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作为重庆主城核心区,一年来,江北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城市治理变得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今日起,区融媒体中心推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江北实践”系列报道,展现江北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方面的实践和探索。敬请关注。
特约通讯员 覃俊
江北地处重庆中心城区腹心,是经济活动最频繁、开放资源最富集的发展引擎之一,在这样的核心区域,如何搭建完善的城市基层治理系统是城市运行的关键。
近年来,我区以数字化赋能城市基层治理,推动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径。
集成重构39个业务系统
建城市管理“家底”地图
走进江北区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只见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三块LED大屏正实时更新着城市的“体征数据”。
据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是具有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监测预警、监督考核和综合评价等功能的数字化平台,可实现智能采集、一键批转、自动派遣、智能核查、智能结案。
目前,该平台按照地级市城市运行管理平台“7+3”总体框架,集成重构已建成的39个业务系统,打通智慧环保、文明城区、智慧工地、应急管理、智慧排水等27个行业系统,将建成区范围内97.4平方公里138.2万余个部件的城市管理“家底”部署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系统图层上,994个责任主体全部纳入城市运管服平台监管范围,汇聚6.3万余条城市治理风险数据和2850个风险点位,共享公安、住建、河长制、森林防火等3万余路行业视频资源。汇集3.2万余个视频源,1800多个视频纳入智能抓拍重要点位,实现对70类重要、高频、多发问题的智能采集、一键派遣、智能核查,智能抓拍准确率从最初的10%上升至90%。
“目前,全区城市管理问题发现由人工巡查为主转变为以视频轮巡为主。”该负责人介绍,2024年,通过视频智能抓拍发现问题27120件,同比增加160.54%,大幅度提升城市管理常见问题的发现效率和精准性,提高非现场执法水平。
谋划“一件事”应用场景
提质扩面“六大应用系统”成果
近日,区环境卫生管理所数字安全科工作人员尚璐正在对一化粪池智能监测设备进行巡查维护。“甲烷现场浓度是4%,当甲烷浓度超过60%的时候,化粪池监控设备会开启自动排风系统抽出气体。”尚璐一边检查一边向记者介绍,风扇排气一个小时以后,系统监控到化粪池气体浓度仍然超标时,就自动生成预警信息并上报至江北区智慧城市管理中心。然后,区级治理中心按智能预案将案件分拨至街道基层治理中心,街道就近安排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置,及时将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将原有化粪池管理信息系统迭代融入三级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实现了对全区化粪池危险源的全感知、全闭环监管,有效提升了化粪池危险源的监管能力和处置效率。
不仅是化粪池危险源在线监管,我区还将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中具有融跨场景的高频率、应急类事项接入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流转,谋划并上线部署“城市道路空间治理——马路拉链”等一批具有江北辨识度的“一件事”应用场景,提质扩面“六大应用系统”实用实战成果,全方位提升城市发展能力、服务能力、治理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马路拉链应用在全市率先纳入第一批区县“一件事”,创新解决城市道路上多头监管、多头审批、多头执法等乱象,围绕服务、治理两侧,实现70%的问题通过渝快办线上服务解决、20%的问题通过三级治理中心多跨协同解决、10%的问题通过“综合查一次”组团式执法解决,在全市推广复用。
探索现代化治理新模式
建立“五大指数”评估体系
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具有复杂性、动态性、系统性的特征,在现有管理模式下,难以在治理过程中全面、准确地识别出城市病症和治理堵点所在。
为了快速、精准衡定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进展与堵点,江北区城市管理局根据数字重庆建设和市城市治理委员会双向赋能和中心城区“大综合一体化”治理工作部署,初步谋划制定了该“综合评估体系”。“五大指数”由发展指数、建设指数、运维指数、服务指数和健康指数构成。下暂设17个一级指标,134个二级指标。“综合评估体系”以“五大指数”为核心基础,并配套相应工作规程进行使用指导和规范,作为初步探索实践“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工作路径。
打造“一路三清”工作机制
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我区以“红色引擎”驱动基层治理创新,将“老马工作法”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打造“一路三清”工作机制,推动服务下沉、资源整合,让基层治理更贴民心、更有温度、更有深度。
党建引领,力量下沉,织密治理网格。创新“一马三驹”工作模式,将全区339条道路划分为406个路段,由城管队员任路段长,市政、绿化、环卫人员协同管理。以党支部为责任单元,推动行业力量下沉社区,实现问题快速发现、快速处置。建立联络员制度,通过信息互通、要事互商,以网格化、精细化服务高效回应群众需求。
精准摸排,服务到家,打通“最后一米”。党员先锋队带头摸排,建立1300余家门店和流动摊贩的全量信息台账,纳入“门前三包”管理系统。推行党员“包管到店”模式,200余名党员主动上门听意见、解难题,建立亲清管理服务关系。延伸服务进社区,开展“三问于民”活动,形成常态长效机制,营造整洁有序的社区环境。
长效机制,融合联动,提升治理效能。创新“一考三用”机制,升级评价系统,生成路段、行业、人员等多维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评优晋升、绩效发放、经费拨付挂钩,激发各方合力。建立日碰头、周分析制度,直管区域日均解决问题超50个,处置率达99%,群众满意度达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