医疗康养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体育健身服务业,持续壮大特色文化旅游服务业,推动发展多样化教育培训业,扩容提质多类型家政服务业。
(四)组织保障
《规划》从加强组织领导、优化供给格局、保障资金投入和强化监督评估等几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的相关措施,旨在使规划落地,确保全面完成“十四五”时期公共服务发展目标任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