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开栏语:
区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的“13457”总体发展思路,是区委准确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新部署和市委对江北提出的“五个先行示范”指示要求,在“守正”基础上施行的重大“创新”,明确了新征程上江北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
今日起,区融媒体中心全媒体平台推出“以实干实绩践行区委‘13457’总体发展思路”专栏,反映全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重庆先行示范区的生动实践。
记者 陈虹宇
近年来,我区将智慧城市的技术优势与政府治理的制度优势有效结合,全力破解现代化山地城市治理难题,探索出“智慧穿针、依法引线”的城市治理新路径,成功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并获得全市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县奖,实现“一网统管”城市管理向法治慧治共治迈进。
严格规范行政执法——
践行“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推行城市执法联动
我区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实行执法约谈、常年法律顾问和专项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常规抽查与全覆盖评查、专项工作抽查与全类别评查相结合的评查机制,有效提升了依法行政能力。
在执法模式上,我区积极践行“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721工作法”,推行快速处置、轻微违法行为包容免罚等新型执法模式,推行柔性管理、温情服务、刚性执法“三位一体”,通过前置说服沟通和宣传教育,增强执法的人性化和有效性。
同时推行城市执法工作联动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配合,做好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工作,深化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专项整治工作,构建更加和谐、法治的社会环境。
截至目前,我区行政复议案件4件,行政诉讼案件1件,结案4件,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胜诉率100%。出动执法人员约18.2万人次,执法车辆约3.3万辆次,处罚各类案件1689件。
和风细雨“化”纠纷——
开展“线上+线下”执法服务,推行“三心三问”工作法
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执法服务,依托“江北百姓城管”微信公众平台,设立城管执法“意见箱”,公布“举报电话”,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作为行风监督员和民意调查员等方式,多渠道接收社会各界对城市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建立跟踪回访机制,高效解决市民群众执法投诉,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截至2024年10月,区城管执法支队共保质保量完成12319诉件,网络舆情等各类投诉案件958件,结案率98.46%
此外,我区还推行“三心三问”工作法,化解执法纠纷,建立协同工作制,与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党组织紧密合作,共同解决城市管理领域的违法违规问题。
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我区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管理突出问题和关键小事,有序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整治。同时,创新执法服务载体,将执法服务端口前移,结合城管执法服务岗亭、便民服务窗口等平台,为市民提供贴心、便捷的惠民服务。
创新探索治理路径——
多级平台构建实现“智慧”监管
为完善管理机制,制定了《重庆市江北区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管理机制,将城市风险治理纳入现代政府公共治理的基本核心职能,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同时,创新工作抓手,运用负面清单推进文明城区建设工作,以“互联网+政务”“人防+技防”“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721工作法”等方式方法提高违法成本。运用物联网感知设施和数据互联共享实现智慧执法,破除信息“孤岛”,实现“泛感知、智应用、大数据、网格化、精细化”的应用场景。
将全区划分为7405个基础单元网格、725个区街两级责任网格,实现责任主体全覆盖,形成“两级平台”格局,区级平台设置为“总枢纽”,构建起“两级监督指挥、三级管理、四级网格、部门协同”的闭环管理机制。
做到对常见、高发问题能“智能采集、一键批转、自动派遣、智能核查、智能结案”,做到裁量处置基准化、过程依据规范化、记录回溯自动化,形成“执法呼叫、实时拍摄、现场开单、人员定位”的智能监管模式,实现过程全记录、执法全业务、信用全收集、业务全保障,提升依法治理水平。目前,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已达到“四提升、一下降、一提高”的城市管理目标设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