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发改函〔2025〕200号
彭国川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区未来产业发展的建议》(第DH331号)收悉。经与区经济信息委共同研究办理,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技术持续供给、培育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培育未来产业企业梯队、创新金融支持、提升人才支撑能力事项已经采纳。下阶段,我们会将您的宝贵建议融入工作实际,抓好落实。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顶层设计
一是规划编制方面,我区高标准出台了《江北区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聚焦2大主导产业、2大支柱产业、4大特色优势产业、11个未来产业和高成长性细分产业,着力培育打造具有江北特色的“22411”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其中,11个“新星”产业集群包括生命科学、前沿新材料、未来能源、元宇宙4个未来产业集群,以及功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AI及机器人、智能家居、传感器及仪器仪表、智能制造装备、动力装备、医疗器械7个高成长型产业集群,并绘制了生物医药产业、未来能源、元宇宙等产业链图谱和产品谱。
二是政策支持方面,我区积极开展国家、市区政策宣传,助力企业争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及产业基础再造等国家专项资金,争取市工业和信息化专项、重点专项、“技改专项贷”等市级专项资金,灵活运用市区共建融资平台,支持企业使用转贷周转资金、争取中小企业商业价值贷款。2024年为企业争取工业和信息领域政策资金1.33亿元,帮助企业获得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700万元,支持企业使用转贷应急周转金0.8亿元。
三是推动高校、企业组建研发共同体方面,我区积极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企业落实研发场地、组建研发队伍、增购更新研发设备,加快建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平台或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设立联合研发机构。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持续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行动,规上工业企业基本实现全覆盖。支持长安、中车长客、迈基诺等优势企业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从源头拓展产业新领域、开辟产业“新赛道”。
二、关于强化技术持续供给
一是积极引进“国字号”分支机构方面,我区积极推进与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简称SDG中心)战略合作,推动SDG中心开展可持续发展卫星研制技术攻关,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共同谋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工程地面支撑系统,依托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现有接收站布局和设备资源,建立重庆虚拟地面接收站,建设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测运控中心、地面站网及数据中心,进一步促进遥感卫星等未来产业链拓展。
二是科研机构建设方面,我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全区设有研发机构规上制造业企业超过90家,累计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工业设计中心2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9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1个、市级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7个、市级独立法人新型研发机构6个、市级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2个。
三是打造技术策源地方面,大力推进关键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领军企业长安汽车累计掌握600余项智能低碳核心技术,累计申请专利2.3万件;赛力斯汽车率先形成独特的“增程+纯电”双技术路径,产品研发速度、制造速度、交付速度均领先同类新能源品牌;推动长安、登康口腔等10户企业纳入全市制造业100强,登康口腔入选2024年“数字三品”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全区工业R&D突破3.4%。
三、关于培育未来产业应用场景
我区持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已布局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数字创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战新企业35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占全区总量的比重提升至50%,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在大力发展战新产业基础上,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培育引进云潼科技、泓宝科技、南电科技、软江图灵、信易源、连芯光电等未来产业企业,培育壮大功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AI及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元宇宙、传感器及仪器仪表等一批高成长型产业集群,进一步丰富新质生产力产业门类。同时,支持国有及大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建设开放综合性和行业类融合应用场景,重点围绕构建“车路云一体化”应用、北斗规模化应用等打造典型应用场景,深化北斗和卫星互联网深度融合。
四、关于培育未来产业企业梯队
一是引导领军企业前瞻谋划新赛道方面,“一企一策”培育出长安、海尔、赛力斯、奥特斯、中车长客等市场占有率高、自主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行业地位领先的制造业领军(链主)企业,累计培育百亿级工业企业4家、50亿—100亿级企业2家、20亿—50亿级以上企业4家。江北汽车产业和家电产业产值规模全市领先,两大主导产业集聚度达86%。
二是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方面,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小巨人”企业3个培育库,匹配专精特新“一企一策一人”工作服务机制,择优推选、层层递进、动态管理、梯度培育,形成优质中小企业三级梯度培育体系,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92家。2024年新培育独角兽企业1家、潜在独角兽企业4家、瞪羚企业5家。通过分类开展“一对一”上市培育辅导,成功推动登康口腔、溯联股份2家企业在深交所上市。
五、关于创新金融支持
在产业基金方面,为推动江北区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国有资本的引导和放大效应,我区组建了江北区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江北区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主要围绕江北区优势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方向开展投资,通过对重大战略类项目开展直接投资、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专项子基金或增资现有基金的方式进行运作,参与科技创新投资。目前,已参股战新、中科先行、安渝基金等19只科创投资基金,总资金规模达523.7亿元,实现近10倍的放大,投资新材料、超低温液化装备、激光设备等科技创新重大项目落户江北。同时,我区制定指导性文件吸引优质私募股权基金及管理人落户,引导私募基金向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生活服务等领域聚焦。“十四五”期间,共引进21家私募股权基金合伙企业或管理公司,全区私募股权管理公司及投资合伙企业达45家,资产管理规模约422亿元。
在科技金融方面,大力支持多家重点银行机构设立科技特色支行或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支持辖内华夏银行重庆分行做强总行级专精特新普惠金融创新中心,创新落地全国首笔“科技积分专利价值双挂钩贷款”,精准解决科技企业融资痛点。持续推动银政企合作,深化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工作,累计帮助236家企业获得知识价值信用贷款3.87亿元,引导其他商业贷款共计2.27亿元;丰富科技型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开展“踏上金融直通车”政府开放日活动,与高新技术企业面对面交流科技型企业发展中的融资瓶颈。以金融科技产业集聚、金融科技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区域数字金融发展,引入了重庆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中再巨灾管理公司等重点企业,为重庆国家金融科技应用和金融标准化创新试点增添新助力。
六、关于提升人才支撑能力
我区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抓人才就是抓发展,谋人才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多措并举大力推进人才工作。一是做好人才评选工作,按照江北人才计划实施办法,落实“1+3”人才政策体系,积极开展2024年“江北人才计划”申报评选。经过广泛宣传发动、人才自主申报,345名优秀人才入选,其中,新引进科创人才12人,金融人才9人,青年人才294人(其中工业和科技人才196人),认定江北区市级人才30人。二是建强人才发展平台,揭牌成立重庆金融人才市场,做优金融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金融人才2127人;江北区技术转移转化专家服务基地获批第八批重庆市专家服务基地。三是创优人才集聚生态,2024年全区总流入人才1.5万人,增幅22.6%;新增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博士后57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5.29万人。
此答复函已经屈亚军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场景进行评价。
重庆市江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6月24日
联 系 人:唐袤程
联系电话:18170878603
邮政编码:40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