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高质量推进江北区公共服务发展,同步衔接国家、重庆市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江北区委、区政府决定编制《江北区公共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十三五”时期,江北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大力实施“八项行动计划”,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区公共服务发展成效显著,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明显,确保共享发展取得新成效,公共服务发展总体水平位于全市前列,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夺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胜,摘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
但同时也要看见,江北区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遗留的历史问题逐渐显现,受人口总量、分布和结构的影响,全区公共服务总量供给压力和资源配给压力不断增大,相关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医疗卫生领域、养老托育领域、文化体育领域等整体呈现供给总量不足、供需结构失衡、普惠资源短缺、内生发展动能不够等突出短板和问题。
“十四五”时期,是江北区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关键时期,预计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高龄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三孩政策效应会进一步显现,要充分正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注重满足民生需求、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大力开发以新技术新手段为支撑的各类新兴服务业态,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规划》明确的目标
现《规划》编制的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到2025年江北区要进入全市公共服务“第一方阵”,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共创民生幸福江北,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九个有所”、普惠公共服务展现“七个提升”、优质公共服务呈现“六大亮点”。
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九个有所”: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文有所现、体有所健“九个有所”,实现镇街、城乡、人群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明显缩小,全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享有、便利可及。
普惠公共服务展现“七个提升”:支持社会力量重点加强普惠托育、普惠学前教育、其他普惠教育、普惠养老、普惠医疗、普惠文化、普惠体育等领域普惠化供给,实现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总体提升,逐步推动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弱有众扶、老有颐养等。
优质公共服务呈现“六大亮点”:拓展以养老托育、医疗康养、体育健身、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家政服务为重点的多层次多样化特色化的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实现生活性服务业向高端、优质方向发展,打造一批高品质生活示范。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现《规划》编制的征求意见稿共有6章37节,具体如下:
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发展基础;第二节 机遇挑战。
第二章 总体思路。第一节 指导思想;第二节 基本原则;第三节 总体要求。
第三章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一节 落实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第二节 不断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第三节 着力完善义务教育服务体系;第四节 不断提升劳动就业服务水平;第五节 系统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第六节 切实保障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第七节 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第八节 着力丰富公共体育服务内容;第九节 扎实推进基本住房保障建设;第十节 不断健全基本社会服务体系;第十一节 系统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第四章 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第一节 明确普惠公共服务供给重点方向;第二节 积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第三节 着力推动普惠学前教育;第四节 持续发展其他普惠教育;第五节 大力发展普惠养老服务;第六节 推动发展普惠医疗服务;第七节 着力推进普惠文化发展;第八节 着力推进普惠体育发展;第九节 系统提升非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水平。
第五章 丰富多层次多样化优质服务供给。第一节 拓展多层次多样化生活服务;第二节 积极培育养老托育服务产业集群;第三节 着力发展优质医疗康养服务业;第四节 大力发展现代体育健身服务业;第五节 持续壮大特色文化旅游服务业;第六节 推动发展多样化教育培训业;第七节 扩容提质多类型家政服务业;第八节 系统提升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水平。
第六章 规划保障。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第二节 优化供给格局;第三节 保障资金投入;第四节 强化监督问责。
四、《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情况及下阶段工作计划
现《规划》已编制完成第二稿,已经做好与市级规划的衔接,正在进行修改完善。下一步,将面向江北区党政机关、各街镇、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建议,充分吸纳意见,待专家论证通过后发布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