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区文化旅游委>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履职依据 > 其他公文
  • [ 索引号 ]
  • 11500105203048039U/2023-00185
  • [ 发文字号 ]
  • 江北府办发〔2023〕69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
  • [ 体裁分类 ]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 江北区文化旅游委
  • [ 有效性 ]
  • [ 成文日期 ]
  • 2023-12-05
  • [ 发布日期 ]
  • 2023-12-12
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江北区文化强区建设规划纲要 (2023—2027年)的通知
日期:2023-12-12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江北区文化强区建设规划纲要(2023-2027年)》已经2023年区政府第63次常务会议审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125

(此件公开发布)

江北区文化强区建设规划纲要

2023-2027年)

为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讲话、系列论述及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按照区委十三届四次、五次全会部署,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的通知》(文旅资源发〔202254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渝府发〔202223号)《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江北府发〔20218号)和《重庆市江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江北区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的通知》(江发改发〔2022311号),特制定本纲要。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照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切实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围绕高水平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紧扣江北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选区,整体谋划、一以贯之、务求实效,为奋力谱写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江北篇章注入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文化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建成全市第一个森林图书馆鸿恩寺图书馆和15个城市自助书房,布局完成“2+15+N”书香阅读空间。创作舞蹈《山路》、歌曲《修路的哥哥吔》等文艺精品力作85个,斩获国家级赛事7个奖项、市级赛事 64个奖项。承办第六届中国诗歌节、重庆市首届“舞动山城”国际街舞大赛、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等市级以上重大活动80余场,年均服务群众超100万人次。年均实施流动文化进村、惠民电影放映、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活动超千场,服务群众近60万人次。复盛镇祥韵社区荣获全国文旅领域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称号。

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现跨越发展。划定和公布3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完成东升门、保定门、蜀都中学旧址、李家坟牌坊、塔子山文峰塔等15处文物保护修缮。《中医正骨疗法(燕青门正骨疗法)》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熊鸭子传统制作技艺》《江北蜀绣》等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入列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充至86个。整合利用石家花园、徐悲鸿旧居等5处历史文物遗迹,打造徐悲鸿艺术街区,石家花园建成国内第一家徐悲鸿美术馆,先后举办6期徐悲鸿主题作品展,展出徐悲鸿、张大千等10余位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师真迹作品190余幅。

文旅产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文旅企业总量突破4000家,规上文旅企业68家,居全市前列。文旅产业增加值连续3年名列全市前三,成功入选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建成观音桥文娱休闲区和江北嘴2个国家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大九街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新增鎏嘉码头、鸿恩寺公园2个国家AAAA级景区,集中打造北仓、不夜九街等24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新型空间)。“旅行社主要经济指标”名列全市第一,“旅行社组团人次及天数”名列全市第一。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五年。国家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等系列重大国家战略,以及国家要求重庆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江北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重庆内陆开放高地、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国际人文交流城市、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向纵深推进,必将为江北区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江北区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勇挑“两副担子”,为文化强区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推进文化强区建设还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区域配置不均衡;文化遗产研究阐释深度不够,文物活化利用率不高;文化产业扶持政策针对性不足,吸引力不够,区内市场主体发育滞后,区外引进研发、设计、制造类等核心竞争力企业难度大,品牌集聚效应不强;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业态、品牌、市场、服务、交流推广等方面融合发展深度还不够。尤其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经济下行压力依然明显,文旅产业要实现新作为仍面临诸多困难。

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有利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对于全面彰显城市人文品质,显著提升江北文化软实力,不断满足全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分析判断,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文化强区建设,要紧扣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和新发展格局,立足“两副担子”一起担和“一带双核五片区”建设,整体谋划、系统推进、一以贯之。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等就文化建设作出的重要讲话、系列论述及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聚焦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守正创新,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大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力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大力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努力走出具有江北特色的文化强区之路,确保“总书记有号召、党中央有部署、市委有安排、江北见成效”,为奋力谱写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江北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二)工作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文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繁荣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切实保障群众文化权益,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文化发展方式向品质化、智能化、融合化、生态化转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领域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活力。

坚持文旅融合。充分发挥江北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江北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

    坚持系统推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国有与民营、对内与对外、发展与安全等关系,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更好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提升文化建设质量水平。

(三)发展目标

2027年,文化强区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满意度不断充实,文化铸魂“江北文明美德蔚然成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多积极成果,文化体制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在西部地区文化影响力和美誉度全面提升,文化成为推动江北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实力向前迈进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

社会文明进步取得新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广为弘扬,人民群众文明素养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公共服务建设取得新突破。群众文艺创作增量提质,“群星奖”实现重大突破。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达到西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标准。建成书香城市江北样板,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体验触手可及。

文化传承利用取得新飞跃。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机制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区级以上文物修缮率100%,文物高质量发展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彰显,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功能更好发挥。

文旅产业支柱地位更加稳固。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明显优化、布局更趋合理,力争产业规模及规上企业数量实现“翻番”,建成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优势叠加、双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专栏1江北区文化强区建设主要指标

分类

序号

单位

属性

2022

2027

社会文明进步指标

1

全国文明城区

/

约束

继续保留荣誉称号

公共服务

2

人均占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

约束

0.96

1.19

3

公共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次数

约束

0.5

0.7

文物保护利用

4

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两线”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完成率

%

预期

100

100

5

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两线”划定完成率

%

预期

80

100

6

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率)

%

预期

67%

100

7

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预期

8

10

文旅产业发展

8

文化产业增加值

亿元

预期

91.9

120

9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预期

5.7

6

10

规上文化企业数量

预期

45

60

11

旅游产业增加值

亿元

预期

62.5

80

12

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预期

3.9

5

13

旅游接待人次

万人次

预期

4148.5

5500

14

旅游综合收入

亿元

预期

117.6

180

15

规上旅游企业数量

预期

20

35

16

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预期

1

2

17

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预期

1

18

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预期

1

3


2035年,基本建成文化强区,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全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文化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区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三、大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以文化阵地、内容、方式、手段等特有的形式为依托,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扎实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丰富全区人民精神世界,增强全区人民精神力量。

(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弘扬工匠精神。健全先进典型培育、宣传、关爱机制。精心选树“感动江北”“最美人物”“江北好人”等先进典型,全面建成时代新人库。大力实施江北区宣传文化“七个一”工程,通过举办多形式的文化活动,加强“四史”教育。梳理革命文化、巴渝文化、兵工文化、开埠文化等文化脉络,深入提炼文化内核,研究阐释文化价值,挖掘文化符号,打造文化品牌,凝聚形成独具江北特色的城市人文精神,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二)系统培育社会文明风尚

深入贯彻《重庆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开展“吃得文明”“住得文明”“行得文明”“游得文明”“乐得文明”“购得文明”“上网文明”等系列活动。推进诚信文化建设,弘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联合构建新型信用监管机制,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行业信用系统互通。广泛开展艺术教育和科学素养教育,实施全民健身战略。统筹使用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全覆盖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工作体系,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打通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发挥党员干部带动作用,在职党员文明实践参与率达90%。广泛开展“文明新生活”主题志愿服务及扶贫救灾、敬老救孤等关爱行动。

(三)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建设,抓实社区、街区等文明细胞创建。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推进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行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化文明单位创建,推动文明创建向“两新”组织延伸。深化文明家庭创建,开展“家风润万家”活动,推选“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深化文明校园创建,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

专栏2大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重点项目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心选树“感动江北”“最美人物”“江北好人”等先进典型,全面建成时代新人库。大力实施江北区宣传文化“七个一”工程,通过举办多形式的文化活动,加强“四史”教育。

系统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统筹使用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全覆盖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工作体系,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打通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建设,抓实社区、街区等文明细胞创建。深化文明单位创建,推动文明创建向“两新”组织延伸。深化文明校园创建,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

四、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全民阅读大会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等就文化事业发展作出的重要讲话、系列论述及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统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软硬件建设,不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1.提高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和实效性。按照国家和市级标准要求,结合江北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人口结构和文化特色等因素,打造城区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30分钟文化圈。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指南、行为规范、质量承诺、服务记录追溯等制度,保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落到实处。启动区艺术中心大楼功能布局改造,全面推进街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升级,加快建成功能更加完善的-街镇-社区(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活力。全面推进区级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等免费开放,不断拓展和深化免费开放项目,明确免费开放服务内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逐步调整优化街(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开放空间和项目。推动公共文化机构错时开放、延时开放;巩固完善市民夜校运行教学机制,大力支持部门与街镇、街镇与企业合作办校。以年度绩效评价为导向,统筹街(镇)免费开放资金管理机制,实现免费开放经费投入与服务效能挂钩。利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展特殊人群公共文化关爱服务,创新文化馆老年文化艺术大学办学模式。

3.扎实推进开门办文化。推动总分馆建设向社会文化场馆延伸,进一步完善总分馆建设工作机制,形成集创作指导、辅导培训、团队建设、成果展示、技术服务等内容于一体的总分馆运行体系。重点整合区内公共阅读资源,实现文献资源通借通还、数字阅读共享、阅读活动联动等一体化借阅服务。鼓励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和社会文化场所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分馆,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地方引领性、区域特色性的主题性分馆,提高分馆建设的特色和品质。

(二)深入推进全民艺术普及

1.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围绕重大题材、重大现实、重要活动等开展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实现创作一批、提升一批、打磨一批、获奖一批。依托重庆市群众艺术馆、重庆大剧院等专业场馆优势,探索新型文艺创作和展演合作新模式。推行文艺创作扶持计划,鼓励大众创作、群众参与。建立艺术创作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与调整,培养造就高水平创作人才。大力支持徐悲鸿美术馆等社会文化场馆开展文艺精品创作,打造一批体现江北历史风貌和当代实践的优秀作品。加大宣传力度,多形式宣传、推广、展播优秀文艺作品。

2.实施文化活动品牌工程。推进上门送文化,开展文化活动点餐服务。个性化打造文小江江北文艺小分队,开展送文艺进企业、进工地、进校园、进村社、进小区、进景区。用好徐悲鸿IP,高规格承办徐悲鸿主题作品展。协同办好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全国训练营,打造全国顶尖舞者的实训基地。推进观音桥广场文化之声迎春文化艺术节等文艺活动提质升级,加快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品牌。积极参加市级以上群众文化赛事,探索试办社区春晚,展现江北区群众文艺风采。培育全民艺术普及推广人,联合学校、社会艺术培训机构等组建全民艺术普及联盟。

(三)打造书香重庆江北样板

1.深化全民阅读阵地建设。加密布局城市自助书房,整合利用社会书屋,打造开放、智慧、包容、共享的“2+30+N”的全民阅读矩阵。持续优化数字资源建设,完善文献采购和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方式,建设区域性知识、信息和学习中心。探索创新基层图书馆运营新模式,结合总分馆制建设,打造一批管理先进、特色鲜明、与社区融合共生、与文化传承发展相适应的新型阅读空间。

2.丰富全民阅读主题活动。围绕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寒暑假及法定节假日等,加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重点出版物的阅读内容引领。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月”“百本好书送你读”等读书活动,推进少年中国说传统文化暨革命文化进校园、书香北滨系列等大众参与度较高的阅读活动升级提质。高度重视未成年人阅读习惯培养,进一步丰富亲子阅读活动。实施青少年阅读素养提升计划,适时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少年儿童经典图书。

3.创新全民阅读活动方式。主动适应公众阅读习惯和媒介传播方式变化,强化数字阅读资源建设。加强与区内品牌书店合作,联合学校、社会阅读组织、街(镇)图书室等,形成全民阅读联动。面向不同群体,开展好书推荐、赏析讲座、文化沙龙、经典诵读、主题征文及演讲等活动。依托公共图书馆,汇聚、培育一批领读者、阅读推广人、阅读社群。拓展信用代替押金、送书上门等服务。支持学校依托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研读活动。

(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1.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合作机制,适时发布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清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化管理、专业化运营、社会化参与。支持公共文化类社会组织开展公共文化设施运营、阅读指导、讲座展览、艺术创作表演与推广宣传、艺术辅导与培训、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等服务。联合社会力量,实施文化团队孵化计划,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化和管理能力水平。加强与社会文艺团体合作,协同构建文化志愿服务品牌,提高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2.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按照国家文化大数据标准,对照数字重庆建设要求,对公共文化机构内容资源分布实施数字化转化。创新江北公共文化数字场景应用,集成各类服务功能,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普惠服务。加大数字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推广群众文化活动高清网络直播,扩大微视频、艺术慕课等数字资源库。积极开展阅享文化一座岛红色经典阅读·点亮爱党红心网络书香阅见美好等数字推广活动。充分整合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统筹运行巴渝文化云、群众文化云、科普文化云等既有平台,协同建好数字化“文化惠民超市”。

3.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性。建立灵活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开展“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试点“分享式”“沉浸式”“场景式”服务,增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准度。把社区、农村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在老旧小区、城市商业中心等人口集聚场所,广泛开展“嵌入式”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公共文化服务链。

专栏3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重点项目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打造城区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30分钟文化圈。启动艺术中心大楼功能布局改造,全面推进街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升级,加密布局城市自助书房。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地方引领性、区域特色性的主题性分馆,提高分馆建设的特色和品质。

深入推进全民艺术普及:个性化打造“文小江”江北文艺小分队。创作一批、提升一批、打磨一批、获奖一批文艺精品。用好徐悲鸿IP,高规格承办徐悲鸿主题作品展。办好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全国训练营,打造全国顶尖舞者的实训基地。推进“观音桥广场文化之声”、“迎春文化艺术节”等文艺活动提质升级,加快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品牌

打造书香重庆江北样板:加密布局城市自助书房,整合利用社会书屋,打造开放、智慧、包容、共享的“2+30+N”的全民阅读矩阵。打造一批管理先进、特色鲜明、与社区融合共生、与文化传承发展相适应的新型阅读空间,丰富全民阅读主题活动。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创新江北公共文化数字场景应用,集成各类服务功能,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普惠服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合作机制。

五、大力抓好文化传承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等就文化传承作出的重要讲话、系列论述及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全面摸清文化遗产资源状况,加大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让全区人民群众不断从文化遗产中感悟和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一)健全文化遗产资源管理

1.深入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全域、全要素系统推进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和保护对象的申报认定工作。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搭建资源数字化平台,开展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目录编制,加强普查成果梳理认定和利用。进一步规范区内文物藏品征集管理,加强非国有博物馆藏品登记。深入挖掘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库。加大优秀历史建筑挂牌保护。

2.健全文物资源管理机制。完善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守住文物安全底线,建立文物保护责任清单,明确文物监管部门、社会单位和乡镇、村(社区)各负其责的文物安全责任,强化各方责任落实。加强文物保护技能培训,提升文物保护志愿者、专业看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完善文物司法保护机制,筑牢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司法保护屏障,严厉打击文物犯罪。深化运用数字化多媒体手段,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

(二)实施文化遗产分类保护和利用

1.大力修缮一批。紧盯服务北滨路东延伸段和西延伸段建设,积极推进至善桥、偃月桥、重庆大轰炸惨案墓地遗址等沿线文物修缮。紧扣五宝国际生态运动城建设,加快实施五宝镇不可移动文物修缮的修缮计划。启动问津门、梁沱水观音、忠信涉波涛题刻综合修缮,为“两江四岸”核心区综合整治增色添彩。根据轻重缓急程度,分步有序推进国民党社会部第一育幼院旧址、国民党公教新村1-8号楼、黑院墙、四甲湾民居等文物的保护性修缮。

2.大力提质一批。针对已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聚焦“高品质”生活目标,结合城市更新提升,积极开展升级提质行动。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思想内涵,加强革命文物价值阐释和宣传,推进徐悲鸿美术馆(重庆)、重庆·三一惨案死难志士群葬墓地暨江北区革命烈士纪念堂改建升级。启动测候亭展陈项目提质升级。

3.大力活化一批。提炼具有江北视感的长江文化重要标识,大力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北段)建设。整合石家花园、徐悲鸿旧居、盘溪无铭阙等5处历史文化遗迹,高标准建设徐悲鸿艺术街区。加快推进第十兵工厂遗址建筑群活化利用,打造洋炮局1862项目。公开遴选蜀都中学旧址、董家溪皮件厂礼堂、亚细亚石油公司旧址大班房等文物活化利用方案,推动文物更好开放利用。谋划文物复建园改造提升,打造文物公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开发和利用,研发文创商品,促进产业化保护发展。

(三)加大文化遗产传播力度

推动江北数字博物馆建设,打造云上展馆。推动红色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鼓励学校、党校(行政学院)到红色旧址、纪念堂开展现场教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传播,支持传承人设立非遗传承所和工作室,加强青年传承人培养和传承梯队建设。鼓励新闻媒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专栏等,积极承办全国性、全市性、区域性、历史文化活动。推进江北文物故事进校园,鼓励开展历史文化研学课活动,促进文博场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提高青少年历史文化素养。支持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鼓励建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

专栏4大力抓好文化传承发展重点任务

健全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常态化开展全域、全要素的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和保护对象的申报认定,开展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目录编制,深入挖掘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库。加大优秀历史建筑的挂牌保护。建立完善司法保护机制,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

实施文化遗产分类保护和利用:紧盯服务北滨路东延伸段和西延伸段建设,推进至善桥,偃月桥、重庆大轰炸惨案墓地遗址等沿线文物修缮。启动问津门、梁沱水观音、忠信涉波涛题刻综合修缮,为“两江四岸”核心区综合整治增色添彩。整合石家花园、徐悲鸿旧居、盘溪无铭阙等5处历史文化遗迹,高标准建设徐悲鸿艺术街区。加快推进第十兵工厂遗址建筑群活化利用,打造洋炮局1862项目。大力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北段)建设。

加大文化遗产传播力度:推动江北数字博物馆建设,打造云上展馆。推动红色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支持传承人设立非遗传承所和工作室,加强青年传承人培养和传承梯队建设,推进江北文物故事进校园,支持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

六、大力塑造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在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等就推动新时代重庆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要讲话及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文旅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激活文化市场主体活力,努力满足人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一)推动文旅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1.做强数字文旅产业。抢先布局文旅+科技的颠覆性技术,支持光子空间等市场主体在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基地。提速江北文旅产业大数据智能化进程,重点在江北新城、鱼复工业园区布局全媒体制播、高清影像、特效影院、场景化舞台、智能音响、家用视听、智能可穿戴、沉浸式体验等文旅科技设备研发制造。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打造集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微视频等于一体的音视频云平台。积极构建动漫游戏联盟,支持动画片、手机网络游戏原创生产,推动动漫游戏与影视、音乐、电竞、玩具、服饰等衍生产业联动发展。

2.做靓影视拍摄和服务基地。充分利用影视业附加值高的特点,发挥北滨沿线美丽江岸及大兴村、叶水坊等城市老旧区域和江北嘴、观音桥等在两江四岸的取景取材优势,以剧本孵化、纪录片生产、外景拍摄等环节为突破口,带动打造集影视动漫、数码印刷、会展及人才培训等为一体的江北影视文化产业链基地,吸引影视拍摄和制作机构聚集。结合五宝国际生态运动城建设,融合发展运动外景拍摄基地。

3.做优实体书店发展。坚持线下与线上相结合,合理规划和建设城乡实体书店。实施街镇书店网点建设工程,进一步引导和推动校园书店建设。推进实体书店与文化艺术、教育培训、影视娱乐、创意设计、休闲健康、会展旅游等相关行业融合发展。加强实体书店与网上书城互动,推进智慧书城建设。紧跟数字阅读新趋势,加快培育网络文学等内容原创新优势,发展手机报、电子书、数字期刊、数字档案、在线智库等传播阅读服务新业态。

4.做大传统工艺驰名品牌。大力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推进非遗生产保护性基地建设,鼓励大师和传承人带徒授艺,传承绝技。努力挖掘立足江北的巴渝传统工艺文化基因和品牌内涵,立足群众衣食住行用日常所需,鼓励运用新材料、新工具、新工艺。重点推进江北蜀绣、熊鸭子、江北竹壳雕等传统工艺产业向品牌化集群化升级发展。

(二)扩大和引领都市文旅消费

1.打造都市文娱消费高地。紧扣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选区建设,全力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创建,推进文旅信用经济试点。聚焦商旅文融合消费,以北城天街为主轴,整合北仓文创街区、不夜九街、嗨欧街、鲤鱼池42号等项目,大力培育文创休闲消费。聚焦都市夜经济,串联不夜九街、江北嘴、观音桥商圈、鎏嘉码头、金源广场等,大力培育夜游、夜购、夜娱、夜食、夜演等夜间特色主题文旅消费,打造都市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2.壮大都市演艺消费规模。充分整合和盘活重庆大剧院、重庆市群艺馆等市级演艺场地资源,推动重庆演出院线在江北全覆盖。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在不夜九街、观音桥商圈、鎏嘉码头、九街有个单位、莺花巷、三洞桥风情街、鸿恩坊、洋炮局1862等文创项目内改建都市新型演艺空间,丰富戏剧、歌舞、曲艺、杂技等演出形式。推进景区演艺,支持景区打造体验式、互动式中小型演艺产品,活跃文艺院团、旅游景区、小剧场、演艺吧、民宿大院等驻场演艺和夜间街头表演。

3.加快形成新消费增长点。促进文旅消费+”发展,推动文创商店、特色书店、新型演艺空间、文化娱乐场所、博物馆、美术馆等进入商圈、特色街区,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向文体商旅综合体转型。大力发展剧本娱乐、VR游戏、露营等文化消费新业态,合理利用周末经济假日经济,加强消费引流。推动艺术场馆、书店、剧场、影院、上网场所、娱乐场所、景区景点与其他商贸业态互补布局、多元交融。发挥文旅企业轻资产优势,不断拓展院线模式、发行网络和第三方业务,创新和拓宽文旅产业商业模式。

(三)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1.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加强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和落户总部文旅企业(含区域总部),特别是在传媒、出版、发行、影视、演艺、文化投资、数字文化、文化用品装备、文化旅游等领域培育有实力的文旅企业,力争在国际性文旅事务性机构,全国文旅集团百强、全国旅行社集团二十强、全国文化企业三十强等领域实现突破。培育骨干型文旅企业,扶持高成长性的小巨人企业、高创新性的独角兽企业和细分行业隐形冠军,使之成为全区文旅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扶持高成长型文旅市场主体,构建文旅产业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引导文旅产业领域众创、众包、众扶,力争培育出一大批小而美”“小而优的文旅市场创新创造主体。

2.提升产业发展平台能级。巩固提升北仓文创街区、天怡文创园、鲤鱼池42号文创公园等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不断丰富九街有个单位文创元素,推进打造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推进洋炮局1862项目建设,创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有序组织莺花巷、三洞桥风情街、鸿恩坊等构建以博览展示、艺术创作、影视制作、数字创意、文创消费等为主营业态的特色文化产业。推动各大文创园强化网络服务新思维,缔结利益联结新机制,构建产业协同新生态,打造集约发展共同体。

3.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不折不扣落实好《江北区打造最优营商环境10条措施实施细则》和《江北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2条措施》,提供涉企服务事项全生命周期服务,专员全程帮办代办,办理时限压缩至90%。全面推进“一网通办”“一窗综办”,升级“渝快办”江北文旅板块,加快娱乐场所等审批服务事项“一件事”事项集成,优化整合流程,实现“一网通办”;推进线下服务事项套餐式服务,实行无差别综合受理,实现“一窗综办”。全面优化帮办、代办服务,根据企业需要,一个服务事项安排一名服务专员跟进,由服务专员全程贴心帮办代办,全程跟踪协调企业办事事项,快速有效解决企业办理过程中政务服务领域的各种难题,确保企业全生命周期办事便利。

专栏5大力塑造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重点任务

推动文旅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抢先布局“文旅+科技的颠覆性技术,支持光子空间等市场主体在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打造数字文创产业基地,做靓影视拍摄和服务基地,合理规划和建设城乡实体书店及网点,大力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

扩大和引领都市文化消费:全力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创建。以北城天街为主轴,整合北仓文创街区、不夜九街、嗨欧街、鲤鱼池42号等项目,大力培育文创休闲消费。大力培育夜游、夜购、夜娱、夜食、夜演等夜间特色主题文旅消费,打造都市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推进文旅信用经济试点。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和落户总部文旅企业(含区域总部)。培育骨干型文旅企业,扶持高成长性的“小巨人”企业、高创新性的“独角兽”企业和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巩固提升喵儿石文创园、北仓文创街区、天怡文创园、鲤鱼池42号文创公园等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加快推进洋炮局1862项目建设,创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七、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陕西、浙江等地实地调研考察就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的重要讲话、系列论述及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旅游跨界融合,实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出更多承载江北记忆,彰显江北特色的文旅精品,打造独具地域魅力的文化旅游体验,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一)推动资源融合布局

1.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业融合。准确把握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利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的开放式空间打造文旅融合公共空间。推进具备条件的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非遗传习所等文化场馆完善文旅功能设施,增强游客服务功能。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嵌入旅游景区(点)、线路、酒店和交通服务区域,在符合条件的景区(点)及民宿设置文化馆图书馆分馆。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服务中心开辟文化空间,增加阅读推广、文化演艺、非遗展示、文创产品销售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支持公共文化机构和旅游服务中心合作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文化志愿服务和文旅节庆活动。

2.促进文化传承与旅游业融合。在保证文化遗产安全的前提下,以用促保,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坚持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以蜀都中学旧址为基础,串联重庆三·三一惨案死难志士群葬墓地暨江北区革命烈士纪念堂,打造研学旅行线路,塑造红色旅游品牌。坚持与城市品质提升、涵养城市内在气质相结合,以研学旅行、文创体验、休闲旅游项目为重点,打造徐悲鸿艺术街区、洋炮局1862、唐家沱老街、寸滩老街、莺花巷等精品历史文化游线路。依托重庆金融博物馆、龙美术馆、测候亭、明玉珍睿陵陈列馆、徐悲鸿美术馆等,开发博物馆研学课程,形成历史文化研学基地。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传习所等向游客开放,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和研学旅游产品。

(二)提升旅游开发文化内涵

深入挖掘江北地域文化特色,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旅游场所、服务流程等,把优秀巴渝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纳入旅游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坚持提升硬件和优化软件并举,提高服务品质和改善文化体验并重,在城市商圈、街区灯饰广告和店招店牌,体现人文关怀和文化内涵。支持重点景区、度假区、文创街区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馆、演艺厅、手工坊等,开发特色文创旅游商品,形成一批文化特色突出、具有原创知识产权的网红景区和打卡地。

(三)注重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

加快对地域特色文化、馆藏文物资源的IP开发,增强景区文化内涵的同时,通过旅游促进文化的大众传播。推进景区与互联网平台、文创企业、文博单位结合,打造一批文化特色突出且具有原创知识产权的文旅融合景区。推广“景区+游乐、景区+剧场、景区+演艺、景区+工坊”等文化业态植入模式,引导文化演艺进景区、旅游休闲街区、民宿大院等,支持景区打造体验式、互动式中小型演艺产品,通过旅游活动传播江北地域文化。

(四)推进文旅+”跨界融合

1.推动“文旅+商贸”融合发展。围绕观音桥商圈、江北嘴等商业核心区,引进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首店、首牌、首秀、首发企业或授权代理商、高端奢侈品品牌、免税店、休闲娱乐场所等业态,打造集休闲、娱乐、餐饮、购物、商务、会议等复合型功能的国际文商旅综合体。协同建好邮轮母港,打造集船、港、城、游、购、娱于一体的现代化文商旅港区。围绕江北嘴、大九街等区域策划打造主题性“商旅文”活动。

2.推动“文旅+体育”融合发展。建设五宝生态运动小镇,推动石子山体育公园申报市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出一批体育旅游综合体”“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和旅游休闲设施布局、功能和资源融合,构建主客共享的体育运动新空间和新体验。依托江北山、水、林等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山地运动、水上运动等体育旅游新产品和新业态。整合两江四岸山城步道等运动健身设施,打造城市健身打卡地。引导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建设特色健身休闲设施,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文化旅游休闲功能。持续办好铁山坪森林马拉松等大型体育活动,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文旅体品牌赛事。延伸体育旅游产业链,创新文体旅消费新场景,树立文体旅融合发展样板。

3. 推动“文旅+工业”融合发展。依托鱼复汽车产业、电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现代工业基础,以工业旅游创新为抓手,以工业遗产活化为载体,培育发展工业旅游新业态和新模式,促进多元存量资源整合更新,力争打造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推进九街有个单位、洋炮局1862文创园、民生造船厂等工业遗址、旧厂房改造和更新,推出集科普、观光、研学、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工业遗址活化利用示范项目。立足长安汽车、海尔电器等代表性工业企业,打造一批弘扬新时代工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工业文创产品。

专栏6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点任务

推动资源融合布局:准确把握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利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的开放式空间打造文旅融合公共空间。以蜀都中学旧址为基础,串联重庆三·三一惨案死难志士群葬墓地暨江北区革命烈士纪念堂,打造研学旅行线路,塑造红色旅游品牌。以研学旅行、文创体验、休闲旅游项目为重点,打造徐悲鸿艺术街区、洋炮局1862、唐家沱老街、寸滩老街、莺花巷等精品历史文化游线路。依托重庆金融博物馆、龙美术馆、测候亭、明玉珍睿陵陈列馆、徐悲鸿美术馆等,开发博物馆研学课程。

提升旅游开发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江北地域文化特色,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旅游场所、服务流程等,把优秀巴渝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纳入旅游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注重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加快对地域特色文化、馆藏文物资源的IP开发,打造一批文化特色突出且具有原创知识产权的文旅融合景区,支持景区打造体验式、互动式中小型演艺产品。

推进“文旅+”跨界融合:打造“文旅+商贸”的沉浸式文旅消费精品,建设五宝生态运动小镇,推动石子山体育公园申报市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出一批“体育旅游综合体”“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推进“九街有个单位”、洋炮局1862文创园、民生造船厂等工业遗址、旧厂房改造和更新,推出集科普、观光、研学、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工业遗址活化利用示范项目。

八、大力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对照《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推进江北文旅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助力推进川渝文旅区域合作,强化文旅对外推广,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拓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客源市场,助力重庆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

(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

加强与德阳、巴中等川渝友好城市联动合作,共同创作文艺精品。积极组织参加“巴蜀合唱节”等各类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及“成渝地·巴蜀情”互动演出品牌培育工程等赛事。以特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为纽带,深化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统筹利用,推动川渝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强区内文博场馆等与四川地区文博场馆的馆际交流合作、巡展和艺术普及。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平台,实施川渝阅读“一卡通”,打通川渝两地公共图书馆资源网络,实现图书“通借通还”、场地“一键预约”、服务产品“一键采购”。协同抓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积极融入广播电视内容专区,构建成渝双城都市江北生活圈。

(二)推进文旅产业协同发展

推进江北嘴、观音桥商圈、重庆大九街、铁山坪森林公园、鎏嘉码头等积极融入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旅游线路,依托高铁直通、航空直飞等交通优势,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同城新兴旅游市场,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协同发展效能。依托川渝陆路、水系网络,串联沿途景区景点,共推都市观光、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研学、川菜川酒等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形象品牌和精品线路。以川渝两地巴蜀文化为纽带,共同开发江北区蜀绣、竹雕、剪纸等同根同源非遗项目,打造特色优势非遗产业集群。

(三)加强川渝两地文旅宣传推广

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推广联盟”和“川渝144小时国境免签推广联盟”,深入实施巴蜀“百媒推广行动”,融入共建“百万职工游巴蜀”年票系统,组织辖区旅游企业在旅游产品、线路、价格和政策上搭建川渝文旅发展一体化新平台,加大与四川德阳、泸州、巴中、成都市青羊区等城市的文旅交流与合作。联合拓展境外旅游市场。联合参加国际文化旅游各类大型推介和展销活动,开展文化对外交流,打造对外旅游宣传阵地,充分展示江北文化旅游魅力,提升江北知名度和美誉度,赋能国际消费城市首选区建设。

专栏7大力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重点项目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积极组织参加“巴蜀合唱节”等各类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及“成渝地·巴蜀情”互动演出品牌培育工程等赛事。加强区内文博场馆等与四川地区文博场馆的馆际交流合作、巡展和艺术普及。实施川渝阅读“一卡通”,打通川渝两地公共图书馆资源网络,实现图书“通借通还”、场地“一键预约”、服务产品“一键采购”。

推进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推进江北嘴、观音桥商圈、重庆大九街、铁山坪森林公园、鎏嘉码头等积极融入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旅游线路。共同开发江北区蜀绣、竹雕、剪纸等同根同源非遗项目,打造特色优势非遗产业集群。

加强川渝两地文旅宣传推广。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推广联盟”和“川渝144小时国境免签推广联盟”,深入实施巴蜀“百媒推广行动”,融入共建“百万职工游巴蜀”年票系统,联合拓展境外旅游市场。联合参加国际文化旅游各类大型推介和展销活动。

九、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造就一大批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培养模式、评价机制,使各领域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为文化强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一)优化人员配备

按照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任务和服务人口规模,合理设置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充实数字化服务人员。现有人员力量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结合实际和财力,在符合有关规定的情况下,合理增加工作人员或购买公益性服务岗位。结合文化和旅游人才的特殊性,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采取刚性柔性人才引进并举、人才培养与合作利用并重的工作模式,切实解决图书资料、文艺创作、藏品研究与修复、专业文创团队、旅游经营管理等急需的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

(二)加强专业能力提升

实施公共文化机构工作人员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坚持对新进人员先培训、后上岗。开展专家服务进基层活动,带动提升基层人才队伍能力水平。举办高层次文化和旅游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研修班,积极培养高层次人才,为推荐选拔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及其他人才项目提前储备。加强干部专业能力培训,加大干部轮岗锻炼力度,选派干部参加全区重点任务攻坚,推动干部能力提质扩面。

(三)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根据事业发展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岗位比例。建立街(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任命调整向区文化旅游委的备案制度;争取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支持,对文化站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实行街(镇)与区文化旅游委双重考核制,保证文化专干专岗专用。在有条件的社区(村)综合文化中心试点推行文化理事会制度,吸纳社区(村)干部、新乡贤、退休人员、社团文化骨干等参与的基层文化设施的日常运行管理。加强文旅志愿服务队伍、基层乡土文化人才、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增强人员力量补充。加快培养“重庆英才”、“江北英才”。强化专业化干部引进和年轻化干部培养。

专栏8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重点任务

合理设置配备人员:公共文化机构合理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落实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专兼职工作人员、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加强专业能力提升:实施公共文化机构工作人员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加强干部专业能力培训。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统筹全区所有文化事业的职称设置比例、建立街(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任命调整备案制、建立街(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街(镇)与区文化旅游委双重考核制、在有条件的社区(村)综合文化中心试点推行文化理事会制度、加快培养“重庆英才”和“江北英才”。

十、保障措施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深入实施,深化政策支持,推动规划纲要落地见效。

(一)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对文化强区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统筹协调的文化强区建设实施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同、街(镇)联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压实各级文化单位责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实现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部门、各街(镇)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建立健全本纲要实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点专项规划及相关政策相协调的工作机制,结合实际统筹部署相关任务措施,逐项抓好落实。

(二)加大政策支持

按照财政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要求,落实支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财政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文化强区建设。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综合配套政策和文化经济政策,贯彻落实上级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设立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税收返还、运营激励、品牌创建等领域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公共财政文化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将文化和旅游重点领域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

(三)强化考核评估

强化对本纲要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对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要建立对街(镇)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的年度评价机制,纳入每年文化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鼓励有条件的街(镇)在文化强区建设中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示范引领。进一步完善文化强区评价指标体系,检验建设成效。

附件:江北区文化强区建设规划纲要(2023-2027年)重点项目清单



                                                    

附件

江北区文化强区建设规划纲要(2023-2027年)重点项目清单


主要依据

总体

任务

具体任务

分项任务

责任单位

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的指示批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精神,党的二十大工作报告,《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厅字〔202143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渝府发〔20216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渝府发〔202223号)《中国共产党重庆市江北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决议》《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江北府发〔20218号)

一、大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区委宣传部

2

健全先进典型培育、宣传、关爱机制。精心选树“感动江北”“最美人物”“江北好人”等先进典型,全面建成时代新人库。

区委宣传部

3

大力实施江北区宣传文化“七个一”工程,通过举办多形式的文化活动,加强“四史”教育。

区委宣传部

4

梳理革命文化、巴渝文化、兵工文化、开埠文化等文化脉络,深入提炼文化内核,研究阐释文化价值,挖掘文化符号,打造文化品牌,凝聚形成独具江北特色的城市人文精神,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委

5

系统培育社会文明风尚

深入贯彻《重庆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开展“吃得文明”“住得文明”“行得文明”“游得文明”“乐得文明”“购得文明”“上网文明”等系列活动。

区委宣传部

6

推进诚信文化建设,弘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

区委宣传部

7

联合构建新型信用监管机制,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行业信用系统互通。

区发展改革委

8

广泛开展艺术教育和科学素养教育,实施全民健身战略。

区科技局、区体育局

9

统筹使用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全覆盖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工作体系,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打通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区委宣传部

10

发挥党员干部带动作用,在职党员文明实践参与率达90%。广泛开展“文明新生活”主题志愿服务及扶贫救灾、敬老救孤等关爱行动。

区委宣传部

11

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建设,抓实社区、街区等文明细胞创建。

区委宣传部

12

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推进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行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区委宣传部

13

深化文明单位创建,推动文明创建向“两新”组织延伸。

区委宣传部

14

深化文明家庭创建,开展“家风润万家”活动,推选“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

区委宣传部、区民政局

15

深化文明校园创建,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

区委宣传部、区教委

16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加强“四史”教育。

区委宣传部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全民阅读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党的二十大工作报告,《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渝府发〔20216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渝府发〔202223号)《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江北府发〔20218号)《中国共产党重庆市江北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决议》《重庆市江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江北区“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的通知》(江发改发〔2022311号)《关于印发<江北区推进数字重庆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江数建〔20232号)

二、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提高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和实效性,打造城区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30分钟文化圈。

区文化旅游委

18

建立完善落实公共文化服务指南、行为规范、质量承诺、服务记录追溯等制度。

区文化旅游委

19

启动区艺术中心大楼功能布局改造,全面推进街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升级。

区文化旅游委

20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活力,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逐步调整优化街(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开放空间和项目。

区商圈办、江北嘴管委办,各街镇

21

巩固完善市民夜校运行教学机制,大力支持部门与街镇、街镇与企业合作办校。

区文化旅游委

22

统筹街(镇)免费开放资金管理机制,实现免费开放经费投入与服务效能挂钩。创新文化馆老年文化艺术大学办学模式。

各街镇,区文化旅游委

23

进一步完善总分馆建设工作机制,形成集创作指导、辅导培训、团队建设、成果展示、技术服务等内容于一体的总分馆运行体系。

区文化旅游委

24

重点整合区内公共阅读资源,实现文献资源通借通还、数字阅读共享、阅读活动联动等一体化借阅服务。

区文化旅游委

25

鼓励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和社会文化场所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分馆,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地方引领性、区域特色性的主题性分馆,提高分馆建设的特色和品质。

区文化旅游委

26

深入推进全民艺术普及

围绕重大题材、重大现实、重要活动等开展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实现创作一批、提升一批、打磨一批、获奖一批。

区文化旅游委,区文联

27

依托重庆市群众艺术馆、重庆大剧院等专业场馆优势,探索新型文艺创作和展演合作新模式。

区文化旅游委

28

推行文艺创作扶持计划,鼓励大众创作、群众参与。建立艺术创作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与调整,培养造就高水平创作人才。

区文化旅游委、区文联

29

大力支持徐悲鸿美术馆等社会文化场馆开展文艺精品创作,打造一批体现江北历史风貌和当代实践的优秀作品。加大宣传力度,多形式宣传、推广、展播优秀文艺作品。

区文化旅游委

30

个性化打造“文小江”江北文艺小分队,开展送文艺进企业、进工地、进校园、进村社、进小区、进景区。

区文化旅游委

31

用好徐悲鸿IP,高规格承办徐悲鸿主题作品展。协同办好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全国训练营,打造全国顶尖舞者的实训基地。推进“观音桥广场文化之声”、“迎春文化艺术节”等文艺活动提质升级,加快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品牌。

区文化旅游委

32

积极参加市级以上群众文化赛事,探索试办社区春晚,展现江北区群众文艺风采。

区文化旅游委

33

培育全民艺术普及推广人,联合学校、社会艺术培训机构等组建全民艺术普及联盟。

区文化旅游委

34

打造书香重庆江北样板

加密布局城市自助书房,整合利用社会书屋,打造开放、智慧、包容、共享的“2+30+N”的全民阅读矩阵。

区文化旅游委

35

持续优化数字资源建设,完善文献采购和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方式,建设区域性知识、信息和学习中心。

区文化旅游委

36

探索创新基层图书馆运营新模式,结合总分馆制建设,打造一批管理先进、特色鲜明、与社区融合共生、与文化传承发展相适应的新型阅读空间。

区文化旅游委

37

围绕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寒暑假及法定节假日等,加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重点出版物的阅读内容引领。

区文化旅游委

38

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月”“百本好书送你读”等读书活动,推进“少年中国说”传统文化暨革命文化进校园、“书香北滨系列”等大众参与度较高的阅读活动升级提质。

区文化旅游委

39

高度重视未成年人阅读习惯培养,进一步丰富亲子阅读活动。实施青少年阅读素养提升计划,适时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少年儿童经典图书。

区文化旅游委

40

主动适应公众阅读习惯和媒介传播方式变化,强化数字阅读资源建设。

区文化旅游委

41

加强与区内品牌书店合作,联合学校、社会阅读组织、街(镇)图书室等,形成全民阅读联动。

区文化旅游委,各街镇

42

面向不同群体,开展好书推荐、赏析讲座、文化沙龙、经典诵读、主题征文及演讲等活动。

区文化旅游委

43

依托公共图书馆,汇聚、培育一批领读者、阅读推广人、阅读社群。

区文化旅游委

44

拓展信用代替押金、送书上门等服务。支持学校依托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研读活动。

区文化旅游委

45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合作机制,适时发布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清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化管理、专业化运营、社会化参与。

区文化旅游委

46

支持公共文化类社会组织开展公共文化设施运营、阅读指导、讲座展览、艺术创作表演与推广宣传、艺术辅导与培训、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等服务。

区文化旅游委

47

联合社会力量,实施文化团队孵化计划,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化和管理能力水平。加强与社会文艺团体合作,协同构建文化志愿服务品牌,提高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区文化旅游委

48

创新江北公共文化数字场景应用,集成各类服务功能,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普惠服务。

区文化旅游委

49

加大数字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推广群众文化活动高清网络直播,扩大微视频、艺术慕课等数字资源库。

区文化旅游委

50

积极开展“阅享文化一座岛”、“红色经典阅读·点亮爱党红心”、“网络书香阅见美好”等数字推广活动。

区文化旅游委

51

充分整合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统筹运行巴渝文化云、群众文化云、科普文化云等既有平台,协同建好数字化“文化惠民超市”。

区文化旅游委

52

建立灵活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开展“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试点“分享式”“沉浸式”“场景式”服务,增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准度。

区文化旅游委

53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的讲话,党的二十大工作报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渝府发〔20216号)《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渝府发〔202223号)《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渝文旅发〔202219号)《中国共产党重庆市江北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决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渝府发〔20216号)《关于印发<江北区推进数字重庆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江数建〔20232号)

三、大力抓好文化传承发展

健全文化遗产资源管理

全域、全要素系统推进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和保护对象的申报认定工作。

区文化旅游委

54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搭建资源数字化平台,开展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目录编制,加强普查成果梳理认定和利用。

区文化旅游委

55

进一步规范区内文物藏品征集管理,加强非国有博物馆藏品登记。

区文化旅游委

56

深入挖掘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库。加大优秀历史建筑挂牌保护。

区文化旅游委

57

建立文物保护责任清单,明确文物监管部门、社会单位和乡镇、村(社区)各负其责的文物安全责任,强化各方责任落实。

区文化旅游委,各街镇,区级各相关部门

58

加强文物保护技能培训,提升文物保护志愿者、专业看护人员的专业能力。

区文化旅游委

59

完善文物司法保护机制,筑牢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司法保护屏障,严厉打击文物犯罪。深化运用数字化多媒体手段,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

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区文化旅游委

60

实施文化遗产分类保护和利用

紧盯服务北滨路东延伸段和西延伸段建设,积极推进至善桥,偃月桥、重庆大轰炸惨案墓地遗址等沿线文物修缮。

区文化旅游委、区委宣传部

61

紧扣五宝国际生态运动城建设,加快实施五宝镇不可移动文物修缮的修缮计划。

区文化旅游委、区农业农村委

62

启动问津门、梁沱水观音、忠信涉波涛题刻综合修缮,为“两江四岸”核心区综合整治增色添彩。

区文化旅游委

63

根据轻重缓急程度,分步有序推进国民党社会部第一育幼院旧址、国民党公教新村1-8号楼、黑院墙、四甲湾民居等文物的保护性修缮。

区文化旅游委

64

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思想内涵,加强革命文物价值阐释和宣传,推进徐悲鸿美术馆(重庆)、重庆“三·三一”惨案死难志士群葬墓地暨江北区革命烈士纪念堂改建升级。启动测候亭展陈项目提质升级。

区文化旅游委

65

提炼具有江北视感的长江文化重要标识,大力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北段)建设。

区农业农村委、江北嘴管委办、区城市管理局、区文化旅游委、江北城街道

66

整合石家花园、徐悲鸿旧居、盘溪无铭阙等5处历史文化遗迹,高标准建设徐悲鸿艺术街区。加快推进第十兵工厂遗址建筑群活化利用,打造洋炮局1862项目。

区文化旅游委

67

公开遴选蜀都中学旧址、董家溪皮件厂礼堂、亚细亚石油公司旧址大班房等文物活化利用方案,推动文物更好开放利用。谋划文物复建园改造提升,打造文物公园。

区文化旅游委

68

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开发和利用,研发文创商品,促进产业化保护发展。

区文化旅游委

69

加大文化遗产传播力度

推动江北数字博物馆建设,打造云上展馆。

区文化旅游委

70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传播,支持传承人设立非遗传承所和工作室,加强青年传承人培养和传承梯队建设。

区文化旅游委

71

鼓励新闻媒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专栏等,积极承办全市性、区域性、全国性历史文化活动。

区文化旅游委

72

推进江北文物故事进校园,鼓励开展历史文化研学课活动,促进文博场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提高青少年历史文化素养。支持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鼓励建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

区文化旅游委、区教委

73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作出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作出的重要讲话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数字重庆建设大会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渝府发〔20216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渝府发〔202223号)《中国共产党重庆市江北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决议》《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江北府发〔20218号)《关于印发<江北区推进数字重庆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江数建〔20232号)

四、大力塑造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

推动文旅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提速江北文旅产业大数据智能化进程,重点在江北新城、鱼复工业园区布局全媒体制播、高清影像、特效影院、场景化舞台、智能音响、家用视听、智能可穿戴、沉浸式体验等文旅科技设备研发制造。

区文化旅游委、江北嘴管委办

74

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打造集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微视频等于一体的音视频云平台。积极构建动漫游戏联盟,支持动画片、手机网络游戏原创生产,推动动漫游戏与影视、音乐、电竞、玩具、服饰等衍生产业联动发展。

区文化旅游委、港城园区管委会

75

以剧本孵化、纪录片生产、外景拍摄等环节为突破口,带动打造集影视动漫、数码印刷、会展及人才培训等为一体的江北影视文化产业链基地,吸引影视拍摄和制作机构聚集。结合五宝国际生态运动城建设,融合发展运动外景拍摄基地。

区文化旅游委

76

坚持线下与线上相结合,合理规划和建设城乡实体书店。

区文化旅游委、五宝镇

77

实施街镇书店网点建设工程,进一步引导和推动校园书店建设。推进实体书店与文化艺术、教育培训、影视娱乐、创意设计、休闲健康、会展旅游等相关行业融合发展。

区委宣传部

78

加强实体书店与网上书城互动,推进智慧书城建设。紧跟数字阅读新趋势,加快培育网络文学等内容原创新优势,发展手机报、电子书、数字期刊、数字档案、在线智库等传播阅读服务新业态。

区文化旅游委、区委宣传部

79

大力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推进非遗生产保护性基地建设,鼓励大师和传承人带徒授艺,传承绝技。

区文化旅游委、区委宣传部

80

努力挖掘立足江北的巴渝传统工艺文化基因和品牌内涵,立足群众衣食住行用日常所需,鼓励运用新材料、新工具、新工艺。重点推进江北蜀绣、熊鸭子、江北竹壳雕等传统工艺产业向品牌化集群化升级发展。

区文化旅游委

81

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打造集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微视频等于一体的音视频云平台。积极构建动漫游戏联盟,支持动画片、手机网络游戏原创生产,推动动漫游戏与影视、音乐、电竞、玩具、服饰等衍生产业联动发展。

区文化旅游委

82

扩大和引领都市文旅消费

紧扣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选区建设,全力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创建。推进文旅信用经济试点。

区文化旅游委、区商务委

83

聚焦商旅文融合消费,以北城天街为主轴,整合北仓文创街区、不夜九街、嗨欧街、鲤鱼池42号等项目,大力培育文创休闲消费。

区文化旅游委、区商务委

84

聚焦都市夜经济,串联不夜九街、江北嘴、观音桥商圈、鎏嘉码头、金源广场等,大力培育夜游、夜购、夜娱、夜食、夜演等夜间特色主题文旅消费,打造都市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区文化旅游委、区商务委、观音桥商圈办、江北嘴管委办

85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在不夜九街、观音桥商圈、鎏嘉码头、九街有个单位、莺花巷、三洞桥风情街、鸿恩坊、洋炮局1862等文创项目内改建都市新型演艺空间,丰富戏剧、歌舞、曲艺、杂技等演出形式。

区文化旅游委、区商务委

86

推进景区演艺,支持景区打造体验式、互动式中小型演艺产品,活跃文艺院团、旅游景区、小剧场、演艺吧、民宿大院等驻场演艺和夜间街头表演。

区文化旅游委

87

促进“文旅消费+”发展,推动文创商店、特色书店、新型演艺空间、文化娱乐场所、博物馆、美术馆等进入商圈、特色街区,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向文体商旅综合体转型。

区文化旅游委、区商务委

88

大力发展剧本娱乐、VR游戏、露营等文化消费新业态,合理利用“周末经济”和“假日经济”,加强消费引流。

区文化旅游委、区商务委

89

推动艺术场馆、书店、剧场、影院、上网场所、娱乐场所、景区景点与其他商贸业态互补布局、多元交融。

区文化旅游委、区商务委

90

发挥文旅企业轻资产优势,不断拓展院线模式、发行网络和第三方业务,创新和拓宽文旅产业商业模式。

区文化旅游委、区商务委

91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加强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和落户总部文旅企业(含区域总部),特别是在传媒、出版、发行、影视、演艺、文化投资、数字文化、文化用品装备、文化旅游等领域培育有实力的文旅企业,力争在国际性文旅事务性机构,全国文旅集团百强、全国旅行社集团二十强、全国文化企业三十强等领域实现突破。

区文化旅游委

92

培育骨干型文旅企业,扶持高成长性的“小巨人”企业、高创新性的“独角兽”企业和细分行业“隐形冠军”,使之成为全区文旅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区文化旅游委

93

扶持高成长型文旅市场主体,构建文旅产业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引导文旅产业领域众创、众包、众扶,力争培育出一大批“小而美”“小而优”的文旅市场创新创造主体。

区文化旅游委

94

巩固提升北仓文创街区、天怡文创园、鲤鱼池42号文创公园等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不断丰富“九街有个单位”文创元素,推进打造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区文化旅游委

95

加快推进洋炮局1862项目建设,创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有序组织莺花巷、三洞桥风情街、鸿恩坊等构建以博览展示、艺术创作、影视制作、数字创意、文创消费等为主营业态的特色文化产业。

区文化旅游委

96

推动各大文创园强化网络服务新思维,缔结利益联结新机制,构建产业协同新生态,打造集约发展共同体。

区文化旅游委

97

不折不扣落实好《江北区打造最优营商环境10条措施实施细则》和《江北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2条措施》,提供涉企服务事项全生命周期服务,专员全程帮办代办,办理时限压缩至90%

区文化旅游委

98

全面推进“一网通办”“一窗综办”,升级“渝快办”江北文旅板块,加快娱乐场所等审批服务事项“一件事”事项集成,优化整合流程,实现“一网通办”,推进线下服务事项套餐式服务,实行无差别综合受理,实现“一窗综办”。

区文化旅游委

99

全面优化帮办、代办服务,根据企业需要,一个服务事项安排一名服务专员跟进,由服务专员全程贴心帮办代办,全程跟踪协调企业办事事项,快速有效解决企业办理过程中政务服务领域的各种难题,确保企业全生命周期办事便利。

区文化旅游委

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陕西、浙江等地实地调研考察就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的重要讲话、系列论述及指示批示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渝府发〔20216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渝府发〔202223号)《中国共产党重庆市江北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决议》《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江北府发〔20218号)

五、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推动资源融合布局

准确把握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利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的开放式空间打造文旅融合公共空间。

区文化旅游委

101

推进具备条件的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非遗传习所等文化场馆完善文旅功能设施,增强游客服务功能。

区文化旅游委

102

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嵌入旅游景区(点)、线路、酒店和交通服务区域,在符合条件的景区(点)及民宿设置文化馆图书馆分馆。

区文化旅游委

103

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服务中心开辟文化空间,增加阅读推广、文化演艺、非遗展示、文创产品销售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支持公共文化机构和旅游服务中心合作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文化志愿服务和文旅节庆活动。

区文化旅游委

104

坚持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以蜀都中学旧址为基础,串联重庆三·三一惨案死难志士群葬墓地暨江北区革命烈士纪念堂,打造研学旅行线路,塑造红色旅游品牌。

区文化旅游委、区教委

105

坚持与城市品质提升、涵养城市内在气质相结合,以研学旅行、文创体验、休闲旅游项目为重点,打造徐悲鸿艺术街区、洋炮局1862、唐家沱老街、寸滩老街、莺花巷等精品历史文化游线路。

区文化旅游委,各街镇

106

依托重庆金融博物馆、龙美术馆、测候亭、明玉珍睿陵陈列馆、徐悲鸿美术馆等,开发博物馆研学课程,形成历史文化研学基地。

区文化旅游委、区教委

107

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传习所等向游客开放,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和研学旅游产品。

区文化旅游委

108

提升旅游开发文化内涵

深入挖掘江北地域文化特色,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旅游场所、服务流程等,把优秀巴渝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纳入旅游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区文化旅游委

109

坚持提升硬件和优化软件并举,提高服务品质和改善文化体验并重,在城市商圈、街区灯饰广告和店招店牌,体现人文关怀和文化内涵。

观音桥商圈办、江北嘴管委办、各街镇

110

支持重点景区、度假区、文创街区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馆、演艺厅、手工坊等,开发特色文创旅游商品,形成一批文化特色突出、具有原创知识产权的网红景区和打卡地。

区文化旅游委

111

注重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

加快对地域特色文化、馆藏文物资源的IP开发,增强景区文化内涵的同时,通过旅游促进文化的大众传播。

区文化旅游委,各街镇

112

推进景区与互联网平台、文创企业、文博单位结合,打造一批文化特色突出且具有原创知识产权的文旅融合景区。

区文化旅游委,各街镇

113

推广“景区+游乐、景区+剧场、景区+演艺、景区+工坊”等文化业态植入模式,引导文化演艺进景区、旅游休闲街区、民宿大院等,支持景区打造体验式、互动式中小型演艺产品,通过旅游活动传播江北地域文化。

区文化旅游委

114

推进“文旅+”跨界融合

围绕观音桥商圈、江北嘴等商业核心区,引进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首店、首牌、首秀、首发企业或授权代理商、高端奢侈品品牌、免税店、休闲娱乐场所等业态,打造集休闲、娱乐、餐饮、购物、商务、会议等复合型功能的国际文商旅综合体。

区商务委、观音桥商圈办、江北嘴管委办

115

协同建好邮轮母港,打造集“船、港、城、游、购、娱”于一体的现代化文商旅港区。围绕江北嘴、大九街等区域策划打造主题性“商旅文”活动。

区商务委、区文化旅游委,江北嘴管委办

116

建设五宝生态运动小镇,推动石子山体育公园申报市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出一批“体育旅游综合体”“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和旅游休闲设施布局、功能和资源融合,构建主客共享的体育运动新空间和新体验。

区体育局、区农业农村委、五宝镇

117

依托江北山、水、林等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山地运动、水上运动等体育旅游新产品和新业态。整合“两江四岸”山城步道等运动健身设施,打造城市健身打卡地。

区体育局,五宝镇

118

引导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建设特色健身休闲设施,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文化旅游休闲功能。持续办好铁山坪森林马拉松等大型体育活动,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文旅体品牌赛事。延伸体育旅游产业链,创新文体旅消费新场景,树立文体旅融合发展样板。

区体育局,五宝镇

119

依托鱼复汽车产业、电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现代工业基础,以工业旅游创新为抓手,以工业遗产活化为载体,培育发展工业旅游新业态和新模式,促进多元存量资源整合更新,力争打造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区经济信息委

120

推进“九街有个单位”、洋炮局1862文创园、民生造船厂等工业遗址、旧厂房改造和更新,推出集科普、观光、研学、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工业遗址活化利用示范项目。

区文化旅游委、区经济信息委

121

立足长安汽车、海尔电器等代表性工业企业,打造一批弘扬新时代工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工业文创产品。

区经济信息委

122

习近平总书记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的通知》(文旅资源发〔202254号)、全市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会精神、《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渝府发〔20216号)》《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十项行动》《中国共产党重庆市江北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决议》《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江北府发〔20218号)《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北区贯彻落实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江北府〔202312号)

六、大力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

加强与德阳、巴中等川渝友好城市联动合作,共同创作文艺精品。积极组织参加“巴蜀合唱节”等各类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及“成渝地·巴蜀情”互动演出品牌培育工程等赛事。

区文化旅游委

123

以特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为纽带,深化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统筹利用,推动川渝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区文化旅游委

124

加强区内文博场馆等与四川地区文博场馆的馆际交流合作、巡展和艺术普及。

区文化旅游委

125

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平台,实施川渝阅读“一卡通”,打通川渝两地公共图书馆资源网络,实现图书“通借通还”、场地“一键预约”、服务产品“一键采购”。

区文化旅游委

126

协同抓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积极融入广播电视内容专区,构建成渝双城都市江北生活圈。

区文化旅游委

127

推进文旅产业协同发展

推进江北嘴、观音桥商圈、重庆大九街、铁山坪森林公园、鎏嘉码头等积极融入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旅游线路,依托高铁直通、航空直飞等交通优势,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同城新兴旅游市场,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协同发展效能。

区级各相关部门,各街镇

128

依托川渝陆路、水系网络,串联沿途景区景点,共推都市观光、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研学、川菜川酒等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形象品牌和精品线路。

区文化旅游委

129

以川渝两地巴蜀文化为纽带,共同开发江北区蜀绣、竹雕、剪纸等同根同源非遗项目,打造特色优势非遗产业集群。

区文化旅游委

130

加强川渝两地文旅宣传推广

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推广联盟”和“川渝144小时国境免签推广联盟”,深入实施巴蜀“百媒推广行动”,融入共建“百万职工游巴蜀”年票系统,组织辖区旅游企业在旅游产品、线路、价格和政策上搭建川渝文旅发展一体化新平台,加大与四川德阳、泸州、巴中、成都市青羊区等城市的文旅交流与合作。

区文化旅游委

131

联合拓展境外旅游市场。联合参加国际文化旅游各类大型推介和展销活动,开展文化对外交流,打造对外旅游宣传阵地,充分展示江北文化旅游魅力,提升江北知名度和美誉度,赋能国际消费城市首选区建设。

区文化旅游委、区商务委

13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论述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渝府发〔202223号)《中国共产党重庆市江北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决议》《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江北府发〔20218号)

七、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优化人员配备

合理设置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充实数字化服务人员。

区人力社保局、区文化旅游委

133

现有人员力量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结合实际和财力,在符合有关规定的情况下,合理增加工作人员或购买公益性服务岗位。

区人力社保局

134

结合文化和旅游人才的特殊性,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区人力社保局

135

加强专业能力提升

实施公共文化机构工作人员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坚持对新进人员先培训、后上岗。开展专家服务进基层活动,带动提升基层人才队伍能力水平。

区文化旅游委

136

举办高层次文化和旅游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研修班,积极培养高层次人才,为推荐选拔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及其他人才项目提前储备。加强干部专业能力培训,加大干部轮岗锻炼力度,选派干部参加全区重点任务攻坚,推动干部能力提质扩面。

区文化旅游委

137

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根据事业发展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岗位比例。

区人力社保局

138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建立街(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任命调整向区文化旅游委的备案制度;争取区人力社保局的支持,对文化站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实行街(镇)与区文化旅游委双重考核制,保证文化专干专岗专用。

区人力社保局、区文化旅游委

139

在有条件的社区(村)综合文化中心试点推行文化理事会制度,吸纳社区(村)干部、新乡贤、退休人员、社团文化骨干等参与的基层文化设施的日常运行管理。

区文化旅游委

140

加强文旅志愿服务队伍、基层乡土文化人才、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增强人员力量补充。加快培养“重庆英才”、“江北英才”。强化专业化干部引进和年轻化干部培养。

区文化旅游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矩阵

公开信箱

服务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