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版

集智聚力为江北文旅“点睛”

日期:2025-04-01

近年来,我区文旅发展势头强劲——“我在重庆”主题大街区、北仓文创街区、观音桥商圈、观音桥美食街、江北区图书馆鸿恩寺馆……一批现象级景点的诞生,吸引了无数市民游客蜂拥而来。如何乘势而上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业?如何构建高质量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江北打造文化强区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选区必须面对的课题。

  2024年,我区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聚焦城市文旅发展,建言献策,涉及文旅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文物保护利用等方面的29件提案,均按时办理,沟通率、答复率、办结率、满意率均达100%。

  数字赋能

  增强文化“软实力”

  我区自然环境优越,人文底蕴丰厚,大量的自然景观、人文景点有待发掘。如何更好地挖掘和宣传江北区本土文化?

  区政协委员郑维山通过走访发现,当前江北区文化事业发展还存在一定“短板”,文化遗产研究阐释深度不够,文物活化利用率不够高,产业数字技术应用不多,文化产品有关的数字技术内容质量不高。

  为此,在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期间,郑维山提交了《关于提升江北区文化“软实力”的建议》。他建议,整理数字化历史文化资源,建立文化数字资源库,挖掘江北元素体验产品,利用在线文化活动提升影响力。

  这一建议被确定为重点提案。区政府副区长兰廷春指导实地调研、资料提供和文件答复,区文化旅游委高度重视,多次沟通,及时制定提案办理工作方案。

  目前,我区已经制定了《重庆市江北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数字文旅建设总体方案》,围绕建设智慧文旅大脑和构建五大数字文旅建设体系两大方面,明确9条执行措施和6条保障措施,确定7项重点项目事项,以数字化技术、思维促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同时组织完成江北区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研究应用项目课题研究,对江北23处重点历史文物、10余项风物风貌进行时代价值挖掘和提炼,与区融媒体中心合作,对相关内容进行视频转化,利用媒体平台加强推广。

  此外,联动区经信委、区科技局等部门,加强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不同主题的虚拟文化体验场景,让更多文物、历史被看见,满足群众的地域文化需求。

  融合发展

  串好文化“珍珠链”

  我区拥有中心城区最长的江岸线,不仅风光美丽,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农工党区委会经过多次走访,提出《实施五大工程,全力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北示范段建设的提案》。该提案结合北滨岸线整治,就挖掘和展现江北文脉提出中肯建议。

  区文化旅游委主要负责人牵头成立工作组细化跟进,全力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北示范段建设。目前,通过保护修缮,石家花园、徐悲鸿旧居、蜀都中学旧址、明玉珍睿陵、测候亭等北滨沿线10余处文化珍珠已经亮相。洋炮局1862文创园开园至今吸引游客近30万人次;巴人汲水公园将传世佳作《巴人汲水图》映照进现实,得到了央视《新闻联播》等中央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徐悲鸿美术馆开展7期高规格作品展,展出真迹作品近190幅,吸引十余万观众前往。

  接下来,全区还将围绕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继续深入推动文化与经济、空间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挖掘江北名人IP和产业IP,大力推动徐悲鸿艺术街区等精品文旅项目,让沿线文化珍珠绽放夺目光彩。

  标本兼治

  文旅发展“智囊团”

  广大政协委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根据自己的专长,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细致的建议和意见,为江北文旅发展出谋划策。

  根据晏群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江北区民宿管理的建议》、李力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城市民宿监管的建议》,区文化旅游委以点带面,结合工作实际撰写了《建议加强民宿市场乱象整治让游客春节期间“安居”重庆“乐享”山城》专报,得到市委领导肯定性批示。

  根据朱彦委员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消费能级,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选区建设取得显著突破的建议》、李枝权委员提出的《关于江北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选区的建议》,区文化旅游委深入分析研讨,撰写了《建议补齐五大短板提升重庆对外开放竞争力》专报,被市委刊物《信息专报》采用。

  根据闫可委员提出的《提振消费信心,助力江北中小微餐饮酒店及文旅业发展的建议》,区文化旅游委充分挖掘江北美食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潜力,加速培育江北特色旅游美食品牌,推动5家体验店、1家示范店、2家旗舰店、1家美食街区入选重庆美食“渝味360碗”2024年榜单。其中,旗舰店和美食街区入选数量居全市首位。

  我区相关部门从政协委员们提出的建议出发,深度思考转化措施,标本兼治推动文旅工作高质量发展。去年以来,共有8篇相关专报信息被市委、市政府研究采用,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力推动全区文旅发展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