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优美的江北嘴
自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至今已历经四个春秋。3月3日,记者从区生态环境局获悉,4年来,我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强化上游担当、上游意识,加强水环境监测监察,为美丽重庆建设守好底线。
我区位于嘉陵江、长江交汇处北岸,自西向东三面环江,江岸线长达104公里,其中长江流域面积182.2平方千米,嘉陵江流域面积38.9平方千米,布局有梁沱、鱼嘴两大自来水厂,负责保障200万人的饮用水,保护好两江水环境是我区最重大的生态环保任务。
我区以入河排污口整治为抓手,开启了水里、岸上同治的全新篇章,切实保证区域水环境安全。截至目前,区内长江寸滩国控断面稳定保持II类水质,栋梁河跃进桥市控断面实现水质类别提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
“一口一策”,系统推进截污治污
2月5日,今年新春第一个工作日,区生态环境局的工作人员便迎着新春的第一缕曙光,开始了长江水质取样监测的工作。“经过对长江江北段30多公里的四个断面6个点位的取水监测,不仅能够真实反映出水质现状,及时掌握水质情况,也为水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我区细化源头管控,全覆盖开展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管”,打通“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源头”全过程监督管理链条,两江干流154个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整治销号,2例整治经验在全市推介,杨家河沟整治入选“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清单”示范榜。
雨污分流管网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其畅通程度直接影响城市环境和群众生活。为此,我区提前完成存量排水管网结构病害问题整治,整治点位6100余处,新建改造排水管线24.4公里,不仅成功建成郭家沱片区雨污管网体系,还对鱼嘴、复盛、五宝3个场镇雨污管网进行了改造升级,彻底消除了管网“空白区域”,每天成功挤出管网外水约1万吨,让城市的“血脉”更加畅通。
与此同时,我区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升级污水处理厂智慧生产运行管理平台,强化深度处理、中水回用,提速唐家沱污水处理厂四期扩建项目建设。
“一水一景”,协同开展治水治岸
近年来,我区深挖70公里两江优质岸线资源生态价值,坚持水岸共治,擘画了“两江八河六库”清水绿岸建设路线图,全力打造“大美江北岸、最美迎宾湾”。
我区积极打造北滨“两江四岸”现代品质示范街区,不断深化“两江四岸”消落区环境提升治理。如今,“三园两湾”项目全面建成,18公里生态步道全线贯通,成为市民漫步休闲的好去处。北滨路东延伸段消落带综合治理工程也已进场施工,川江航运主题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江滩公园风貌改造有序推进获评全国三峡后续示范工程。
我区还以打造城市内河宜居共享生态廊道为着力点,深挖盘溪河文化底蕴,打造徐悲鸿艺术街区,建成巴人汲水公园。在溉澜溪,通过提升景观品质,建成了滨河公园。在杨家河沟,积极推进生态价值转化,引入“N37桥角角”夜光营地,休闲经济新业态获央视推介。
同时,我区聚焦打造人水和谐生态美丽农村,统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人居环境整治,高品质建设御临湖生态景观,成功剿灭农村黑臭水体15个、水域面积1.3万平方米。差异化打造“下湾百果园”等农文旅体综合体,策划推出七彩井池等乡村旅游品牌线路10条,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诗与远方。
“一河一长”,智管联管长效落实
为碧水长流,我区健全“治水”责任体系,让“治水”攻坚工作走上制度化、数字化、常态化的轨道。
在长效监管方面,我区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配合完成年度碳排放权履约情况清查核对,督促2家企业完成履约清缴。深入落实河长制,创新性地设置水上河长办公室及6个社区河长制工作站,现场办公、快速反应,打通治水护水“最后一米”,以“河长办、河上办”促“河长制、河长治”。
在智慧监管方面,我区贯通“巴渝治水”应用系统,建设水环境智慧监管平台,接入视频监控105个、自动监测设备39套,实现重点河流断面、重点污染源排口、污水处理厂进出口在线监测全覆盖。
在多跨监管方面,我区会同渝北区、两江新区开展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建立突发事件联动机制,将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数变化值纳入处级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紧压实镇街“治水”责任,形成了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治水的良好局面。